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哀牢山上“耕耘有得”的彝族摄影家杨有德——从一组“人类贡献奖”获奖作品说开去

摄影作者:beley工作室  更新时间:2020-07-08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17年,云南彝族摄影家杨有德的组照作品《哀牢山上收粮忙》在第10届“人类贡献奖”年赛(HPA2017)上获得生产商贸类文献奖。在这位乡土摄影家获得的众多奖项中,这次奖项也许并无太大特殊之处,但通过这组作品的立意和创作过程,我们能够对这位摄影家有一个立体的认识……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99.jpg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获奖组照】《哀牢山上收粮忙》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拍摄民族】彝族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拍摄时间】2014秋-2016年秋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拍摄地点】中国云南省元江县、红河县、元阳县彝族山区农村。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jpg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哀牢山上收粮忙》(组照1-1):梯田是美丽的,梯田的旋律在金色秋景的染指下,正在用镰刀收割的人们与这美丽的景色融在了一起,更显示出劳动的美丽了。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哀牢山是云南的名山,而生活在哀牢山东南部的元江、红河、元阳三个县的彝族各族人民在默默的传承着千百年来的农耕文化。每年的秋收时节,他(她)们在大山深处重复着这种千百年来不曾间断过的体力劳动,一代又一代地演绎着大山精神与情怀。杨有德出身于农村,生长在哀牢山,比较熟悉这里的情况,因而选择了这个主题。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2013年以来,杨有德转入了以“三农”题材为主的纪实专题拍摄,杨有德容易进入这些题材的拍摄,因为,杨有德比较知道被拍摄对象心里关心什么事,想知道什么事,杨有德该问他们什么,该给他们讲些什么,这样就有了共同的话题,自然就容易沟通。不打无准备之战,熟悉和研究拍摄对象是必须的。杨有德一般在第一次去一个地方拍摄时,就基本上对这个地方适合拍摄的题材、拍摄的阶段性时间、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等进行了评估和策划,类似于“侦查兵”的做法,细化杨有德拟定拍摄的方案和目标。同时,在一些沟通难度大的拍摄点建立联系人,一般以村民小组长为佳,这样可以保证拍摄方案的顺利实施。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jpg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哀牢山上收粮忙》(组照1-2):元江县的山苏人(彝族支系)的稻田由于地处陡坡,每年收割水稻时,只能在山路边找一小块空地进行手工脱粒稻谷。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2014年以来,杨有德致力于纪实专题拍摄,目前已完成了5个专题和20多个组照的拍摄目标。在比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杨有德是用了近3年的时间完成这个专题的,从2014年秋开拍,2016年秋完成。杨有德是公职人员,只能利用节假日和周末外出拍摄。因为与拍摄者相处的机会的时间有限,为了做到精准拍摄,杨有德在拍摄前的准备与思考上,下的功夫比较深。比如看天气,打电话了解情况,有利因素有哪些,不利因素的应变预备方案等等。比如图11,这是杨有德在之前的一年发现这里的农房屋顶都有一个孔口,经杨有德向老乡了解才知道,这个口子是留做把晒干的粮食直接顺孔口下到二楼的谷仓存储用的,省时、省力。当天没有农户在下粮,因路程比较远,杨有德就返程了。把这件事记在了心里,只到了第二年秋收时,杨有德又重去那个地方补拍下了这张难得的图片。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哀牢山上收粮忙》(组照1-4)杨有德摄影.jpg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哀牢山上收粮忙》(组照1-3):地处高寒山区的彝族农民,为了抓紧时间抢收割成熟了的水稻,正在山路边吃中午饭。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杨有德出身农村,少儿时期经历过农村农业生产,长大后虽然离开农村到城市工作已经三十多年了,但是在杨有德的心灵家园里,少儿时期的历历往事依然留给杨有德了深深的烙印,尤其是跟随母亲经历过的秋收故事。由此,杨有德想到了云南哀牢山广大的彝族同胞们,是他们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坚韧不拔的大山精神在坚持着传统的农耕文化。于是,杨有德就在杨有德拍摄的“三农”题材中整理出了《哀牢山上收粮忙》的这组图片。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杨有德想通过这组图片表达:云南哀牢山上广大的彝族同胞身处大山深处,坚持农业生产,延续着千百年来的农耕文化,特别是秋收的场景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杨有德想与大家分享的是:这就是云南人的大山精神和情怀。呼吁人们要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热爱生活。
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哀牢山上收粮忙》(组照1-5)杨有德摄影.jpg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哀牢山上收粮忙》(组照1-4):每年的秋收时季,在山地或田边,随处可见彝族妇女用背罗背着苞谷和稻谷往往村里缓慢地走着,妇女们仍然是秋收运粮的主力军。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拍摄民俗题材,必须要拥有一颗真诚的心,如果你真的拥有了这样的一颗心,那么一切拍摄中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杨有德觉得自己作品中比较出色的地方是:一是突出云南大山的特色;二是比较全面而又有特点地反映了彝族同胞秋收的现状;三是在哀牢山上坚持拍摄专题摄影的摄影人很少,作品一定新奇而又能打动人;四是杨有德的这组图片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杨有德的这组作品2016年在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与元江县人民政府举办的摄影大赛中获特级收藏奖后,给身边的摄影人带来新的启发,认为在我们身边周围不太远的地方,也有可以在国际上获奖的题材,同时,也给许多影友拍摄纪实作品一些新的启示。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jpg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哀牢山上收粮忙》(组照1-5):在山区的村子里,留守老人们仍然是晒粮的主力军。