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艺 Culture and Ar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演艺•活动

柯瑾艺将举办凉山彝族男人文化摄影展

作者:茅草人 发布时间:2011-06-27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摄影展海报 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月2日下午6时,彝学专家、德国博士柯瑾艺“凉山彝族男人文化摄影展”将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鼓楼东大街42号的“Cafe ZARAH”咖啡馆开幕。柯瑾艺诚邀各界人士前来参观。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8月5日。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题:YI MEN IN LIANGSHAN   凉山彝族男人文化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March until 07.April 2011  展览时间:2011年7月2日至8月5日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Opening:12.March 2011,6pm    开幕式时间:2011年7月2日下午6点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Guloi Dongdajie No.42 Dongcheng District,Beijing Tel:010-84039807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鼓楼东大街42号,联系电话:84039807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展览宣言: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四川的大凉山彝族(诺苏)社会和文化仍然保持着重男轻女的习惯。但如果过度强调在凉山彝族社会所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确实也使着我们忽略和低估诺苏男人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当中所要面临和克服的困难与挑战,包括他们怎么适应和调整在巨大社会文化变迁中当父亲、兄弟、丈夫和儿子的社会角色。这次展览把彝族(诺苏)男人安排到舞台中心,为了理解也同时为了质疑关于彝族男人的勇气、男子汉、荣誉、友谊等观念和象征的定义。与此同时我想把这些照片献给诺苏哥们儿之间的友谊,还有为了纪念我彝族朋友的父亲和兄弟们。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展览宣传画(正面)
 
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展览宣传画(背面) 

  延伸阅读:柯瑾艺:不变的彝族情结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来源:《中国民族报》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柯瑾艺的德文名字叫Olivia Kraef,提到名字,她总是饶有兴致。关于她的姓“柯”,是Kreaf的音译,她说当时有人建议她中文名字叫“柯橄榄”,因为Olivia是橄榄的意思,可是柯瑾艺觉得:“要是叫这么个名字,自己都觉得够瓜啦!”柯瑾艺的话里带着很重的四川味儿——“瓜”就是四川话“傻”的意思。看来,柯瑾艺的中文造诣可不一般,连方言都掌握得有模有样。在读中国历史的时候,柯瑾艺认识了秋瑾这个女英雄,顿生崇拜之情,加上自己爱好文艺,所以,柯瑾艺的名字是这样来的,这几个字凸显着她的个性。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德国读大学选择专业时,柯瑾艺选择研究中国文化是歪打正着的一件事情。柯瑾艺继承了从事音乐工作的母亲的音乐细胞,从小的愿望本是学习歌剧,但是在歌剧专业的考试时,她却突然觉得歌剧演员这样的职业并不适合自己,于是,凭着一些好奇,她选择了研究中国文化。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学习中国的文化,如果不亲身来一次中国,那等于闭门造车。于是,柯瑾艺终于在一个假期里来到中国,可是这一次,中国却带给她些许伤心。那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北京还不像现在这么开放,外国人也并不多。有一次在前门的胡同里,柯瑾艺与一个德国朋友遇到了一个推自行车的中国男人。那男人见到了德国人,觉得很新鲜,就攀谈起来。说着说着,那男人一本正经地告诉柯瑾艺:“你中国话就是说得再好,也永远了解不了我,因为我是中国人,你是外国人”。柯瑾艺说:“这话当时听得我一愣,我说同样都是人嘛,你高兴的事情我也会高兴,你伤心的事情我也会伤心啊!”那时候,柯瑾艺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能和中国人好好沟通,能融入中国的文化。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选择四川,选择凉山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4年,柯瑾艺再次来到中国,这一次,她到了四川凉山。那时候,柯瑾艺已经与山鹰组合相识,其成员瓦其依合就带着她到家里吃饭。瓦其依合的家在一座山上,条件非常简单。晚上,柯瑾艺与彝族朋友们一起围着火塘吃饭、聊天。也许数年前在北京的尴尬遭遇给她留下了遗憾,所以柯瑾艺起初有些担忧,老忘不了自己是个外国人。“但是,瓦其依合家一位70多岁的老人说了一句话让我特别感动”,柯瑾艺讲起:“那位彝族老人不太会说汉语,我当时会说中文,但是对彝族话一窍不通,按说我们是根本沟通不了的。”但是,老人却通过瓦其依合告诉柯瑾艺:“你是外国人,虽然听不懂我说的话,我也听不懂你说的话,但是我们都是人,是人就会有共同的情感,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沟通。”柯瑾艺回想那天的情景:屋子里黑黑的,没有电也没有灯,那句话却阳光般温暖了她。从那天开始,柯瑾艺就爱上了这样一群对她来说非常非常宝贵的彝族人,她将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了对彝族文化的研究中。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研究彝族文化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一次,柯瑾艺在成都讲课的时候,一个学生问道:“你认为彝族文化应该怎么保护?”柯瑾艺说:“保护要从自身开始”。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柯瑾艺本人是德国人与南斯拉夫人的混血儿,在她的内心里,也想保护好自己的文化。但是,“我不能等国家或地方出一种什么政策,或者等学者来告诉我要怎样怎样做”,柯瑾艺说:“我要首先自己有保护自己文化的意识才行。”柯瑾艺的母亲是南斯拉夫人,她教了柯瑾艺很多艺术方面的知识。柯瑾艺说:“这种文化的认同是与生俱来的,为什么我对黑山这么有感情?对南斯拉夫有感情?因为我一半的血源在那里,血源给我定了身份。”这种感觉不是有南斯拉夫血统的柯瑾艺特有的,而是作为人共通的情感——一个有彝族血统的人,同样会对彝族有最天然的认同感,即便他不再会说彝语,不再会唱彝歌。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但是,说到母语,柯瑾艺强调,“母语是最能表达人的感情和思想的工具。但是现在那么多的彝族离开凉山,离开彝族地区,怎么把彝语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这是一个难题。”在从事彝族研究的过程中,柯瑾艺着重关注了彝语的推广问题,她认为现在推广还不算晚,因为好在彝族有文字,这方面可以好好发展。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几年,除了做自己的研究工作,柯瑾艺还切实为彝族做了许多事。在凉山美姑县乐约乡小学的学生们都认识这位外国阿姨,这要从6年前说起:2004年7月火把节期间,柯瑾艺认识了美姑县乐约乡党委副书记吉曲伟石,在听了吉曲伟石对该乡教育情况的介绍后,她便决定资助部分贫困学生。2004年8月,她借到美姑县参加第四届国际彝学会的机会,来到了乐约乡,对该乡部分贫困学生家庭进行了调查,筛选出了32名贫困学童,决定对他们进行为期6年的资助。柯瑾艺说:“凉山是中国彝族最集中的地方,生活条件也相对艰苦,我很喜欢彝族的文化,到这里来只是尽一点微薄之力。希望这些彝族儿童们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将来长大成人后才能更好地教育下一代。”k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