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彝族文化“非物”遗产保护取得突破
历经千日搜集、创作100个珍贵的彝文化样本凝固为百幅神态各异的彝人国画。作为我国首次全面系统记录彝文化的图文资料集成,即将正式出版的《昨天的记忆——中国小凉山彝族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国画集》一书,为我国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取得突破。
5月28日,记者在马边彝族自治县看到了这部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即将付梓的书稿小样。指着一摞摞散发着油墨香味的画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阿洛夫基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搞的是全中国独一无二的彝文化作品!”说起百个彝文化样本的搜集、创作历程,这位身兼市作协副主席的画集主编、著名彝族诗人如数家珍——
2007年,为响应市委“一个县域一个品牌”的文化发展战略,搜集整理散存于民间的珍贵文化记忆遗产,在马边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县委宣传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整理团队,开始系统开展彝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整理工作。
4年时间,1000多个日夜,搜集队员们踏遍了马边山山水水,靠着录音和笔记,将曾经只以经文、口授、祭祀、图谱、习俗等形式进行传承的彝族历史文明浓缩为文字和国画,形成珍贵的彝文化原始活态文化传承空间。
曲比兴义,长期致力于彝文化研究,成为此次搜集整理的“主力军”。这位精瘦、黝黑的彝族汉子告诉记者,彝族聚居区山高坡陡,沟壑交错,给搜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题。他经常带两三个队员翻山越岭,下乡进村,找到彝族毕摩、德谷、歌手,听他们讲述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演唱万物起源,参与到各类文化和祭祀活动中。由于彝文化多以活态形式存在,有些资料各人说法不一,搜集回来的综合比对成为“家常便饭”。经过两年努力,100个小凉山彝族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初稿搜集完成。
随后,马边籍画家郑华不计报酬,承担起将这些彝族传说“由抽象到形象”的重任。又是两年的艰苦创作,100个彝文化样本以国画形式得以“重生”。它们既有西方油画光影的变幻,又有国画空灵写意的神韵,涉及小凉山彝族神话传说、神祗鬼怪、图腾崇拜、节庆源流、历史典故、万物起源等内容,由此绘就我国彝文化史上首部大型图文画集。
“彝族文化源远流长,彝文被誉为人类最珍贵的活态记忆遗产。”阿洛夫基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真正需要的是活态传承、生态保护。我们策划这100个彝文化样本画集,就是要尽我们最大力量,传承彝族优秀文化,不让文化瑰宝成为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