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西县山色村:遗落凡尘的彝族文化古村落
山色村属于泸西县向阳乡沙马村委会,位于向阳乡东北部,与本县白水镇接壤,距乡政府所在地(旧寨)12公里,距泸西县城27公里,幅员面积3.58平方公里,全村有农户94户392人,是一个彝汉杂居的寨子,有彝族77户322人,彝族占全村总人口的82%,人均耕地面积1.53亩,有林地面积2428.8亩。
山色村具有浓郁的彝族文化氛围,全村人讲彝族话、穿彝族衣、唱彝族歌、跳彝族舞、做彝族手工艺、传承彝族风俗;村后有耸立的风电,千亩的松林,村内有明镜的水塘、绿荫的树木,村前有百亩的竹林和连绵的青山,描绘出秀美的自然环境。
农田有百亩连片的万寿菊、苦荞,千亩连片的洋芋,有着传统的产业特色。综合民族文化氛围、自然景观、致富产业、基础设施等条件,山色村具有打造文化产业特色村的优越条件。
山色具有民族的、大众的、本地的特色文化基础。该村彝族文化氛围浓厚,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民族歌舞、民族礼仪等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在民族节日和农闲时节经常开展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活动。小白彝崇拜虎喜欢羊的习俗一直得到传承,把虎作为他们心中的图腾,喜欢羊的温和,造就了小白彝兼有虎一样勇敢和羊一样温顺的性格。一年中有祭山、火把节等较为隆重的节日。
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全村男人穿上民族服饰到村外的山上开展祭山活动,采摘青梨树枝条,配上鸡肉供奉“龙背袋”,全村群众在一起宰猪吃饭“打平火”。具有祭山的三天内不准全村人外出务农和做工,女人在祭山期间不准进入林子等风俗,晚饭过后,全村人在村庄空地载歌载舞,预祝农业的丰收和村庄的安定。
全村有着浓郁彝族文化传统的婚丧嫁娶风俗,有着“一碗水定情”、同饮“杆杆酒”、“摸花脸”、唱祝福歌等彝族结婚风俗;有着织布、刺绣、挑花等民族手工艺,有唱祝酒歌、祝福歌、羊头鼓舞等独具彝族风格的民族歌舞。有着龙背袋的故事、螺女型的故事等彝族独有的经典传说。
山色村村民历来就有爱唱歌、爱跳舞的习惯,有彝族特有的大圆舞、小圆舞等本地舞蹈,也有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不断产生,近20年来,该村的农村文艺宣传队一直没有停滞发展过,目前文艺宣对已经发展到40余人,经常到外村、外乡、外县开展宣传活动,并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该村民族刺绣、纺织的手工品,融合了民族和时尚的元素,赢得不少顾客的青睐。
随着风能的开发、生物资源的创新,村庄附近风车座座连成排,菊花朵朵印彝情,加之,千亩松林绕村庄,群群羊儿现山坡,风电、松林、花海、荞麦、万亩洋芋成为该村独具一格的环境特色,彝家儿女听着风声、看着花海,身在绿中,玩在舞中,构筑一幅和谐、幸福的画卷。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村民住户逐年加以翻新和修缮,其原来的彝族民居面貌已几不存在,彝族的歌舞、手工艺、传神、风俗等需要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历届乡党委、政府也制定了相关保护措施和方案,加大民族村寨的建设,但由于资金紧缺,保护措施和方案难以落实,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舞蹈、工艺等面临消失的危险。
(泸西县旅游局、泸西县摄影家协会供稿)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