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群舞《情深谊长》获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金奖
凉山新闻网讯 2015年8月,中国舞蹈界的最高专业艺术奖项——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活动在凉山举行。由著名编导沙呷阿依、沙呷俊楠和杨红带来的彝族女子群舞《情深谊长》,以黑马之姿出现在第三场终评活动的舞台上。作为最后一个出场的舞蹈,《情深谊长》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荣获“荷花杯”金奖。
《情深谊长》用解放鞋这个意向,四两拨千斤,表达了彝族人民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步跨千年,热情歌颂了红军与彝族人民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
《情深谊长》剧照
从采风到编舞排练花了整整半年
重在对彝族生活的深入体验与挖掘
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内,矗立着一座巨大的雕塑。雕塑前的石碑上刻着4句话:“一根粗大的绳索,一段曲折的历史,一个觉醒的过程,一个崛起的时代。”艺术家的设计和4句注释,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凉山,在人类学家眼里,她曾经是人类保存最完整的奴隶社会活化石。
2015年8月,中国舞蹈界的最高专业艺术奖项——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活动在凉山举行。由著名编导沙呷阿依、沙呷俊楠和杨红带来的《情深谊长》,以黑马之姿出现在第三场终评活动的舞台上。作为最后一个出场的舞蹈,《情深谊长》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荣获“荷花杯”作品金奖,这也是《情深谊长》的首演舞台。
该舞蹈以凉山本土著名乐曲《情深谊长》为背景配乐,节目一开始,伴随着沉重的叹息声,一位女子弯着腰,一步一步,艰难的走着。接着,一群头裹绿头巾的阿莫尼惹(彝族妇女)在巍巍大凉山,涛涛金沙江边,披星戴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千年的奴隶制社会,让她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旧制度沉重的枷锁,压迫得她们喘不过气。
直到一声巨雷震天地,解放军来了,让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阿莫尼惹,砸去了沉重枷锁,取下了绿头巾,戴上了红五星,穿上了解放鞋,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从此奔向了新生活。《情深谊长》用解放鞋这个意向,四两拨千斤,表达了彝族人民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步跨千年。热情歌颂了红军与彝族人民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
11月17日,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上了《情深谊长》编导之一杨红老师,她向记者介绍了这个舞蹈背后的故事和经历。她说,创作出一部有深刻内涵的作品绝非易事,舞台上几分钟的表演看似简单,却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
“为了创作《情深谊长》这个舞蹈,包括沙呷阿依、沙呷俊楠和我在内的一行人先到凉山奴隶社会博物馆了解彝族奴隶制历史,又去到美姑、昭觉等地方采风,一路采访了不少老乡,还请教了彝文学术专家,以这样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和收集数据。做足准备,回来才慢慢呈现出这个舞蹈的模型。”杨红告诉记者,这个舞蹈创作于2015年,从采风到创作排练花了整整半年的时间。有所付出,终有所得。就在同一年,《情深谊长》参加了在凉山举行的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评奖活动,首次参加评选就荣获了金奖,如此不菲的成绩是令人惊叹的。
“当时参加表演的第一批演员都是彝族女孩,大家在诠释舞蹈的过程中都有很大的情怀在里面,所以更加打动观众。”杨红说。
作品带有深深的红色革命情怀,在七分钟的时间内表现出凉山彝族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贫穷的少女们第一次穿上布鞋的喜悦情景。独特的彝族民族文化在新社会文化中独树一帜,传统彝族舞蹈受到现代舞蹈文化的影响,也开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创新,艺术传播形式和舞美更为丰富多彩。
《情深谊长》体现了几位编导对彝族舞蹈语汇运用的娴熟与老道。“军鞋”贯穿整个舞蹈,画面干净、调度巧妙,语言上也将传统彝族语汇与打破传统语汇结合起来进行展示。编导在保留民族根本的基础上,打破一些固有的形态和样式。例如舞蹈最后一部分运用类似摇滚的节奏,把人们对艺术的诉求进行了另类的宣泄。两种不同形态的舞蹈出现在同一空间却能够被人接受,不仅没有让人觉得《情深谊长》远离了彝族舞蹈的风格。相反,更吸引了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喜爱。
