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田野工作与彝学记录

宋代阿者、罗殿、毗那三个彝族蕃国的谱系与分布

作者:王继超 发布时间:2024-05-14 原出处:《彝文古籍整理与历史文化研究》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宋代,在今贵州的西北、中、西南三部地区,出现了三个“化外”彝族蕃国阿者、罗殿和毗那,他们见诸于宋代的《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洪文安集·缴罗殿蕃进马指挥》、《竹洲集·邕州化外诸国土俗记》等文献。其中,吴儆在《竹洲集》卷九《邕州化外诸国土俗记》中两次提到阿者国:其一:“自邕北岀功饶州、梵鳯州至横山四百里,又自横山北岀田州、古天县、归仁州、归乐州、唐兴州、暀殿州、古郍县、七源州、四城州,即兑州也。稍折而东,歴上、中、下思画州山獠境,渡都泥江,沿江而北,歴罗(夺、围)幕州及诸山獠,至顺唐府、西南番罗殿国、阿者国,皆汉西南夷故地”。[1]其二:“其国(大理)至成都二十五驿,南与自杞,东与阿者、罗殿为邻,西至海,与占城为邻。自杞国南与化外州山獠,北与大理,东与西南夷为邻,西至海,亦与占城为邻。两国各有盐,足自给,其酋各自称王”。[2]阿者国是水西罗氏国的彝语名称,系宋文献的作者按彝族的习惯名称作的采录。fp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SC_7860.jpgfp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罗殿国,《桂海虞衡志辑佚校注·志蛮》对罗殿国进行了描述:“又南连邕州南江之外者,罗殿、自杞等,以国名,罗孔特磨、白衣九道等,以道名”。“罗殿等处乃成聚落,亦有文书公文,称守罗殿国王”。“其南连邕州,南江之外,稍有名称者,罗殿、自杞以国名,罗孔、特磨、白衣、九道等以道名,此皆成聚落,地皆近南诏。罗在融、宜之西,邕之西北。唐会昌中,封其帅为罗殿王,世袭爵,岁以马至横山互市,亦有移至邕,称守罗国王罗吕。押马者,称西南谢藩知武州节度使,都大照会罗殿国文字”。[3]《岭外代答》则多处提及罗殿国,《岭外代答》之《信道外夷》:“若欲至罗殿国,亦自横山寨如初行程,至七源州而分道”。[4]《岭外代答》卷五《经略司买马》:“产马之国曰大理、自杞、特磨、罗殿、毗那、罗孔、谢蕃、膝蕃等”。《宜州买马》:“马产于大理国。大理国去宜州十五程尔,中有险阻,不得而通,故自杞、罗殿皆贩马于大理,而转卖于我者也。罗殿甚迩于邕,自杞实隔远焉。自杞之人强悍,岁常以马假道于罗殿而来,罗殿难之,故数至争。然自杞虽远于邕,而迩于宜,特隔南丹州而已。绍兴三十一年,自杞与罗殿有争,乃由南丹径驱马直抵宜州城下”。《岭外代答》卷十《蛮马》:“南方诸蛮马,皆出大理国。罗殿、自杞、特磨岁以马来,皆贩之大理者也”。[5]另外,现传世的清光绪金陵书局刻本《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十八》也提及罗殿国:“从南宁州至罗甸王部落八日行,与云南接界。”fp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提及毗那国的文献有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如:“蛮马出自西南诸藩,多自毗那、自杞等国,自杞贩马于大理”。育,卷四《志兽》载:“蛮马出西南诸蕃,多自毗那自杞等国来。自杞取马于大理,古南诏也,地连西戎,马生尤蕃。大理马,为西南蕃之最”。