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作家.访谈

肩扛锄头手握笔 情满罗婺铸辉煌——一位彝族农民作家的执着追求

作者:纳苏松李 发布时间:2019-01-01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物质上他属于清贫,而精神上他却是富有者,因为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文学追求,用奋斗与执着让自己的人生之路更加精彩。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绍德:一个肩扛锄头的农民,在村级领导岗位上奋斗了35年,他所在过的两个行政村,如今旧貌换新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在当地已经是有口皆碑了,而比这更出名的是,他白天带领群众苦干硬干,夜晚不管多么苦、多么累,每天晚上坚持写作,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实现了一辈子梦寐以求的作家梦。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今年云南省举办民族示范区建设征文大赛和传扬家风家教征文大赛,全省获奖者两项加起来才30多名,而李绍德就摘取到三等奖、优秀奖两个荣誉证书,这在罗婺大地却荡起了一个不小的涟渏。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003.jpg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绍德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位34年的村官,一位沾满泥土的农民作家,他总是对自己脚下的土地充满情感,并天长地久地惦记和关怀。”他爱罗婺故土,写罗婺故事,先后出版了个人文集《罗婺后裔的情怀》、《罗婺故土展新颜》、《情满罗婺》、《守望罗婺彝族文化》他的文学作品曾多次受到国家、省、州级的表彰奖励。他就是武定县插甸镇增益村党总支书记、楚雄州作家协会会员李绍德。 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绍德的平凡人生像他的为人一样实在,他从生产队记分员、会计、民办教师,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村委会党支部书记的岗位,整整34年,他像一头老黄牛躬耕在那片贫瘠的黄土地上,他带领1400多彝、苗、傈僳群众向贫穷落后宣战,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苗岭彝乡。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001.jpg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海拔2200多米的增益村委会,是典型的高寒贫困山区,祖祖辈辈过着靠松明点灯,,手推磨,人背马驮,吃水贵如油的生活,1984年前,一年只有半年粮,花钱还得靠贷款。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4年4月,刚满28岁,已当了6年民办教师的李绍德被群众推选为小乡乡长。这一次对他来说是人生的一大抉择,继续教书可以转正,到小乡任职则一辈子当“泥腿子”干部,亲戚朋友劝阻,家属极力反对,但他说“共产党员哪里需要到哪里去”。上任之后,面对层层叠叠的高山,面对一个个渴望解决温饱的父老乡亲,李绍德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他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突破口选在了通电工程上,他上省城、进州府,经多方筹资。群众投工投劳,率领大家硬是用双手和肩膀将一根根水泥电杆扛到悬崖陡壁上树立起来,几个月下来,肩膀上的皮被磨破了一层又一层,堆起了厚厚的老茧,经百余天奋战架起了哪吐至增益的4.8公里的输电线路,从此,下半部八个组终于用上了电,告别了松明火把,,告别了石磨,看上了电视。之后,又架设了至大龙谭2公里、至中岭岗1.8公里,至锅盖梁、石窝铺4.8公里线路,把祖祖辈辈天黑就睡的苗家寨点缀得像镶嵌在群岭中的夜明珠。村里人畜饮水困难,李绍德八方奔走,四处求援,经过三十年多年的努力,全村12个村组,群众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基层党建,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连续十年在县人代会上提建议,议案,使全县第一条实施了通达工程,他的提议案被县人大评为优秀提议案而受到表彰。修路、架桥、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引进优良品种,推广科技措施,产业结构调整,每一项科技措施的推广都从自家试验示范,然后推开,科技措施给这里的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们深情地说,李书记想的是百姓,他是我们的“领头雁”。 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005.jpg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2年,组织上调李绍德同志到哪吐村公所当书记,面对破烂的学校,倒塌的沟渠,岌岌可危的办公及住房条件,他深入调查,制定规划,逐一实施,不到两年就建起两所砖混结构的教学楼,建起三面光沟渠,3条田间机耕路,村公所选址重建,建起1片1300亩的用材林,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跻身全乡先进行列。“10◆24”大地震,李绍德从严重受损的村公所房子里跑了出来,带着同事们向哪吐村公所12个村民小组跑去,及时把人畜从倒塌的房屋中转移到安全地带,志老村是重灾区,全村房屋移为平地,李绍德就坚守在这里,指挥抢险救灾,当群众看到主心骨心里就踏实了。由于指挥抢救及时,全村公所无一人畜死亡。等他第三天回到家里时,家里瓦片抖落一地,厨房倒塌锅碗瓢盆全部被毁。母亲和妻子在用包谷草搭起的简易棚里泣不成声,他安慰妻子和母亲,别难过,志老村全村房屋倒塌,哪里更需要我,因为我是书记。在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日子里,李绍德带领所属人员与州人大抗震救灾工作队,日夜奔赴志老统建点和面上的灾情评估上,由于公平公正,救灾物资、恢复重建资金分配,群众比较满意,志老统建点进度快、质量好而受到省州县好评,哪吐村公所被评为恢复重建先进单位。