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杨有德觉得在拍摄民俗题材的作品中,最重要的是题材以及题材所留给人们的思考以及收获,而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光影。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杨有德是因为在单位上从事宣传工作而拿起照相机的。2003年用数码卡片机开始拍工作照。2007年开始有了一台单反照相机。正是通过拍摄本单位大量的工作和文体活动的图片,使自己的摄影经验、理念、思想得到积累和不断升华而真正走上摄影之路的。迄今为止,杨有德已经获得了市级以上的比赛奖项90项,其中全国比赛28次,国际比赛6次。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jpg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哀牢山上收粮忙》(组照1-6):元江县的山区彝族山寨至今还保留着成村的土掌房,每年的秋收季节,房顶上晒满了收获的金灿灿的粮食。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摄影对于杨有德来说,既是爱好,同时也是精神上的寄托。是它在杨有德的人生旅途中,不断扩大杨有德的视野,拓宽杨有德的思路,丰富杨有德的人生。杨有德最喜欢拍摄人文纪实类题材,其中比较多地拍摄了本地区的少数民族民俗作品。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工作关系,杨有德养成了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使他善于策划拍摄民俗题材,进一步明确拍摄目标,并且使他围绕这一目标坚定不移地拍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次获奖的这组作品,就是杨有德通过近三年的拍摄才完成的。动力来自于目标,就像一头狮子的奔跑追击,前面必须要有一只逃命的角羚,否则,它就跑不动,从而也就变得懒惰了。
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jpg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哀牢山上收粮忙》(组照1-7):炎炎烈日下,一位年轻的妇女背着熟睡了的孩子,顶着火辣的太阳,正在翻晒苞谷。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拍摄不同的民俗题材,需要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只有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生活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当这种积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心中自然就会产生了自己需要的拍摄目标,就会到了别人没拍的、自己却拍不完的境界。
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们常说:“想不断地提升自己,只有不断地扩大朋友圈。”杨有德说,如果想提升自己的摄影水平,同样也需要扩大学习交流上的朋友圈,通过扩大交流,会让你突破摄影学习上的瓶颈,并不断迈上摄影水平的阶梯。其次是要在纷杂的摄影现象中摸索出自己的路子,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最后是要逐步养成策划拍摄方案的习惯,从中形成自己的拍摄目标,要有耐得住寂寞和独行拍片的能力,要有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题材中把控和提炼主题的能力,要增强沟通协调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情怀。
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jpg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哀牢山上收粮忙》(组照1-8):元江县彝族农民会在自家房顶上预留一个洞口,到了秋收时,农户会把晒干了的粮食从洞口滑到下层屋内入仓保管,可以节省不少劳力。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杨有德摄影履历: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杨有德,云南省元江县彝族人。生于1959年9月,2019年10月从云南省玉溪市税务局退休,四级高级主办,曾任《玉溪国税》主编(历时十六年),长期负责玉溪税务学会的工作。2012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2017加入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理事,中国图库特约摄影师,视觉中国鉴约摄影师。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200708103521.jpg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3年因工作需要开始接触摄影,擅长“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题材的拍摄,先后105项在国内外比賽中获奖,作品《哀牢山上收粮忙》获第10届国际“人类贡献奖”年赛(HPA2017)文献奖。作品先后在《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上发表。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2年创建全国税务系统“税旅摄友”QQ群,负责管理四年。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3年创建“中国彝人摄影”QQ群,管理至今。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5年创建全国“人文纪实”摄影微信群,管理至今。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年多来先后有3篇摄影文章在《云南国税》发表。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8至2016年8年间,先后3次被评为玉溪市摄影家优秀会员。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7年以来,一次被中国民俗摄影协会采访;一次被《中国税务报》采访;四次被《云南国税》采访;被《玉溪日报》和“玉溪新闻网”采访。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9年8月先后到云南丽江、安徽、辽宁、黑龙江、湖南、玉溪、西双版纳等地摄影协会和单位协会之邀进行摄影交流。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3年以来,用镜头聚焦“三农”,在大山的情怀里徜徉,用镜头讲述着身边有“温度”的故事。fw9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