有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其中卷一《宜州兼广西路兵马都监》载:“宜之西境,有南丹州、安化三州、一镇,又有抚水五峒,龙河、茅滩、荔波等蛮及陆家砦。其外有龙、罗、方、石、张五姓,谓之浅蛮。又有西南韦蕃及苏绮、罗坐、夜回、计利、流求,谓之生蛮。其外,又有罗殿、毗那大蛮,皆有径路直抵宜城”。[6]卷五《经略司买马》载:“产马之国,曰大理、自杞、特磨、罗殿、毗那、罗孔、谢蕃、膝蕃等。每冬以马叩边,买马司先遣招马官赍锦缯赐之,马将入境西,提举出境招之,同巡检率甲士往境上护之”。[7]又有洪遵的《缴罗殿蕃进马指挥》道载:“今罗殿蕃自云:逐年亦卖马于横山,近与毗那国为仇,道路梗塞,遂由宜州”。[8]还有吴儆的《竹洲集》卷九《邕州化外诸国土俗记》也载道:“又自四城州稍北岀古宜县、古郍县、龙唐山、安龙县、安龙州,渡都泥江,斗折而西,歴上、中、下展州山獠、罗福州、雷闻岭、罗扶州,至毗那自杞国,又北岀至大理国”。fp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阿者国的谱系与分布

彝族六祖分支后,第六支系默部(汉文献归纳为“卢鹿蛮”)发展19代后,由滇东北向黔西北迁徙,到可乐住下,“在直诺谷姆,勿阿纳去世。纳阿宗一家,过纪古鲁堵勾,来到了巴底。可乐洛姆,住阿纳孙子宗氏”。到第24代妥阿哲(被讹为济火。济火,系妥阿哲的第二世祖)时以今贵州省大方县为中心定居下来。妥阿哲以济火的名义助诸葛孔明南征有功而被封为“罗甸王”。“罗甸王”水西阿哲氏有完整的115代父子连名谱传承,成了彝族谱牒的典范,“凡千四百七十四年世长水西,受命于中朝,为蛮长,为罗甸王,为姚州刺使,为顺元宣抚使,为贵州宣慰使,为水西宣慰使,号凡六更,而于其国……”。其谱系为:从希密(慕)遮到笃慕为31代:希密(慕)遮——遮窦古——古珠舒——舒雅黎——黎雅恒——恒扎耿——扎耿佐——佐阿采——采阿租——租雅色——色雅祖——祖皤娄——皤娄窦——窦米能——米能仇——仇雅索——索雅窦——窦斯索——斯索朵——朵彼余——彼余杜——杜许塞——许塞陀——陀阿大——大阿武——阿武僰——僰珠笃——笃珠武——武洛撮——撮珠笃——笃米(慕)。[9]fp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慕齐齐到安胜祖为84代:慕齐齐——齐雅洪——洪雅德——德武沙——沙武穆——武穆纠——纠雅脑——脑雅洛——洛雅杓——杓雅默——默阿德——德阿施——施默武——默武德迭——孟迭朵——朵阿于——于俄索——俄索毕额——毕额勿——纳阿宗——宗阿补——补雅勺——勺雅妥——妥阿哲(或作阿者,受封罗甸王,以为族姓,后为蕃国名)——阿哲毕额——毕额莫——莫翁勺——勺阿迭——迭雅物——物额尼——额尼赤——阿赤阿笃——阿笃阿迭——迭雅纪——纪雅德——德雅堵——堵阿达——阿达朵——朵阿塔——塔阿基——基(鲁德)——(基)阿甫——甫纳志——纳志笃贤——笃贤阿更——阿更阿外——阿外阿施——阿施洛纳——洛纳阿阔——阿阔额迭——额迭纪启——纪启仁额(仁育)——仁额濮叶(宋普贵)——濮叶额则——额则陇勺——陇勺笃仁——笃仁阿宗——阿宗额果——额果濮贤——濮险阿尼——阿能阿脑——阿脑阿画(顺元宣抚使)——阿画大俄——大俄老内——老内陇赞——陇赞霭翠(明洪武时期人)——蔼翠陇弟——陇弟濮直——濮直纳考——纳考本哲——本哲陇知——陇知陇铺——陇铺不玖——不玖直罢——直罢安钟(安万钟)——安钟直俄——直俄陇则——陇则保习——保习奋老——奋老陇古——陇古陇德——陇德陇迭——陇迭额奋(安坤)——额奋明宗(安胜祖)。