1996年乡党委决定李绍德回到增益当书记,家乡群众奔走相告,而哪吐群众却依依不舍。2000年至今李绍德连续三届高票当选为增益村委会书记主任,他党性强、作风正、有本事、口碑好、在各方面能担当表率作用。在危难时刻的地震、火灾、车祸中他挺身而出,他提出来关键时刻“跟我来”,平时“向我看齐”,2008年3月,三家村木纹石矿山工棚里死了一名小工,公安、法医等鉴定是自然死亡,但死者家属提出过高要求,双方人员增至上百人,在这一触即发,新的流血事件很快就要发生时,李绍德不顾个人安危,大胆进行劝阻和调解,使双方心平气和,这件事得到了县乡公安、司法部门的充分肯定。李绍德克己奉公,一心为民,甘于清贫、一尘不染。 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007.jpg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绍德总是干一行,爱一行,始终充满火一样的工作热情,不论工作如何变动,职务如何变更,环境如何艰苦,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变,1984年开挖插万公路时他带领全村劳力,奋战在工地两个多月,寒风刺骨的冬天他与群众一道,手心撂起了一个个血泡,脸上手上被冻开裂,群众们看到领导与他们同甘共苦,发挥出了冲天的干劲,提前完成了任务。在锅盖梁,石窝铺架电的一个多月里,李绍德既当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抬电杆、立电杆、哪里困难、危险就出现在哪里,每个工序,各个环节无不留下他辛勤的汗水和奋斗的足迹,当光明送到苗寨时,人明显地瘦了一圈,而群众投来非常敬佩的目光。34年来,李绍德有使不完的劲,全身心投入到村委会的各项事业当中,于是群众有困难要找李书记,就是打官司都要请他写诉状,或帮忙,好事更是来请他了。李绍德白天率领群众战胜穷山恶水,夜晚还在挑灯夜战,奋力疾书。李绍德想作为一名村支书只会埋头苦干还不行,还要有一定的政治理论功底和写作水平,才能驾驭市场经济条件下“三个文明”建设的帆船。爱上写作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1992年在哪吐村公所当书记时,村公所住房岌岌可危,在那阴雨连绵的土黄天里,锅碗瓢盆全部用来接漏,叮叮当当的奏鸣曲无法入眠,就看报写字,在经常读报中《楚雄报》上的一则则消息深深地吸引了他,于是模仿着写身边发生的同类事儿,一连写了3篇投给报社编辑,终于有一“豆腐块”见诸报端,这时,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啦!从此,李绍德就迷恋上了写作,不论工作多么艰苦、繁忙、夜间写作两个小时已经是他立下的信条,十多年来,他不把光阴虚度在酒桌、麻将桌、扑克和应酬上,常常是身居斗室潜心阅读,伏案疾书,甚至通宵达旦。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李绍德读书看报、写文章有一个特点就是学用结合,表里如一,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农村各项工作。从1992你起,他每年向《云南日报》、《云南科技报》、《楚雄日报》、《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楚雄州广播电台》、和武定县广播电视局撰稿2000余篇,先后有6篇获州以上奖,其中《粼粼波光映晚霞》被选入《中华之光》名人录。李绍德发表在各种报刊电台上的400余篇新闻、消息、散文、杂感,大多都朴实无华,耐看耐读,从中可使我们感受到这位“村官”充实的浓默人生。他用心在写,用情在呼,,他什么都写,把山里的风土民情、人间烟火、乡村新貌或那些深山中的亮点一古脑儿写出,为让外界了解本地,让本地走出外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被广大群众誉为“宣传战线上的土记者”。连续18年被州县乡评为优秀通讯员,2007年被州人大评为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秀通讯员。 目前已出版四本个人文集。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就像他说的,“每当写东西的时候,都会控制不住想流泪,因为太爱罗婺故乡了”是的,“罗婺故土 人杰地灵”在这块热土上生发出来的故事太多太多了,淳朴的民风,秀丽的山川,会令人浮想联翩,心驰神往。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故乡是一杯浓烈香甜的老酒,故乡是一首演绎不完的歌。面对故乡李绍德随时有着浪花拍打心岸般的创作欲望,在上级文化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他把目光放在打造罗婺民族文化品牌上。经过他的努力付出,罗婺彝族品牌文化活动”已渐渐浮出水面,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个乡土作家,他的心属于故乡,魂属于故乡,他的艺术生命也难以逃出故乡的藩篱。虽然现在李绍德已是楚雄州作家协会会员,但就像他说的,“创作无止境,对故乡的写作永远在路上。”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无论他写的新闻作品,还是文学作品,都渗透着一股乡土气息,特别是他写的小说与散文,仿佛都是我们身边发生过的人和事。就这样,他在完成好单位安排的任务后,仍然坚持文学创作,写出了一篇又一篇老百姓喜欢看的“一袋烟小说”和反映税收的中短篇小说,发表于诸报端。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经常与农民在一起谈古论今,海阔天空。特别注重素材的积累,他经常把身边看到的、听到的一些感人事例记录下来,成为以后创作中的最好的素材。他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用心去体验生活,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一种最好的素材,写成了成百上千的新闻及系列故事。他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创作精神令人感动。如今他终于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作家了,他的创作热情更高了。他说:我马上就要离开村委会书记的岗位了,但我将笔耕不辍,在我的有生之年,创作出更多的农村题材、体现老百姓的悲欢离合与酸甜苦辣的作品来。 2A8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