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列来拉杜:多元文化时代的民族题材专题摄影报道

摄影作者:列来拉杜  更新时间:2008-07-11  原出处:《中国民族报》2008.7.11 点赞+(

  现阶段我国民族题材的专题摄影是在摄影者文化唯物主义的视角下,与被拍摄和被采访者在平等、信任、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在自己的文化身份得到肯定后,民间文化的实践者愿意接受媒体的采访报道,扩大了采访题材的范围。乡土守望者用一种文化自醒的文本在向他者叙述,人物肖像、仪式、场景组成的文化场域带来了文化实践者内心变化的文化气息。G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G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族文化价值与身份得到肯定,扩大了采访报道的题材范围G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国家实施了以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普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认民间文化传承人等一系列工作,各种媒体也不断意识到民间文化的报道价值,轰轰烈烈地加入进来。随着主流媒体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介入和支持,乡土文化传承者和文化实践的族群社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也吸引来体验乡土民俗的游客,实现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本,使民族文化实践者得到了应有的尊重。G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这样的民族文化热大背景下,媒体的文化报道内容得到扩大:从宏大的主旋律题材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从国内外的新闻人物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艺人、手工制作、歌舞传承等都成为报道的内容。G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化觉醒后,乡土文化阐述者的话语权得到了充分尊重,也给民族题材的专题摄影提供了良机。不同族群的衣食住行及礼仪,春夏秋冬时季庆典,生老病死的人生过程都成为记录和愿意被记录的对象。他们用主位的话语来阐释自己的文化经验和文本意义,在照片的视觉叙述上往往表现出 “这是我的文化,让你看”的自信姿态。G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摄影者开始系统关注民间文化的记录,80年代初以王志平、王苗《西部中国漫游》为起点的民族民俗风情纪实摄影兴起,此后,民族民间文化专题报道摄影连续地登台亮相,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影像话语权的恢复也开始于这个时期。G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摄影者的文化相对理念,记录出多样性的族群生活G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为一名称职的摄影者,要尊重拍摄对象的文化权利,要用平等的心态去记录异己族群或社区的生活仪式、人物肖像、民间文化等。多元文化时期,摄影者的文化唯物观点使他们用尊重和理解的视角,用摄影镜头的隐藏或不在场拍摄手法,真实记录民族文化的文本意义,给讲述者一个充分的文化话语权。G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积累,文化叙述对本民族和社区的人有完整的表述功能和文化符码意义,摄影者在进行专题采访报道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尽量查阅文献、请教专家,做到心中有数。摄影者要用文化实践者的主位立场去解读内容,避免用自己的文化经验去理解和解读采访对象的文化意义,导致文化差异带来的记录失误,特别是那些涉及到经验、尘世和未来世界的历史叙述,及人生礼仪的民俗。很多少数民族自身的一些仪式承载着本民族的知识与经验,有完整的功能意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谱系与知识话语的限制, 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变异。G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自己的文化身份得到肯定和民族意识觉醒后,参与民俗仪式的民众从心里流露出自信、自豪的感觉和自然、洋溢着活力的表情,他们在镜头前展示出的是自己最灿烂的一面。丝毫不见昔日文化霸权的“他者”镜头下,那种按照摄影者意图摆设姿势,失去文化话语状态“被看”时带来的面部僵滞、木讷、迷茫的肖像,那种图片影像所透露的信息大多是被拍摄者眼神里的陌生、困惑、屈辱、愤怒而又无可奈何。G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族题材专题摄影报道的采访,除了需要克服和解决路途艰险、文化差异带来的寂寞、语言不通的交流困难等之外,还需要注意几点:首先让采访对象知道你的意图,告诉他们拍摄的用途目的、内容,以及需要耽误的时间,让他们从内心接纳和理解你,这样在拍摄过程中他们就不会回避镜头,而是主动配合采访,从而取得高质量的照片。其次,摄影者要调出自己知识库中有关被采访者的所有信息,从族源历史、民间文化到名胜古迹、民族节日等,以便更好更快地与他们交流。最后,如果是初次去异地采访,可以带些小礼品给他们,这样可以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有利于快速进入工作角色。G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间文化话语权的实现,带来民族影像的繁荣G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长久以来流传的文化习俗及遗存,是该民族、该地区的根基和发展的原动力,体现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与地域的文化正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础。网络、电视、《中国国家地理》、《文明》、《中国科学探险》等报刊杂志都开设了报道少数民族文化的专栏,如《民族画报》从上世纪末就有专门报道民族民俗文化的专栏,系统介绍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文章都是以民间文化的叙事者第一人称来讲述本村落或族群的仪式内容。G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岜沙,美丽家园》中,岜沙村苗族枪手队长滚元亮的一句话道出文化觉悟后,乡土守望者的自信心态,当时笔者询问能否给他拍照时,他回答“可以,多拍能让我出名,能让我们苗族文化出名,来旅游的人多,我们的收入就多了”。G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之,多元文化时期,民族题材的专题摄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在媒体人的文化唯物观视角下,文化实践者被赋予了充分的话语权,他们以主位的立场在叙述和讲述自己的民间文化、知识经验和生活方式。这时期的影像表现出人物肖像自然、轻松、活泼、自信,文化仪式过程自然流畅、内容精彩等特点。   G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单位:民族画报社)G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