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艺 Culture and Ar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演艺•活动

永仁彝族正月十五赛靓装

作者:任维东 发布时间:2017-02-22 原出处:光明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呜---呜---”,彝族的大过山号响起来了,三弦琴弹起来了,彝家山歌唱起来了,左脚舞跳起来了。所谓赛装节,其实就是比美节,只不过主要比赛的是服饰美,是当地彝族农民公开集中展示、竞赛谁家自制的服装、服饰最好看的日子。

  光明网云南永仁2月12日电(记者任维东)“呜---呜---”,彝族的大过山号响起来了,三弦琴弹起来了,彝家山歌唱起来了,左脚舞跳起来了。

  2月11日下午,恰逢元宵佳节,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中和镇的直苴村,人山人海,一片欢乐和彩装的海洋。当地彝族儿女,盛装打扮,把本民族最靓丽的服装、原汁原味地全都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次“七彩云南2017民族赛装文化节”以“七彩云裳、世界共享”为主题,由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文产办、省民宗委、省文化厅、省旅发委、云南广播电视台和楚雄州人民政府主办。

  所谓赛装节,其实就是比美节,只不过主要比赛的是服饰美,是当地彝族农民公开集中展示、竞赛谁家自制的服装、服饰最好看的日子。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聚居在永仁县直苴村附近等地的彝族人民,都要聚集一起欢度这一佳节。它展示的不仅是彝族人民的勤劳智慧,也充分表达了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在人类学、民族学家看来,“赛装节”简直就是彝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具有民族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研究的特殊价值。

  直苴村是一个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小山村,世世代代靠的是种地吃饭,体现的就是山区的农耕文化。作为永仁县彝族刺绣的发源地,素有“赛装之源,彝绣之乡”的美誉,各类绣品构图精美、色彩艳丽、工艺独特,具有很高的文化和经济价值。“直苴彝族女式服装”还获得了国家专利,绣品远销昆明、北京、上海、欧美等地,彝族刺绣已成为当地彝家妇女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年产值已经到60多万元,从业人数突破了800多人。

  来到直苴村赛装场,顿时感到色彩缤纷亮花了眼,花花绿绿的鲜艳服饰,让人目不暇接。彝族农村妇女不光能在帽子、衣服、围腰上绣花,而且还把挎包、鞋子、鞋垫也绣上了各种图案。由于构图、用色互不相同,每个人绣出的图案各有千秋,真可谓一花一朵代表着民族符号,一针一线都是艺术品。

  从现场展现的五彩缤纷的美丽服饰不难看出,既能下田干活,又能手捏细小绣花针的彝族妇女其爱美的天性,令她们在刺绣上不输以心灵手巧著称的江南女子,不管是风雨雷电、日月星辰,还是花鸟禽兽、山川木石这些图案都照样信手拈来,生动地绣在衣服上,其简洁的构图、夸张的形象、浓烈的色调,令人叹为观止。

  放眼赛装现场,到处都是头戴红色鸡冠帽的彝族妇女。直苴的彝族服饰大多是以红色为主,头戴“公鸡帽”,整套衣裤鞋帽表现的是花红叶绿、蓝天白云,刺绣针针细腻,线线密匝,放眼望去简直就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葫芦笙一响,脚板就发痒”。这是直苴村彝家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在今天的赛装场上,既有年迈的老奶奶、老爷爷,也有稚气未脱的孩童,大家都在通过欢乐的舞蹈,展示着自己的服饰之美。

  村里人告诉我,赛装节,除了赛装展示彝族服饰之美,还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大好时机。到了晚上,伴着皎洁的月光,未婚青年男女的有情人蒙面赶来畅叙衷肠。泉边对歌,树丛私语,这些原本在小说、影视剧里的浪漫场景,在这里完全变成了现实,姑娘吹起树叶、口弦表达心声,小伙则报以竹笛、葫芦笙。正所谓“赛装赛到日落头,打跳打到月当空。”此外,赛装节期间还举行犁田、射弩、踩高跷、顶肩、拔藤等民族体育竞技,这是彝族小伙子体现力量与智慧的时刻,更是彝家姑娘们从中挑选意中人的重要时刻。

  这个起源于古老的祭祀和“伙头”交接庆典活动,伴随着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赛装节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直苴这一古盐道上的重要驿站,其传统的祭祀活动中今天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它包含了对歌赛舞、服饰展示、民族体育竞技等,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彝族文化景观,热闹非凡。

  永仁县县委副书记金鸿对记者说,服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又是生活的要素。爱美尚美是彝族人不懈追求。赛装节直观展示的就是服饰之美。要通过赛装节乐民、富民,打造永仁的文化名片,成为文化之美,抓住机遇,想美的事情,做美的事业,卖美的产品,做强做大民族文化品牌,使彝族刺绣这样的指尖艺术成为致富之路。M7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