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影像|在凉山的短期游历
本文选自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在2009年出版的《巴蜀老照片——德国魏司夫妇的中国西南纪行》一书中有关凉山彝族地区的摄影记录,分为“沿着安宁河和雅砻江”和“在凉山的短期游历”上下两篇发布。图片版权和文字著作权均归弗瑞泽·魏司和海德维希·魏司所有。本文仅作个人研究使用。
特别说明:“倮倮人”是当时汉人对彝族人的侮辱性称呼。文中出自原文引用,出于对历史的尊重,故保留原文。
关于弗瑞泽•魏司
1910年至1917年期间,德国外交官弗瑞兹•魏司先后担任过德国驻重庆、成都、昆明总领馆总领事。
1910年,他在四川西南部花费了3个月的时间,沿着安宁河及周围地区四处探游,在那里他第一次遇见了彝族人,这也勾起了他想要了解彝族人的浓厚兴趣。
1914年,他与妻子前往凉山北部的一组地区试图更进一步了解当地的彝族百姓。
彝族乌颇家族的妇女在弗瑞兹和海德维希的营地前
在凉山的短期游历
A Short Trip to the Liangshan
1913年秋天,海德维希和弗瑞兹前往凉山的北部地区游历。这次游历的目的是拍摄一些彝族人的照片,并且录一些他们的民歌。他们所用的录音设备是第一批爱迪生蜡盘圆柱唱片录音设备之一,在录音的时候,他们需要一个喇叭形的话题,然后把声音刻录在蜡盘上。
乌颇家族的彝族妇女和儿童
“傍晚的时候一位传话者来到我们的帐篷,请我们再一次去他们那里。因为他的女主人希望能够再听一听这个奇妙的、能够说话和唱歌的机器。倮倮人的妇女也有发言权。村子里人人把小屋挤得满满的......一位年轻的男子正在用它那美妙而又清彻的嗓音歌唱。摇篮曲、战歌、婚礼和宴席上的歌曲。当我们录好并把这些声音播放出来时,我看到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每个人都发出由衷的笑声,特别是那位他们的领头人,他欣喜若狂,几已忘形。他蹲在火堆旁放声大笑,火苗照亮了他赤裸的胸膛。他活生生的就是一副无尽的力量、生机昂扬的画卷。当战歌响起时,这些倮倮人黑色的眼睛闪闪发光。他们随着歌曲一起狂呼呐喊。看到这样的场景,我想没有人愿意做他们的敌人,我们好像摸到了这个陌生部落的灵魂。一个部落人人唱的歌曲,难道还不足以展示这个民族的灵魂吗?”
——海德维希·魏司
别努一家在家门前
家族女主人、别努的妻子和她的孩子及随从
孩子们:估计这两位带头巾的男孩是别努家的孩子。因为彝族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服装都很相似,所以很难辨别谁是主人,谁是仆人。
别努家的女孩
别努家的一位仆人,正在带头饰
别努家的男性仆从
可能是别努的儿子
可能是别努的儿子
正在射箭的人
估计是别努,家族的主人
别努家的男性仆从
家族中的少年
家族成员在帐篷前说笑,最左边估计是汉彝语翻译
别努的男性仆从和相机,带着尖头巾,在相机左边的估计是别努
也许是别努家的儿媳妇
“我们得穿过原始森林。要辨清道路,对于我们来说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我们的行李由11位挑夫和11位彝族的奴隶所分担了;我们也不需要攀越很高的山脉,但我们仍然不时费劲地攀上爬下。但是这一片茫茫的原始森林,还从来未被砍伐。它那美丽的风景,让我们的一切努力都变得有意义。当你看到这大量缠结在一起的植物时,强烈的冲击会让你目瞪口呆。在山林里有各种颜色的莓果,黑色或者黄色的黑莓交织长在一起,让人几乎无法分辨其颜色的差异;还有我以前从未见过的、发着蓝光、有毒的绿莓果;多刺的玫瑰色蔷薇果灌木丛形成了一道道不可逾越的围墙。在我们头上悬挂着小小的、绿色的野苹果。身边是上百种不同的多叶树木,它们的颜色各异,让人目不暇接。它们与我的故乡的树木是如此的相似,却又有一些不同。灌木丛中,熊、山猫、豹子、鹿和孢子等动物生存在一种未被人类破坏的自然环境中。"
“夜晚已经到来了,可我们还没有找到适合扎营的地方。终于,我们在西边找到了一个干燥但很小的地方。慢慢地开始起雾了,我们尽力用石头固定住营帐的边角。风很大,雾也很重,那些倮倮人已经给自己升起了熊熊的火堆,并且给与我们在一起的汉族人修建一个用竹子做的、可以挡风的小房子。”
——海德维希·魏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