fp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水西部以四十八部辖十三“则溪”,并将其方国由阿哲蔺(尼)升格为“慕俄格”。“慕俄格”的政权构建又在所有彝族方国政权中,有着典型的意义。罗氏国的祖先曾被封“罗甸王”,但罗甸王的国度后来被称作“罗氏国”、“罗斯国”、“罗施鬼国”等,它并非唐宋时的罗殿国,吴儆等却能客观地将其记录为“阿者国”,是尊重当时彝人的习惯称呼所为。阿者国当时的势力范围为今贵州省毕节市的大方、黔西、织金、金沙、纳雍等县,六盘水市的六枝、水城等县区和贵阳市的贵阳城区及清镇、修文、开阳等县市,还延伸至遵义市所属的息烽县等地。阿者国的“慕俄格”勾政权结构紧密,体系发育完善,其政权体制由定格到完善沿袭了1474年,并一直影响着彝民族的古今分布,其政权的沿袭是世界政权史上的一大奇迹。fp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罗殿国的谱系与分布

罗殿国的建立者是播勒部。播勒部是彝族建有“格”政权的大部,即十二部“勾则”之一。除其本播勒大宗外,还有两个分支部。播勒部属德布部(即“暴蛮”),从希密(慕)遮传,传了86代,从慕克克下传,传了55代。慕克克(布支系、或作薄)下传到第18代海邓阿仁时与其大宗的磨弥部在云南分支,到第28代时,又分做阿纣阿孟、阿纣莫德两支。阿孟传播勒的大宗普里部(又作普露、普宁、普里等);莫德为罗殿国之祖。其谱系为:从希密(慕)遮到笃慕为31代。fp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慕克克传到罗殿国王族一支的分支为18代:慕克克(生克毕鲁和克迫默二子)——克迫默——迫默钟——钟鲁蒙——鲁蒙娄——娄阿德(生阿德布楚与阿德布两子)——阿德毕——毕梯妥——梯妥诺(诺陇邓、诺克博、诺濮迂三子)——诺克博(生克博维遮、克博雅德两子)——克博维遮(生维遮阿默、维遮咄、维遮鄂、维遮默遮四子)——维遮阿默——阿默鲁洪——鲁洪父——父斯索——斯所多——多海邓(生第18代海邓葛余、海邓阿仁两子,葛余为磨部弥祖、阿仁为播勒部祖)。[10]fp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18代多海下传:邓多海邓——海邓阿仁——阿仁那朴——那朴阿羿——阿羿阿余——阿余濮汝——濮汝那铺——那铺额迤——额迤阿鲁——阿鲁毕余——毕余阿纣(生第29代阿纣阿孟、阿纣莫德两子,阿纣阿孟传播勒大宗,莫德为罗殿国之祖)。[11]fp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播勒大宗分谱:fp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播勒大宗或作普里、普露、普宁等,其传承为:阿纣阿孟——阿孟阿吉——阿吉诺都——诺都斯颖——斯颖阿布——阿布阿租——阿租笃姆——笃姆阿祝——阿祝陇邓——陇邓阿颖——阿颖阿启——阿启阿祝——阿祝布侯——布侯阿海——阿海毕俄——毕俄那待——那待鲁默——鲁默濮勺——濮勺侯汝——侯汝鲁勾——鲁勾阿收——阿收濮秋——濮秋额苦——额苦阿诺——阿诺鲁举——鲁举额周——额周阿诺——阿诺濮秋(第53代)——濮野阿侯——阿侯阿租。播勒部从希慕遮下传有85代谱,笃慕下传有55代谱叙。根据《彝族家宗谱》和《彝族谱牒志》播勒部大宗谱有55代。