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古剧《撮泰吉》穿越千年与您相遇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2016年8月7日、8日,由乌蒙演艺集团演绎的中国戏剧“活化石”——彝族古剧《撮泰吉》将亮相首届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撮泰吉》被誉为人类“巫术戏剧”的精典范例,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诠释。

“撮泰吉”是彝语的音译,在彝语中,"撮"意为人或鬼,"泰"意为变化,"吉"意为玩耍游戏,一般译为"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游戏",简称"变人戏"。而在汉语中,"撮"意为聚集,“泰”意为美好、最好,"吉"意为吉祥,而“撮泰吉”则为把最好的聚集起来出现了吉祥。

《撮泰吉》是世代流传于中国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曙光村裸嘎寨,该地有三千五百年之久的历史,而彝族的历史则长达上万年,因此有学者认为,《撮泰吉》最少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这部充满祭祀仪式典礼的彝族古老戏剧,表现了人分离兽的过程,保留了原始戏剧的经典形式,展示了“万物有灵”的信仰理念,张扬了奉献牺牲的民族精神。2005年,该剧被文化部非遗司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原剧是在荒山野岭或村头场坝上表演,时长大致为10分钟左右。2014年下半年,由贵州省著名编剧、导演、策划人黄湘担任总编导,集合一批国内知名专家对其进行了精心编排、丰富加工和创新打造,将其搬上舞台进行演出,在不破坏原始戏剧韵味的基础上,加强了该剧的情节吸引力和戏剧张力,使该剧目更加具有可看性和震撼力。

《撮泰吉》被文化部艺术司戏剧处组织的专家组评为金奖剧目;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专门派出记者、编导,制作了30分钟的专题片全面推介该剧(2014年12月11日、12日17点15分央视首播),并派出庞大的团队赶赴贵州对该剧进行录制,并于2015年4月3日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频道九州大戏台栏目全剧播出。
《撮泰吉》采用古老的表演仪式,既表达了人们对撮泰老人送粮送种子救人于水火的感激之情,寄托了对祖先法力的敬畏和怀念,并以此来驱除现实的灾情疫病,同时也以祖先辛勤劳作、战胜自然灾害的精神来激励后人,祈祷免除灾难、吉利丰收的美好愿望,张扬了彝族先民勇于奉献牺牲的民族精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