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福耳福口福更心福——彝族“花街”的诱惑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五拃甸(隶属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猫街镇)村委会在我家法署村加水站旁赶“花街”有好几年了,但作为土生土长的法暑人,一次都没有回去参加过,每当想起很不是滋味。离中秋节还差一个多月时候,我就早已盘算好,今年无论如何都要回去参加法暑加水站的“花街”。
八月十五前夜,为了保证第二天的参加活动的体力,我早早就上床休息。但宁静的黑夜让我久久不能平静,辗转反侧,心潮澎湃,往事一件件涌上心头,历历在目。
“花街”不是一个地名,也不是一条街道的名称。在当地彝家人的语境中,花街是特指在各种节日里,人们专门找个地点举办的节日活动,与政府举办的街市相区别。在我最早的记忆中,最隆重、最热闹的彝族花街莫过于采散本的“三月十三”和波喝的“二月八”了。
“采散本”是一座大山的名字,在法暑、烂泥箐和黄栗树三个村中间,山顶上有一个子云峰,土地平坦而开阔。当地红彝人崇尚“三”,也崇尚美丽的马樱花。到了暖春三月,漫山遍野的马樱花红艳似火,也点燃了火一样热情的红彝人的心。农历三月十三这一天,是红彝人清巢去“采散本”赶花街的日子。不管男女老少,他们早早地就开始准备。年轻的姑娘们,会穿上自己平时都舍不得穿的最漂亮、最精致的服饰,衣裙上绣的大朵大的朵的马樱花、牡丹花、蝴蝶花挤在一起争奇斗艳,帽子上、披肩上、腰带上各处的银饰、七彩的流苏更是把姑娘装饰得摇曳生姿。彝家小伙们也穿上自己的花马褂,提着或扛着大大小小的录音机,一路上放着民族音乐,比谁的录音机大,比谁的音响效果好,是双卡的还是单卡的,他们弹着四弦、拉着二胡,朝气蓬勃、英姿飒爽,一路浩浩荡荡。
人还未到花街上,就听见高音喇叭在响,循环播放民族歌曲和党的民族政策,那是武定县民委在主持会场。到了街上,彩旗飘飘,人潮涌动,熙熙攘攘,一片热闹景象。
花街不仅是一次狂欢的节日,也是一场热闹的商贸交易会,男女老少都可以在这次市集上买到自己想要的。手工做的花生糖,老人也愿意买一块回家慢慢尝;羊汤锅小摊边挤满了尝鲜的人;姑娘可以来买针线、流苏、小饰品;小娃娃吵着要吃难得一见的脆饼干;乐呵呵的红彝阿爹在酒摊边坐下品一碗醇香的美酒••••••小伙们在一旁的平地上赛马,荡秋千,扣人心弦的比赛场面,引起周围观众阵阵喝彩。
狂欢吧!歌唱吧!快跳起欢快的左脚舞吧!那边的比赛还没有结束,这边的左脚舞狂欢就开始了,手拉手,围一个大圆圈,我不认识你,你不认识我,可是我们踏着同一种节奏、唱着同一首歌,这是红彝人的狂欢节。男女老少,姑娘小伙,不论你是哪一个,来到三月十三的花街节,就只管加入歌舞的气流中去酣畅淋漓吧。那么多衣裙上的花样、银饰、流苏,也随之舞动起来,大金鱼大蝴蝶大朵的马樱花,仿佛要活过来,煞是好看。但最夺目的还是那一张张年轻、明媚、灿烂的脸庞,他们是这个民族的太阳。火红火红的马樱花,映衬着欢快的红彝人,那真的是一片花的海洋、一场视觉的盛宴、一次生命的绽放。
狂欢中人声鼎沸,但仍然能听到一种音乐。这种音乐来自于最原始的“乐器”——树叶。红彝人民,不论男女老少,个个都会吹树叶。一片简单的树叶,却能吹出婉转、低沉的调子,那是红彝阿哥、阿妹在谈情说爱,没有言语,就是那样简单的音乐,姑娘小伙儿却听得明明白白,一片树叶,胜过千言万语。不过,也有一定要“说”个明白的——健壮的红彝阿哥站在山岗上,隔着青山红花,对着心仪的阿妹唱着热辣辣的情歌——瞧着阿妹人才好,好人才,人才好,小哥喜欢你,看着阿妹良心好,好良心,良心好小哥喜欢你。美丽的姑娘也不忸怩,大大方方地对着情歌——哥哥妹妹哥妹俩,不玩是不真嘛,要玩就像溪水一样长流,像大路一样源远流长。这一天,成年并还未成家的青年男女,只要双方情投意合,就可手拉手,溜出舞圈,钻进浓密的树丛,紧紧地靠在一起,听对方在耳边低低地唱着缠绵、甜蜜的“鲁蜜海”——昆明城来昆明城,昆明城楼外,不栽的也栽,栽了一棵红辣椒。小鸟不知摘辣椒,辣椒不知辣鸟嘴,我说辣着阿姐你的小嘴嘴”,这样唱着说着,对着猜着,意中人就会约定下一次幽会的时间、地点,或互相赠送小背包、手帕、笛子、手镯等定情物•••••场上的人群还在狂欢,老人们终于退下阵来,年轻人却永远不会觉得累。
