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艺 Culture and Ar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演艺•活动

打造彝族特色文化产业高地的“毕节姿态”

作者:张婧 发布时间:2016-08-17 原出处:中国民族宗教网-热点要闻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2016年8月2日晚,在贵州“古彝圣地,奢香故里”毕节市大方县云龙山脚下、贵州宣慰府广场,主持人用彝汉双语拉开了“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彝博会)的帷幕。“古老的慕俄格,出征的男人们,爱唱着水西谣,想起了梦中的她……”悦耳动听的歌曲《水西谣》和彝族古剧《撮泰吉》,将开幕式大型综艺节目《古彝雄风》不断推向高潮,为万余名当地的百姓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奉上了一场彝文化盛宴。
 
  “古彝雄风”文艺会演
 
  此次彝博会以“彰显古彝雄风·助推文产繁荣”为主题,设置了包括彝族非遗展示馆、“中国彝风·魅力毕节”中国彝族摄影大展、彝族古代绘画书法精品展、彝族歌舞展演、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展销区在内的五个展区,展出面积达1.5万平方米。
 
  打造彝族特色文化产业高地的“毕节姿态”
 
  从恢弘而别具一格的开幕式到丰富的彝族文化及其产品展示,从展区富有彝族特色的文艺表演到流连忘返的观众,从系列论坛到文化产业项目签约仪式,纵观此次彝博会,不仅充分彰显了毕节市作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贵州核心区,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为贯彻落实文化部、财政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和“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勇于作为的积极之态,也为毕节市“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战略目标全面实现,发挥文化精准扶贫的作用提供了新的平台,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高地提供了示范。
 
  正如中共毕节市委书记陈志刚在开幕式致辞中所表达的,彝博会的举办不仅加强了与兄弟省区市、海内外文化企业和各界朋友的合作,为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多赢,共创和谐美好的未来提供了机缘,也为毕节试验区抢抓历史机遇,搭建彝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谱写了毕节篇章。
 
  作为此次彝博会的主办单位之一,贵州省文化厅厅长徐静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本次博览会的举办,对于推动毕节抢抓《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实施的大好机遇,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努力打造好“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毕节品牌,加强毕节彝族传统文化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挖掘和打造具有彝族文化内涵的文艺精品和工艺美术精品,促进彝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助推毕节脱贫攻坚、决胜小康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上,毕节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玉平表示:“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服务业、农业有机结合作为发展目标,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横向融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多元文化旅游业态。”据了解,《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启动实施以来,毕节市上下大力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建设。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毕节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和优势逐步显现,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正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青睐。此次招商引资会议集中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0个,签约金额达128.6亿元,涉及大旅游、大健康及文化娱乐、休闲养生等领域,这些项目均可在2017年上半年开工。
 
  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彝族文化
 
  本届彝博会历时5天,展会现场参观者络绎不绝。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向天坟”雕塑(向天坟也叫“向星坟”)矗立在慕俄格古城西城门前。城墙上,“十月太阳历”“一典一历一剧一志三经”及“走廊要地”大型文化浮雕,高度浓缩和充分展示了“古彝圣地、文化高地、走廊要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了参观者纷纷摄影留念。
 
  除此之外,《彝族源流》、《水西文献》等彝族文献资料和彝族古迹土司庄园、龙场九驿遗迹、彝文碑刻、彝族古寨村落等实物图片影像资料也让参观者对毕节彝族文化的历史流变有了新的认知。除了模型展示和文献、图片资料,“中国彝风·魅力毕节”中国彝族摄影大展和彝族歌舞展演同样非常受欢迎,为了留住这份惊艳与感动,很多参观者不断拍照录像。
 