[12]fp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殿王族谱:fp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纣阿孟的兄弟阿纣莫德为第一代:阿纣莫德——莫德迂濮——迂濮野——野足阿卢——阿卢阿佩——阿佩阿武——阿武阿叩——阿叩阿杜——阿叩举杜(罗殿王族到这一代分为举杜阿盖和举依杜颇2支,举杜阿盖为罗殿王,举依杜颇另立一部)——举杜阿盖——阿盖额谷——额谷阿仁——阿仁阿博——阿博纳硕——纳硕额哲——额哲德纪——德纪阿勾——阿勾额足——额足额载——额载阿租——阿租侯宙——侯宙阿勒——阿勒阿乌——阿乌濮岱——濮岱陀尼——陀尼濮俄——濮俄濮符。到濮俄濮符传26代。[13]fp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殿王族的另一部:fp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殿王族的另一部从笃慕下传的36代举依杜颇连起:举依杜颇——杜颇阿卓——阿卓额踏——额踏德朵——德朵阿匕——阿匕阿格——阿格笃载——笃载额亘——额亘额史——额史濮色——濮色举足——举足阿阔——阿阔濮直——濮直濮谷——濮谷阿莫——阿莫额娄——额娄额——额巨滴汝——滴汝毕姆——毕姆阿武——阿武直汝。传到阿武直汝为第21代。[14]fp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播勒的命名,在其父子连名谱里没有叫做播勒的,但据《彝族源流·举侯源流·陇邓氏》载:九支古侯之一的侯雅羿部传十八代到大额卓时,“大额卓时代,娄娄勾,播勒仗人多,杀牛聚议,列如群鸭兵,到孤大额卓,祭母的场所,大额卓孤立无援,侯兵尽被俘,青藤当绳捆,青竹箭来射。桥搭在祸患上,断侯家翅膀。天为之震惊,这支侯灭绝,就是这样的。”说明在播勒部进入今贵州安顺一带之前,有六祖第四支系(统)的在此活动,是播勒占其地,灭其部族,并以其原地作为部名。播勒所在的大革洛这一邑名也与侯部大额卓有关。播勒大革洛,据《安顺府志·普里本末》载:“柏墨之长子居普里者,累传至于唐世内附,唐为之置普宁州。今安顺府南七十里羊武大寨,有土司故城,即其地也。”播勒大革当在安顺洛羊武一带。fp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播勒部的活动范围,以今贵州安顺市的西秀区一带为中心,周边含普定、平坝、镇宁等县一带,《方舆览胜·普定路》也说:“蛮名普栗部(即播勒)又谓之罗殿国(按:另论),领镇宁、永宁、习安三州。”贞丰、安龙、紫云、望谟、罗甸一带及今黔南州属的部分地区属播勒分支的莫德部,册亨一带又属阿纣莫德部分支的举依杜颇部,播勒及其两个分支,在彝文文献中都当作播勒部看待,故在叙述举依杜颇部时,《彝家宗谱》[15]和《彝族创世志》都说:“数到这一代,样样都完备,播勒得天时,实情是这般。”《元史》是把普里和罗殿国联系在一起的。《新五代史》:“昆明,在黔州西南三千里外,地产羊马。其人椎髻、跣足、披氈,其首领披虎皮。天成二年,尝一至,其首领号昆明大鬼主,罗殿王、普露静王九部落,各遣使者来,使者号若土,附牂牁以来。”《元史·志第十三·云南地理》载:“普定路,本普里部,归附后改普定府。至元二十七年,初斡罗思、吕国瑞入贿丞相桑哥及要束木等,请创罗甸宣慰司。至是,言招到罗甸国札哇并龙家、宋家、犵狫(仡佬)、猫(苗)人诸种蛮夷四万六千六百户。阿卜、阿牙者来朝,为曲靖路宣慰同知脱因及普安路官所阻。会云南行省言:‘罗甸即普里也,归附后改普定府,印信具存,隶云南省三十余年,赋役如期。今所创罗甸宣慰安抚司,隶湖南省。斡罗思等擅以兵胁降普定土官矣资男、札哇、希古等,勒令同其入觐,邀功希赏。气罢之,仍以其地隶云南。’制可。大德七年,改为路。大德七年,中书省臣言:‘蛇节、宋隆济等作乱,普定知府容苴率众效顺。容苴没,其妻适姑亦能宣力戎行,乞令袭其夫职。仍改普定为路,隶曲靖宣慰司,以适姑为本路总管,佩虎符。’”。播勒及其各部的分布,《彝族婚歌.