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佩戴口弦的阿玛》入选“‘时代精神’——全国人物·肖像油画作品展”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收藏

摄影作者:洪冬玲  更新时间:2019-06-27  原出处:西昌都市报 点赞+(

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61607359350574.jpg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慈祥的脸庞刻画出岁月静好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胡永刚,彝族,1965年出生于冕宁县。1986年毕业于凉山师范学校普师专业,就职于冕宁县文物管理所;1990年到1993年,就读于四川教育学院(现成都师范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毕业后供职于冕宁县文化馆。四川省美协会员,凉山州美协常务理事。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品曾多次获四川省和凉山州美展一、二、三、等奖。《佩戴口弦的阿玛》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时代精神’——全国人物·肖像油画作品展”,并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收藏。《动车过凉山》获四川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艺术节美展一等奖,并获第二届四川省“文华奖”。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胡永刚的油画作品《佩戴口弦的阿玛》创作于2007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时代精神’——全国人物·肖像油画作品展”。当年从5000余件作品中经过层层评选,成为60件优秀作品中的一件,并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收藏。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我心目中,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妇女。对子女来说,她也是一位很有生活智慧的了不起的妈妈。”胡永刚介绍,画作的主人公是一位时年97岁高龄的彝族阿玛,作品采用近景构图,能清楚地看清人物细微动作。《佩戴口弦的阿玛》是创作者近距离观察人物的体现,背景的素淡与人物“厚重”的色调形成鲜明对比,极大地突出了人物特性。柔暖的阳光,停留在老阿妈的身上,映照出她慈祥的脸庞,传达出一种“岁月静好”的美意。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61607309403459.jpg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佩戴口弦的阿玛》 布面油画 54cm×64cm 2007年 胡永刚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印象中,她是一位满面慈祥的老人,上衣总挂着口弦,闲暇时,会靠坐在老屋的墙脚,轻轻地拨动铜片,一时间,低沉、深厚、简单,又略带忧伤的旋律,便使整个空间更加宁静。弹着弹着,她的眼神慢慢变得有些呆滞,有时眼角也会开始变得湿润起来……”这是胡永刚油画作品《佩戴口弦的阿玛》中的主人公,一位时年97岁高龄的彝族阿玛。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佩戴口弦的阿玛》创作于2007年,曾入选“‘时代精神’——全国人物·肖像油画作品展”,并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收藏。该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自2007年初开始筹备,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两千余位作者送来的5000余件作品,经专家评委会进行初评、复评,共有264件作品入选,其中60件作品荣膺优秀作品奖,即最高奖。从入选作品所塑造的各种人物肖像中,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的时代精神。在当年入选的作品中,有2件来自四川,胡永刚《佩戴口弦的阿玛》就是其中之一。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景人像  刻画主角细微动作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油画《佩戴口弦的阿玛》画幅为54cm×64cm,创作于2007年,主人公是一位穿着传统彝族服饰的老奶奶。这位主角是胡永刚已故远房表哥的妻子,一位传统的彝家妇女。她的一生历经坎坷,却从来没有过埋怨。“大概在她27、28岁的时候,丈夫就去世了,一个人含辛茹苦地将子女培养成才。”胡永刚介绍,阿玛是对年长妇女的尊称,这位阿玛一生不会说汉语,平时交流都是用的古彝语,但是待人诚恳,乐于帮助邻里,总是脸带笑意。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画面中,老阿玛着盛装,黑色的头布半掩着两鬓的银发,岁月的痕迹清晰地烙印在她的脸颊上,尽管如此,仍然能感受到她挺拔的轮廓。黑色的“擦尔瓦”和藏蓝色的衣服,将红色玛瑙和白色银饰衬托得更加光彩夺目,就连佩戴在胸前的口弦似乎也成了装饰的一部分。画作的背景是淡雅的色调,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屋檐,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露出青瓦和木梁。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画作采用近景构图,能清楚地看清人物细微动作,也是创作者近距离观察人物的体现。背景的素淡与人物“厚重”的色调形成鲜明对比,极大地突出了人物特性。柔暖的阳光,停留在老阿玛的身上,映照出她慈祥的脸庞,传达出一种“岁月静好”的美意。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胡永刚有感于她的生平,希望能够传达出阿玛坚韧不拔、向阳生活的乐观品质。“在我心目中,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妇女。对子女来说,她也是一位很有生活智慧的了不起的妈妈。”胡永刚介绍,老阿玛生活在偏远的山村,生活条件并不富裕,而她为了照顾子女更是费了不少心力,寒来暑往间,总是默默耕耘在田间,不辞辛劳,用单薄的身躯独自撑起一个家。所幸,她的艰辛付出有了收获,一双子女都有了不错的前程。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佩戴口弦  记录生活缩影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的口弦从小伴随我们长大,与其说这是一幅单人肖像画,不如说是我从小见到的一幅生活场景。”从胡永刚记事起,每次回到老家,总会听到这位阿玛用口弦弹奏旋律,弹着弹着,似乎开始沉思起了故去的亲友和自己的过去……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口弦,是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流行的一种独特的民间乐器。它小巧玲珑,携带方便,音色宽广、清脆、柔和、抑扬顿挫,可以表达各种情感,因而深受彝族人的喜爱。彝族男女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一副口弦,一人有二至三副口弦的也不少见。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口弦有竹质和铜质两类。竹质的一般只有一片或两片,彝语为“玛便”,长8-10厘米,宽1-2厘米,顶部尖利,形如短剑。铜质口弦彝语称“土史”,一般有3片和4片之分,也有2片和5片的;长4-6厘米,宽1厘米左右,顶端宽扁,形如树叶。竹质口弦低沉浑厚,铜质口弦清脆高亢,音质不同,各具特色。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吹弹口弦时,先将簧片排成扇形,左手执尾端放在唇边,然后用右手手指来回弹拨。以口腔为共鸣,口型的变化和气息强弱的吹吸,构成高低顿挫的音调变化,时强时弱,时高时低,千变万化,颇具魅力。口弦不用时装在口弦筒里。口弦筒是用竹制的,上面刻有各色花纹和图案,装饰精美,做工精细,小巧玲珑,顶上再系一根彩线编的带子,扎一朵彩花,佩于胸前,不失为一件美丽的装饰品。老阿玛的口弦即是如此。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口弦是彝族人民的知音,彝家人特别钟爱口弦,须臾不离,长伴终生。彝族谚语道:“口弦是治疗思念母亲的良药,笛子是医治怀念父亲的良方。”无论男女老少,听起口弦美妙的音律,都会被它把思绪带向久远的时空,如丝如雨、如梦如烟。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小 档 案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佩戴口弦的阿玛》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佩戴口弦的阿玛》,胡永刚作,54cm×64cm布面油画。2007年入选“‘时代精神’——全国人物·肖像油画作品展”,并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收藏。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佩戴口弦的阿玛》以一位时年97岁高龄的彝族妇女为主角,采用近景构图的方式,清楚地刻画出人物细微表情和动作。画面温馨,容易引起共鸣。胸前佩戴的口弦,反应了凉山地区彝族群众对其的喜爱,刻画出新时代背景下独特的彝家精神。HDs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