其实,《情深谊长》从创作内容上看并不是特别新奇,也不算重大题材。它表现的是一群彝族姑娘为得到一双心爱的军鞋而表露出来的朴实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编导的高明不是在舞蹈语汇上推陈出新,而是在这双军鞋上大做文章。第一段是一个女孩得到一双军鞋,姑娘们争先恐后传看,羡慕之情油然而生;第二段尽情展示姑娘们对这双鞋的喜爱之情,这时的鞋已经不仅仅是一双鞋,而是寄托着姑娘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这时,伴着那首脍炙人口的《五彩云霞》音乐响起,把观众的思绪带到了令人难忘的历史回忆中;第三段,当一双军鞋变成24双,穿在24位姑娘脚上时,舞蹈发展进入高潮,观众的心也随之急促地跳动起来。
《情深谊长》剧照
用艺术空间勾勒情景舞蹈
激烈的情感撞击传递出民族真切的期望
舞蹈中,编导紧紧抓住“军鞋”这一具有特殊含义的道具,通过三个不同阶段的处理,让观众一直围绕这个情节展开想象,情感也随之被调动起来。正如歌词所唱“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这不是普通的“金丝鸟”,是解救彝族同胞于水火的红军,是为彝族同胞开山铺路的人民解放军。
编导不仅通过一双鞋把贫穷的彝族娃千百年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更希望通过这双鞋把彝族同胞对解放军的“情深谊长”进行浓彩重笔的书写。穿在脚上的鞋可以祛除行路的艰辛,精神上的“鞋”可以让人找到生活的方向。
在艺术创作中,几位编导大胆运用全新的舞蹈语汇和创作方式,展现出独特的彝族舞蹈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在有限的舞台空间中,借助各种形态迥异的道具和符号,在“暗与光”“沉吟与呐喊”“解放鞋与裹头帕”这些意向符号的激烈冲突中,推进作品的矛盾与张力,营造出震撼人心的艺术空间,表达了一个民族宏远的精神诉求。
编导杨红告诉记者,《情深谊长》有别于传统舞蹈作品的创新之处在于舞蹈理念、舞蹈语汇的创新,积极运用象征符号来传递价值。因为每一种事物作为一种符号都在传递其独特的信息,寓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作品兼具各种富含强烈对比的符号,光影、声音、道具、剧情人物、舞台都象征了某种超越本身的特殊意义,而这些特殊意义相互交织,共同孕育出作品的终极价值。摒弃说教的方式,转以强烈的舞台对比,丰富的符号隐喻,激烈的情感冲击,传递出一个民族悲怆的历史与真切的期望。
舞蹈起始时,舞台构成了“光影”之间的强烈冲突,寓于强烈的后现代意识。这些都是主创者们自觉的理念创新。在黑暗的背景中,女人沉重的叹息和苍凉的唱腔错落有致,如怨如慕。叹息与歌声此起彼伏,人物喷薄欲出的情绪被死死地压迫在逼仄的关口,看似平静的舞台实则已暗藏汹涌翻滚的激流与狂飙突进的骤雨。
这时,幽暗的舞台,缓缓出现一束光亮,照在一个妇女的身上,肃杀的氛围顿时在光晕周边消解,形成光亮的孤岛。作品一开始便以这种强烈的冲突营造极具张力的舞台背景和表演空间,运用现代符号学中“暗”“光”“沉吟”这些象征符号,特指叙述的历史与意义。
之后,作品逐渐展开,女人在颤抖的呻吟中向前推进,光亮从孤独的舞者身上慢慢展开,所及之处,一个又一个的舞者,挣扎着步入舞台。在此时的动作设计上,女人显得拘谨、怯懦,呈现出憔悴的状态,然后再逐渐地携手以环舞的方式如同祈福般地表达某种质朴的情感。
随着音乐开始急促,舞台越来越亮,女人们无所顾忌地表达着情绪,或奔走、或跳跃,或疾呼,或欢闹,舞台越是增亮一分,舞者们的情绪越是高涨一分,直到整个舞台第一次展现出“五彩云霞”般的光亮时,舞台响起歌曲《情深谊长》,女人们冲到舞台最前方,发出声嘶力竭的“呐喊”,把情绪推向无与伦比的高潮。此时,“光”与“呐喊”都象征着对过去沉重压迫的痛斥,人物的情绪终于以核聚变的方式喷涌而出,无可阻挡,用震撼的视听冲击呈现出作品摄人心魄的艺术表现力。
杨红老师表示,“解放鞋”见证着一个时代,它不仅仅是一件道具,而是承载了强烈情感的符号,是整部作品最为重要的精神象征,情节的发展、情绪的起伏、情感的交织、情义的升华,无不围绕着这一双平凡无奇的“解放鞋”。女人紧紧抱着这双“解放鞋”起舞,或退想、或遥望,整个情绪展现出阿莫尼惹对红军的牵绊与思念,是一个个鲜活个体之间的情感体验,清晰且敏感,可触碰却很脆弱。作为这种思念的象征符号,此时“解放鞋”是被捧在手中,与女人们一样,在低吟,在隐忍,舞者的动作自然则略微舒缓,而音乐则略显苍凉,光影则略呈暗淡。
但个体的思念可以汇集,零散的情绪一旦被整合,则能释放巨大的能量。舞者们开始携手跳舞,围着“解放鞋”,如同围绕着熊熊火焰,正如祈福与祷告一般,相互传递着信念的力量。她们挣扎,放手一搏,舞者们快速的转着圈,用激烈的肢体语言传递人物反抗的情绪,奔走雀跃,追逐远方。舞者们露出自己的赤足,不断摆动,直到所有演员站立一排,一双双解放鞋犹如魔术般突然出现在每个裸足舞者的脚下。她们穿上军鞋,正如穿上自由一般,大胆地跑到台前,用最质朴却也最有力量的声音,发出直入心窝的呐喊。此时,“解放鞋”象征的是群体的解放,是一群备受欺辱的弱势者们,以自己对红军的崇敬与向往所凝聚起的坚不可摧的力量。
“正是这些崭新的舞蹈表现形式,使作品更好展现彼时彝族的乡土人情,更好地呈现出那一段催人泪下的红色历史,更好地传递作品的理念与价值。”杨红说,传统彝族舞蹈具有悠久的发展史,然而仅局限于历史中,必将固步自封。一味强调原汁原味,机械地、没有取舍地表现传统,不过是对彝族生活的复写,对过往历史的临摹,并不具备艺术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但是,学习、运用新的舞蹈创作理念,能更好地实现创作者的目的,更好地传递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艺术必然源于生活,但艺术必须高于生活,这就是艺术的矛盾与张力。(文/ 记者 侯丽芳 图/由受访者提供)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