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者黑:彝家人念起“生态旅游经”
云南普者黑上演大型水上实景剧《僰乐普者黑》
新华网云南频道7月25日电(记者伍晓阳)赏荷花、打水仗、逛溶洞、看民族文艺表演、体验撒尼风味农家乐……居住在普者黑风景区里仙人洞村的彝族撒尼人,近年来乘着普者黑旅游崛起的东风念起了“生态旅游经”,昔日的贫困村成为如今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过去的文盲村成为今天的“全国文明村”。
“普者黑”位于滇东南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4A级旅游景区。“普者黑”在彝语中意为“盛产鱼虾的地方”,在滇东南喀斯特溶岩地区,有这样一个山水如画、荷叶连天的鱼米之乡着实令人惊奇。
景区内的仙人洞村是个彝族撒尼人聚居的自然村,全村193户860人。村支书范成明说,这里的撒尼人是“阿诗玛的后代”,与200余公里外的昆明石林彝族撒尼人是同一个支系,相传普者黑的撒尼人是因洪灾从石林迁移到当地的。巧合的是,普者黑和石林如今都成为了著名旅游景点。
“以前仙人洞村被湖水阻隔,封闭落后,人们辛辛苦苦一年到头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范成明说,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普者黑旅游悄然兴起,仙人洞村民纷纷将渔船改造成游船运送游客,尝到了旅游业带来的甜头。
随着普者黑声名鹊起,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仅靠游船满足不了旅游发展的需要,怎么办?范成明介绍,村党支部集体讨论之后,决定带领村民代表到外地旅游景点考察,借鉴外地旅游发展的经验,探索当地旅游发展的方向。考察回来后,村民们开会达成共识:一是要有自己的特色,二是要多条腿走路。
仙人洞的特色是什么?就是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撒尼文化风情。范成明说,村里组建起6支文艺队,为游客表演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节目,每场演出有300元到500元的收入;农户纷纷筹资开办农家乐,推出独特的撒尼农家饭;同时村里投入数十万元进行修通青石板路、美化村容村貌、开发溶洞资源等工作;将游船合并组建游船公司,对船员进行培训和持证上岗。
截至目前,仙人洞村已有农家乐52户,宾馆酒店有各档床位600余个,养鱼专业户30余户、旅游产品加工户140户,形成全村上下家家搞旅游的良好格局,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同时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去年仙人洞村集体经济收入近6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700余元,收入较高的几户年收入30多万元,仙人洞村从过去的贫困村成为丘北县首屈一指的富裕村。
富裕起来的仙人洞村,投资兴建了一个科技活动室,利用农闲和晚上的时间对村民进行科技培训,或开展文艺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村里游手好闲的人没有了。凡是考上大学的本村学生,村集体给予3000元奖励,鼓励年轻人勤奋学习,目前村里已经考出了4名大学生。
倡导邻里和睦、互相帮助、文明礼貌、尊师重教等良好风尚的同心歌,镌刻在寨中央的纪念碑上,时刻鞭策着人们弘扬优良的民族传统。范成明说,仙人洞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风气依然如故。2009年,仙人洞村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说起今后打算,范成明表示:“我们将着重保护好生态环境,使仙人湖永葆清澈亮丽;挖掘撒尼传统文化,提升文艺队表演水平;规范农家乐经营模式,更加凸显民族风情和生态特色;发展杨梅、蜜桃等林果产业,治理水塘、修建桥梁,营造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生态环境,建设民风淳朴、文明开放的新农村。”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