关于花街的起源,说法许多,求子说,祭祀说,但毋庸置疑的是,花街的功能确实不少,除了娱乐狂欢,还有商品交流、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等等。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以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学习和打工,“采散本”和“二月八”,交通不便的缺点显现出来,一个曾经盛极一时的节日就这样慢慢地消亡、渐渐地被遗忘了。但当地彝族人对花街的热情有增无减,每个节日都要选一个地方赶花街,附近赶过的地点有“海念”、“大平地”、“波栽哼”等等,组织者都是地方的村委会、村干部和村子里的积极分子,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年年乐此不彼。
一边回味着小时候花街的美好,一边幻想着明天能遇上老同学,跟她再唱一首早已准备好的“曲召召”——“高高的山上小松排,父母养育我们成同龄,但没有养作一家人。如果来世有缘做了一家人,今生我愿到最高的山上去烧香,到最深的箐里去磕头……”想着想着,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了梦乡。
也没有睡着多久,又被梦里的美事激动醒了,一看手机,还不到凌晨5点。既然睡不着,那就干脆起床出发算了。为了不打扰妻儿,洗脸刷牙也省了,草草收拾一下,5点多就从昆明出发了。由于天还没有亮,也不敢开多快,到天快亮时,才到武定县城,7点钟在猫街吃了早点。
上午,从羊街把车调头回来,停在法暑加水站,先回到家里吃团圆饭,虽然家里不宽裕,但我们彝族人不会亏待自己,美酒佳肴,应有尽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我们彝家传统的中秋美食——彝家大饼、油炸蜂蛹、羊汤锅。最重要的是一家人的大团圆,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中秋美食:彝家大饼和苍蝇蜂)
午饭后,一家老少都穿上节目的盛装,带着弦子,哼着小调,来到了法暑加水站。法署加水站位于五拃甸村委会西直线距离3公里,离法暑村1公里多,是永武高速公路上设的一处加水检修站,在公路和两侧都设有加水检修场,比较宽敞,而且可以停车。同胞们可以坐元谋的客车从这里下,也可以自驾车,临时将车停在加水站。
花街是在加水站下的几块空地上赶,这块场地叫“瓦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这里由于盛产陶泥,我们的前辈在这里建了一个很大的窑,专门烧砖和瓦,我们家建的房子,也是来这里买瓦,同时,这里也是我们去五柞甸上小学必经之道,每当放学回来,都要在瓦场上玩耍,或玩泥巴。
附近彝家寨子的朋友们都赶来了,节日活动也早已开始,路边商贩叫卖声嚷嚷,地边上炊烟袅袅,狗肉、羊肉香味扑鼻而来,空地上黄牛全力争霸,堪比人类的华山论剑。
(斗牛比赛)
这边的牛儿们还没有分出胜负,那边的音乐就响起来了。“坐着呢站起来,站着呢跳起来,再不跳跳天亮了,亮明了,可啊可惜了!”“高山顶上茶花开,阿哥阿妹跳脚来,朵朵茶花红艳艳,左脚越跳越开怀”,听着这些诱人的曲子和调子,没有人的脚杆不发痒,都会不由自主地加入到狂欢的队伍中。
火一般的热情,火辣辣的歌,让你根本停不下来。
“女:阿老表,阿老表你要来呢嘎;男:阿表妹,阿表妹你要来呢嘎;合:不来就说不来的话,莫给小妹(小哥)白等着。”这是阿老表和阿表妹的热情相约的调子;
“女:正月十五赶猫街;男:我在猫街等着你;女:正月十五赶猫街;男:我在猫街等着你;合:妹等小哥来弹琴;哥等小妹来跳脚。”
这是阿老表和阿表妹约定见面的调子。
(欢快的左脚舞)
歌声一首连着一首,没有跳到天灰地暗誓不罢休。“跳是跳不够,玩是玩不够,跳不够来玩不够,咋会放你走,跳不够来玩不够,咋会放你走,跳不够玩不够,我们不走了,跳不够玩不够,我们不走了,跳不够来玩不够,月亮落山了,跳不够来玩不够,二回又来罗。”阿哥阿妹手拉手,心连心,表达着依依不舍的眷恋和明年再次相会的期盼。
(彝家羊汤锅)
(彝家羊汤锅)
(彝家羊汤锅)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