  天下彝人是一家,在彝博会现场,不仅贵州省内的彝族文化得到了全面的展示,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昭通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及广东、广西等省区的文化企业也积极参与了此次彝博会,这不仅丰富了展会的内容,也促进了文化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游涛作为“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农特产品公司和恒泰旅游文化公司的董事长,今年彝博会对于她来说有着独特的意义。“这几天我一直忙展销会的事情,领导来参观的时候还夸奖了我们的文创产品做得精致、实用。”童静在云南省昭通市经营着一家彝族服饰专卖店,说起自己的服装店,语气里透露着自豪和骄傲,“我们这些彝族服装都是纯手工制作的,上面的花纹都是绣工一针一线精心绣成的。这次彝博会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的机会,而且给我们搭建了一个与同行交流学习的平台,我也学习到了很多经验。”来自四川省凉山州的何霞则显得有些忙碌,她一边与其他展位的企业负责人交流,一边拿着相机拍个不停,“这次我带来的作品是‘建昌窑’。我非常喜欢彝族的文化。作为一个设计师,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希望以后这样的活动越来越多。”
 
  毕节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明泽作为此次彝博会的主要操盘手之一,对彝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更深刻的体会:“积极传承优秀彝族文化,整合彝族文化和地方特色资源,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百姓,这是我们举办本次彝博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袁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借助《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贵州文化产业呈现出了美好的发展前景,此次毕节彝博会的举办就是最好的注解。”
 
  系统梳理彝族文化资源,助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彝博会期间,还分别举办了“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论坛”“中华戏剧活化石·彝族古剧《撮泰吉》高峰论坛”。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文化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贾旭东,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香港世界遗产研究院院长乔惠民,美国密歇根奥克兰大学理学院人类学教授、密歇根克兰布鲁克博物馆名誉馆长理查德·斯汤普斯等专家和学者云集彝博会,就以上专题展开研讨。通过论坛,彝族传统文化资源得到了系统梳理,阐明了彝文化的历史内涵,打通了彝文化的脉络,为彝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学理依据和理论指导。
 
  中共毕节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昌旭在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产业高峰论坛的致辞中介绍,据史料记载,彝族在毕节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超过3000年,神秘厚重的彝族文化至今仍在黔西北古彝大地上传承和发展。早在1955年,毕节就成立了彝文翻译组,经过数十年如一日的持续抢救与保护,古彝文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传承价值得到了深度激活。陈昌旭将毕节彝族文化遗产资源高度概括和提炼为古彝“三地”,即:“古彝圣地”,依据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威宁盐仓“向天坟”观向台测定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历史悠久,极具科学性;“文化高地”,一典一历一剧三经一志,凸显了毕节彝族文化的高峰;“走廊要地”,从“庄硚初成道”“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随筑石门道”到“奢香开龙场九驿”,作为历史上的交通要道,大批内地人口带着先进文化、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进入了西南地区。正如徐静在高峰论坛上表达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西部七省(区)山水相连、人文相通,深化推进区域间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打造藏羌彝文化产业品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杨恩勋建议在今后的加速开发和提质升级工作中,要在川、滇、黔、桂、渝彝族文化共性建设的基础上彰显贵州特点和贵州精品;而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院长王明贵认为,成功的文化产业项目应该照顾到包括政府、学者、游客、当地百姓在内四个利益方的需求,只有这样的文化产业项目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在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论坛上,来自北京、上海、贵州、云南、四川、广西、江西和美国等地的专家学者,通过对古彝文字与世界古文字、彝族“十月太阳历”与人类历法、彝族《宇宙人文论》与《易经》、彝族《宇宙生化论》与《黄帝内经》的比较研究,分析阐述了彝族在文字、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对于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作用。吉狄马加在论坛中表示,专家学者的发言对如何保护传承彝族文化、推动彝族文化研究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在中华戏剧活化石·彝族古剧《撮泰吉》高峰论坛上,此次彝博会的创意设计总监,贵州省知名创意策划、戏剧导演黄湘认为:“彝族的传统美术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形象资料,具有魔幻般的自然诗意,保存了与宇宙合为一体的精神世界,进一步巩固了其活化石的地位。”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