陆外.溯舅源》说:“上为安慕役,中为毕(布)播勒,下为阿外惹。”关岭县一带分布的则是安慕役部,属于六祖中的德施系统。fp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唐时封为罗殿王的阿佩的别帅为滇王,是播勒(普里)系的君长,在汉文献作普里,播勒普里系上起柏墨,下至阿窝,没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安顺府志·普里本末》载:“土知府遣其弟阿昌及八十一砦长阿窝入朝。十七年,沐英遣顾成平破普定阿黑螺师等十余砦,明年,成以土府权重,多交引夷族为奸,奏罢之,析其地为三州六长官司,而普里之传绝矣。自柏墨以来,普里之酋可稽者:惟矣资、容苴、适姑、适尔、安锁、者额、及若冷、希古、阿牙、阿昌、阿窝而已。”播勒大宗的普里(播勒)部的消失是在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fp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播勒的一个分支名叫阿纣莫德。莫德建立了罗殿国。阿纣莫德部从笃慕下传的播勒系第28代毕余阿纣的下一代分支,从播勒分支有26代,从笃慕算起,传有54代。在《彝家宗谱》和《彝族创世志》的播勒两个分支谱没有理出来时,都把唐时的罗殿国当作播勒看待,将两个彝文文献本子同汉文献记载比较,《唐书》和《贵州通志》都记载:“文宗开成元年(836年),昆明卢鹿部暴蛮诸部鬼主阿佩内附。”《唐书》、《通典》载:“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封阿佩为罗甸王,又封其别帅为滇王,后改普宁王。”《安顺府志·普里本末》载:“柏墨之长子居普里者,累传至于唐世内附,唐为之置普宁州。今安顺府南七十里羊武大寨,有土司故城,即其地也。天宝中(741~756年),南诏叛唐,……于是罗殿、普里诸部皆属南诏,文宗开成元年(836年),昆明鬼主阿佩内附,即罗殿部也。”“武宗会昌中(841~846年),封阿佩为罗殿王,罗殿王之治在今贞丰东南之罗王亭。又封其别帅为滇王,后改为普宁郡王,即普里部也。其地有池居山巅,而源广流狭,有似倒流,故亦名滇。寻以其名同于建宁之滇、故仍即郡为称也。”这就明显地看到罗殿、普里各是一个部,受封罗殿王的阿佩,是罗殿部首领,《水西安氏本末》和《普里本末》都说:罗甸(殿)王治在贞丰罗王亭。普里部则是罗甸(殿)部的别帅,受封的是滇王。受封的是滇王是播勒本部君长,而阿佩则是播勒(普里)分支的阿纣莫德一支后裔,阿佩即阿纣莫德的第五世孙。阿纣莫德部,即唐宋时的罗殿国,其中心今贞丰东南之罗王亭,其势力范围今贵州的贞丰、安龙及其周边的黔南州的部分地方。罗殿国时而附唐,时而又附南诏,彝族同姓相扶,又以联姻的血亲作“相扶”的辅助,很成功地体现在阿外惹于矢部和罗殿国的关系上,他们是世代联姻的血亲,具有“相扶”的义务,在危难时刻,他们以相互依托来共同生存;在利益面前,有时也不免相争,如在与南宋市马的时期,罗殿国和毗那国结仇,以至于阻道。元初,原普里部属地和普安部地分别作普定路、普安路同属曲靖宣慰司。fp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毗那国的谱系与分布

