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彝文的彝族姐姐
有些经历、有些际遇让人意想不到,也让人感慨万千和难以忘怀。比如意想不到我会去遥远而陌生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比如说让我感慨万千和难以忘怀的是我不仅与凉山的美丽有了一面之缘,而且还在凉山结识了一位从事彝文编译工作的彝族姐姐。
作者简介:
章月珍,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为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自由职业者。自2013年提笔创作开始,曾创作《王保长》《那个春天,很暖》《故乡的霉干菜》等多部作品,不少作品在《散文百家》《浙江作家》《小说选刊》等报刊杂志上刊登。
2018年,微小说《王保长》荣获“中骏杯”《小说选刊》双年奖,还作为阅读理解文录入河北保定市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尔后又上了河南、黑龙江、山东等省市的语文试卷。剧本《蜕变》和《秘密》被拍摄成儿童电影,列入以“少年心·中国梦”为主题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0部儿童电影计划。
2018年8月,我获得了中骏杯《小说选刊》双年奖,同年12月,我怀着激动不已的心情去了美丽而神秘的凉山彝族自治州领奖。到凉山后的第二天,早餐时,我与一位女士相邻而坐,交谈中她得知我第一次到凉山,对我热情关心,呵护有加,我倍感温暖,叫她姐姐,与她倾心交谈。就这样,我有了一位彝族姐姐,第一次知道有一种文字叫彝文,属于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姐姐的名字叫李忠英,她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对彝族文化的热爱,对她所从事工作的热爱深深感染了我,打动了我。
她为彝文编译工作领域里的专家,译审(正高二级);教育部民族教育司聘其为《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教材》修订专家;曾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其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资源重点研究基地专家》、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聘其为彝语文翻译专家、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少数民族翻译系列高评委委员、第二届四川省中小学彝文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等。
李忠英高中毕业后考入西南民族大学政史系,入学几个月后,她听说学院有一个彝文文学专业,冥冥之中有一根弦,一根情感之弦被骤然拨响,她断然决然地提出转系,她要学习彝文,她要学习她的民族的文字。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一句彝语也不会说,一个彝文也不会读、不会写的忠英姐姐会提出转系。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李忠英在机关长大,身边的同伴同学都是汉族,导致她从小就不会讲彝语、说彝话。相当于一个不会说一句法语、不识一个法文的大一学生会提出转系学法文;更想不到的是她居然通过了面试,且转系成功。
当然,面试前,她也做了一些必要的功课。
“转系必须过彝语文专业班老师面试这一关,而我一点都不会说彝语,怎么办?”她忧心忡忡地对懂彝语的同学说。
同学安慰道:“不用担心,我可以先教你一些简单易记的彝语,到时面试时可以派上用场。”
李忠英很是感激,开始认真地学了起来。
面试时,同学教她的彝语真的派上了大用场,可惜由于她发音不准,更不会使用彝语量词,所以在老师面前出了很多洋相,面试场面很是尴尬。
我想,一定是她的决心、她的执念、她的热爱之情也拨响了面试老师心中的一根弦。
转系成功了,学习却异常艰难,她必须付出十倍的努力才跟得上同班同学的进度。
好在她顺利毕业。大学毕业,也只能算具备了彝文编译工作的基础,要想成为该行业专家人才,还需要在社会实践和具体工作中孜孜不倦地努力学习、不停进步,还需要对所从事的工作充满巨大的热爱之情。
大学毕业后,李忠英被分配到凉山州编译局工作,开始从事自己热爱的彝语文工作,她感到很幸运。单位每年都有大量的口译和笔译翻译工作,这使她的语言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后来因工作需要,她被调入四川省凉山彝文教材编译室任主任、译审。四川省凉山彝文教材编译室是由四川省教育厅和凉山州教育局双重管理的并专门从事四川省彝族地区中小学彝文教材、教辅、工具书及课外读物编译的专门机构。
李忠英深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她狠抓彝文教材质量,视教材质量为编译室的生命,全面加强教材编译各个环节的管理,确保了彝文教材编译质量。为双语教学发展和民族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此,她曾被凉山州委凉山州人民政府授予“凉山州优秀教师”称号。
她每年都要组织职工编译三十多种教材教参,并且都受到四川省中小学彝文教材审查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十几年来,她主持编译的教材、教参等达400多种,她参与统、审稿的字数达460多万字。除此之外,她还组织职工参与完成了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和外国四大名著《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的翻译出饭工作,两套丛书曾经分别荣获凉山州第十三次和第十四次社科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她还组织职工完成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科知识点资源”的翻译任务,她在该项目里承担了达700多万字的审稿任务。这些书籍的出版使用,丰富了山区孩子的课外读物,对培养全州彝汉双语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凉山民族教育教学做出了突出贡献。
正是由于李忠英对本民族文字的热爱和执着,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坚持,才有了她今天的成就。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彝族姐姐李忠英从不会彝语、彝文到成为彝文编译领域的专家,跟她热爱自己家乡和酷爱彝族语言文字是分不开的。
愿越来越多的彝族人能像她那样,热爱自己的家乡,酷爱自己的文化,为自己的民族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今后有机会我还想再去凉山,还想再见到我热爱彝文的彝族姐姐。
(原载:西昌都市报)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相关内容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彝族作家马德清文学创作简历
- 2 彝族军旅作家杨佳富简介
- 3 彝族青年诗人阿卓务林赴京参加《诗...
- 4 农民诗人巴莫沙沙简介
- 5 李毕:彝族民间文化的“淘金者”
- 6 一位年轻的彝族女诗人
- 7 阿洛可斯夫基简介
- 8 彝汉双语作家――沙马加甲
- 9 走近吉狄马加
- 10 代俄勾兔汝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