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史苏》
贵州彝文习俗典籍木刻版选本译注
贵州省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
贵州省毕节地区民族宗教事务局 编
图书简介:
这本书是大清光绪皇帝二十五年间猴月十六蛇日中午时写完的,是苏诺贵法写的 将来别看错了。
彝文典籍的版本多为抄本,其中不乏刻本,但刻本的数量十分稀少,至今被发现的不足十部,因而都成为珍贵版本,都作为珍品收藏。现在的彝文木刻本,在云南,有传说是明代刻本的武定彝文《太上感应篇》(亦称《劝善经》)及《清净消灾经》,红河的《妮节审》。在四川,有刻于清光绪年间的《玛牧特衣》(教育经典)。在贵州,地处黔西北的原水西地区和乌撒地区,相传有不少的木刻版本,尤其是明代的水西地区,突穆、渣喇、慕德等彝文世家刻印了不少的彝文典籍,遗憾的是所有版本全都毁于公元1664年那场战火。古乌撒部旧地的威宁也仅存两个版本,一是龙街镇的安氏现存的数十块刻版,二是由苏诺氏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刻印保留至今的这部《摩史苏》。
所谓“摩史苏”,就是摩史用的书。“摩史”一词,有“幕史”、“摩守”、“慕师”等多种音译。摩史是古代彝族社会中的一种职业(职务),地位次于君长,是摩叩(臣)组成成员,又与第三位的布摩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彝族君长制政权体制高度完善的九扯(九个平行的部门)九纵(九位行政长官负责)设置中,摩史为官一秩,“司宣诵”,“司文书”,“掌历代之阀阅,宣歌颂之乐章。”,集史官、礼仪官、外交官等多种身份于一身。摩史必须做到通文字、精礼仪、足智谋、善论辩。举凡大典,外交应酬,祭祀祖宗,婚丧大事,都少不了摩史这一重要角色。
尽管随着彝族君长制政权的消失,摩史这一职业不复存在,但摩史曾记录并掌握使用的那部分典籍仍然流传了下来。所谓布摩,应当是布(摩)与摩(史)的合称,摩史原先与布摩是一家,随着社会分工的具体化而从布摩中分支出来,失去职业存在的依托后又归入布摩,到后来,至少是由布摩传下原先属摩史掌握的那部分典籍,这正是本书所反映出的一个重要情况。
布摩与摩史的共同之处,他们都以额索氏为共同的鼻祖,共同崇拜知识和智慧之神,在丧祭活动中,共同主持各类仪式。不同在于,在丧祭活动中,布摩、摩史分别担当主客两个角色,在仪式中各念诵经文典籍,在近现代的丧祭活动中,由布摩在大堂主持仪式,摩史在客堂主持仪式。亲戚请来的参与奔丧的布摩,充其量只是摩史的角色。他们只念诵本书即《摩史苏》一类的典籍。
这部“摩史苏”有26个标题,涉及丧祭活动中的18道仪式,多以仪式名命标题名,它记录了一场丧祭活动中摩史的大体活动程序。全书围绕对伦理义务的强调和对生死观的认识两大主题来展开,有着哲学、伦理学、文学、历史学、民族学以及语言文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本书是贵州彝区上万册彝文古籍中目前仅见的一部木刻印本,它刻印于清光绪年间,算得上那个时期的标准字体,用字上也反映了那个时期乌撒地区彝文的通行使用状况。从流传于传播的范围上说,它有着任何一部手写抄本都无法替代的作用,具备了字帖的功能,且是作为贵州保存的惟一木刻珍本,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和直接的资料价值。
补充说明:本书附有原版影印件。
目 录:
摩史聚会时献酒
摩史聚议时诵词
论寿命
引水修路
得赏识的马
开洛车门
打开布车门
打开细贝阁
打开恳恒门
白鹤光临丧场
青鹃光临丧场
青狐光临丧场
水獭光临丧场
青蛙光临丧场
细祓篇
三章范文之一段
细祓之二
向确苏宣诵的词
细祓之三
细祓之四
尊死者为贵
亡灵的名份
给死者洗发
老死寿终
细乃诺欲
细乃诺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