普安部彝语称阿外惹部。其谱系为:从希密(慕)遮到笃慕为31代。[16]fp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慕齐齐到传到毕额勿为19代:慕齐齐——齐雅洪——洪雅德——德武沙——沙武穆——武穆纠——纠雅脑——脑雅洛——洛雅杓——杓雅默——默阿德——德阿施——施默武——默武德迭——孟迭朵——朵阿于——于俄索——俄索毕额——毕额勿。fp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勿阿洛传到阿祖吉汝(那邦)为43代:勿阿洛——洛迫默——迫默毕余——毕余阿格——阿格阿鲁——阿鲁阿律——阿律阿外——阿外惹——惹依阿泡——阿泡阿迂——阿迂阿卓——阿卓孟武——蒙武阿——阿恒阿固——阿固阿鄂——阿鄂阿妥——阿妥阿亥——亥依热叩——热叩阿格——阿格阿史——阿史濮格——濮格阿大——阿大阿祖——阿祖额借——额借阿诺——阿诺举足——举足额僰——额僰那杓——那杓额则——额则阿吉——阿吉额苦——额苦迫默——迫默阿大——阿大濮俄——濮俄额列——额列鲁觉——鲁觉笃任——笃任那勾——那勾那周——那周阿姆——阿姆额陬——额陬阿祖——阿祖吉汝。到阿姆额陬即益智为4代,到阿祖吉汝(那邦)为43代。“住濮妥珠益,皮诺立权柱,建下了基业。”fp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致在两汉之间,笃慕的第20代孙普安部第二代祖洛迫默从德施系中分出,为普安部进入今贵州地区的第一人,由他发展了德施九大支中阿外惹部和慕役部。笃慕的第27代孙,勿阿洛第8代孙叫阿外惹,或翻译作“阿旺仁”等,生活在三国时期,他的名字成了先于矢部、再普安部、后龙氏土司的彝语部名和彝族姓。笃慕的第35代孙,勿阿洛第16代孙,生活在约唐高宗年间的阿鄂阿妥,在毗那山下叫朴濯多洪的地方,杀百条牛行大型奠基礼仪,在毗那山上筑城,治理于矢部地方。[17]毗那国的“毗那”,是彝语“皮纳”等的汉语记音的不同用字,毗那还有“皮譳山”、“皮能山”、“皮诺山”、“尼皮山”等记音,说明阿外惹部把中心建在皮纳山下,久而久之,“皮纳”即“毗那”就成了于矢部阿外惹的代名词,甚至成了国名。勿阿洛第27代孙举足额僰奠定了毗那国的立国基础。经过勿阿洛第30代孙额哲阿吉、第31代孙阿吉额苦、第32代孙额苦迫默3代王的努力,建立了今贵州西南部地区的又一蕃国。于矢普安部以毗那国的面目出现,开始了从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至南宋末(1255年左右),持续时间达二百余年的与宋朝马匹贸易,使其经济空前繁荣,国力日益壮大。毗那国的势力范围主要为今黔西南州的普安、晴隆、兴仁、兴义和六盘水市的盘县一带及其周边的一些地区。fp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综上所述,阿者国、罗殿国和毗那国是宋代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的蕃国实体,并同时鼎立在今贵州这片土地上,被一起列为三个“化外”蕃国。要强调的是,罗氏国或罗氏鬼国与罗殿国不是一回事,其地望各不相同,一个是处于黔西北地区的阿者国,其祖先阿者(济火)曾被封为罗甸王,属前罗甸国;而唐宋罗殿国的地望在黔中并占黔南、黔西南各部分地,是彝族六祖分支的德布(“暴蛮”)建立的方国,排在后罗殿国的位置,是不能张冠李戴的;毗那国则是同属“卢鹿蛮”的阿者国统治家族的默支系第三支建立的,他们的分布清楚,各不相属,在宋代都基本上脱离了大宋王朝的“羁縻”,且都在与宋王朝的马匹的交易中受益匪浅。fp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原载:王继超著《彝文古籍整理与历史文化研究》,贵州民族出版社,2014-05-01。
文字来源:云村寨;图片来源:彝族人网,拍摄于贵州宣慰府。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