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马海五达 | 搞文艺,最后拼的还是文化素质!
编者按:近日,彝族母语诗刊《荷尔》主编、诗人马海五达原创作品集《马海五达作品选》由四川民族出版社策划出版,该书是《当代彝族原创文艺作品集萃》项目当中的一本,入选国家“十三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规划”,获得“民族文学出版专项资金”“四川省省级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资助。
《马海五达作品选》分乡土、爱恋、城市等四个部分,选取了作者近十年来创作的大量彝文诗歌作品,展现了当代彝族人在新时代下追求新生活,融入新时代的宏大内心,以及面对新生活时作出的细微选择,大部分作品都从细微处着眼,充分反映时代叠加在个体身上的烙印,从而展示了发生在彝区的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革,读来使人精神振奋。千里凉山君在第一时间采访了他,特此刊发与他的一次简单对话,以飨读者,也简单的助力母语诗歌。
千里凉山:在这几个叽叽喳喳良莠不齐但是又和颜悦色的世界,“理想”成为弥补世界不可或缺的材料,那,关于理想和现实,你的感觉和想法有哪些,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马海五达:理想与现实不是同步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让它们同步,不然,我们也不用花费大多数的时间费力寻找这短暂而永恒的理想。当下的世界是复杂的,政治的、文化的都存在很多紧张问题。而贫穷、疾病、饥饿、战争这些直接作用在个体生命身上的问题也依然存在。世界范围内的结构性阶层正在成形。如此背景下,我们如何谈理想,的确是个问题。但也不能不谈。
千里凉山:彝族人写诗歌的很多,市面上作品也很多,这是好事,但是好诗歌(一定意义上的,不是绝对哈)似乎不见得有多少,你的看法呢?
马海五达:什么是好诗,我们可能不好定义,但是,我们大致还是能分出哪些诗不好,甚至就是垃圾。读起来乏善可陈,千篇一律的,就实在不好意思称好诗对吧?当下我们所谓的彝族写诗的人写出来的诗,同质化特别严重。自然,这种现象不只是在彝族这一群体里。
其实,我不太建议比我年轻的彝族青年,都去写诗,都去当歌手,因为文艺是看天赋的,不仅如此,它还要你能吃常人不能吃的苦,这才有可能成功。注意,我这里用的“可能”一词,可能就是,即便你拥有了这些也不一定成的意思。更何况,现在很多人只是看见搞文艺的光鲜亮丽的那一面,也奔着这一面而去,但真正热爱这行,能吃这份苦的,究竟有多少?据我的观察,能沉下心来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自身修养的青年从业者,其实并不多。
天赋不够是老天爷的问题,资本不足是家庭背景的问题,努力不够则不能不说是自己的问题。谁也逃不掉的。搞文艺,最后拼的还是文化素质。
我特别恐惧看到自己,或者与我同龄亦或比我年轻的同代人,终日醉生梦死,理直气壮混吃等死的那份偏执。众所周知,在我们所生活的场域里,真正占有绝对的庞大资本的家庭是并不多的。那么先天资本匮乏的我们,想要在当下资本如此霸道的世界求生存,站稳脚跟,你不通过努力习得一技之长傍身,何以保障你活着的尊严?!身无分文、资质平平、还不努力,怎么活?卖身求荣吗?貌似也没有多少人受到神灵的宠爱,具备这份姿色。
千里凉山:回到文本,《马海五达作品选》这本书收录了哪几个板块的作品,你为什么选择提交这些作品进行出版发行?
马海五达:这本彝文诗集收录了乡土、爱恋、城市等四个部分,算是对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着的故事的,一点点走马观花式的扫描吧。起初我是把2007年至2017年的全部彝文诗作整理给了出版社,但是,后来因为这套丛书出版要求,我只好拿掉了原本的一半还多的篇幅。再后来,按照国家的出版纪律又删改了很多篇章,就留下现在这个版本了。
当时是想把十年创作的东西一股脑儿全部呈现给读者,但是编辑过程中,做了很多减法。其实,也是必要的吧,既然是出版,就要留尽量好的一面。
千里凉山:《荷尔》是你主编的一个纯母语刊物,在坊间,其载体公众号和书本都比较受欢迎,你觉得的可能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简单做一个梳理和定位。
马海五达:《荷尔》的初衷就是挖掘新的青年彝文创作者,给彝族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平台。我们通过自媒体(公众号:HxopluPoetry)与实体书刊二元一体的模式,去推广传播本刊所能接收到的有一定审美性、社会性的作品。我们有专门的原创作品、翻译、评论等栏目,目前也打算接收除诗歌以外的文学体裁。力图培养一些新生的创作力量,力所能及地为新时代的彝文书写、彝族故事叙述事业添砖加瓦。
千里凉山:接下来的创作方向和即将出版的作品,有哪些?
马海五达:我目前有两本汉语诗歌作品的量已经整理,平常也在不断地习作,可能还有一本评论集。不过,主要还是出版经费无从获得,我自己目前又没有这个经济能力。现在人人都在讲故事,写书的人比看书的人还多。再说,我对自己也不是很有自信和把握,就先放着吧。出版了就是白纸黑字,还是谨慎些好,以免将来追悔莫及。
千里凉山:以彝族文学创作群体为田野,关于文如其人和人如其文,可以谈谈你的看法吗?如果能够提一些建议意见,可能对于我们很多的写作者写作和做人都有借鉴意义。
马海五达:文品与人品合一的人是少的。这不只是彝族文学创作群体,很多创作群体都这样。作品写得特别纯情有爱且漂亮,私生活混乱到臭名昭著、令人发指者也大有人在。所以,作品建构出来的善良与美好,未必就是作者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能践行的。
有生活体验,才能写出好作品这句话是有问题的。个人感觉它低估了创作人的想象力,以及阅读的力量。大多数人即便经历特别丰富,他也写不出半句话来。
当下的彝族文学创作群体,据相关资料来讲,彝文、汉文或者双语创作者都加一起,没有一千也有几百人。如果把写过一篇诗或散文之类的作者也加上的话,可能要翻几倍。如此看来,写作者是不少的,但是有诗人作家之实力的人是极少数的,你拿他们的作品,横向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同时代人的作品比较,与汉民族同时代的作家作品做比较,或者纵向地与本民族的作家作品做比较,其实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差距。
我们往往特别容易沉浸在自身过去取得的一点点成就里,沾沾自喜,自鸣得意不完。那你拿出你的作品去与世界级的作家比较,看是什么体认。假如你是一个职业作家,这样的比较意识和冲动应该是要具备的。什么时代了,我们还能躲起来闭门造车吗?!当然,只是想靠“作家、诗人”这点虚名混口饭吃的,我们也实在没有办法。人各有志吗,希望这些人有自知之明,也有些许底线,不要太影响这一行的秩序。
千里凉山:“文学的使命,是为时代发声,作家的责任,是为人民抒写。”希望你谈谈你未来的文学创作方向和目标,以及一些说得过去的想法。(谢谢!)
马海五达:这么说吧,我个人的写作素质并不具备超脱时代的力量。由此,可能多多少少会有时代的声音,也避免不了人民的影子。不过,我并不认为,我能代表时代或者人民表达些什么。我所能做的是将我所能观察和体悟到的,当下这个世界的万千面中的那么一两块碎片,记录下来,通过一定的文学技艺处理,呈现给读者。
方向和目标的话,我大致是会继续做文学创作、翻译与文艺批评这三路并行的方式。在有生之年,力争不拖我所处的时代以及彝文故事资源生产的后腿,争取在每条路上都完成至少一部像样的出版物。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千里凉山”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彝族作家马德清文学创作简历
- 2 彝族军旅作家杨佳富简介
- 3 彝族青年诗人阿卓务林赴京参加《诗...
- 4 农民诗人巴莫沙沙简介
- 5 李毕:彝族民间文化的“淘金者”
- 6 一位年轻的彝族女诗人
- 7 阿洛可斯夫基简介
- 8 彝汉双语作家――沙马加甲
- 9 走近吉狄马加
- 10 代俄勾兔汝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