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彝族音乐舞蹈史诗《索玛花开》贵阳成功上演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图为演员在《索玛花开》中身着彝族服饰表演。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图为《索玛花开》舞美效果美轮美奂。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新华网贵州频道11月29日电(记者骆飞)炫目的灯光,动听的音乐,精心的编排,借助舞蹈表现形式和现代声光电技术,大型彝族音乐舞蹈史诗《索玛花开》在贵阳的成功上演让千百年乌蒙古彝文化的美丽传说和悲壮历史再现舞台,为人们送上了一场古彝文化盛宴,极具视听享受。
当演出圆满结束,演员谢幕,台下掌声不断时,站在舞台一旁,紧拽对讲机的演出执行总导演黄飞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坚定的微笑。他知道,辛勤的付出总会有回报,对民族文化的坚守和信仰一定会引起人们的共鸣。
“《索玛花开》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只有对文化的坚守和信仰才能真正把民族文化传承好,带出去。”谈到民族文化,他激动不已。
《索玛花开》的主体创作团队来自贵州毕节百里杜鹃管理区的索玛艺术团,作为小县城的小剧团,团队的发展充满曲折和艰辛。08年创建,红火不到1年便遭遇了团员流失、入不敷出、有名无实的困境。2012年,刚接过剧团的黄飞,心中百味杂陈。
“那时剧团没人、没场地、没经费,只有一块空牌子,常驻人员不到4人,尽管是团长,但却是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
带着对剧团未来发展的忧虑和对民族文化的坚信,黄飞召集了身边仅有的3个人组建了管理团队。“我真不知道剧团能走多远,但我坚信民族文化一定不会过时,只要找准路子,耐心坚守,就一定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回想往事,他记忆犹新。
通过招兵买马,协调各方关系,争取各种演出经费和机会,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克服种种困难,不到1年的时间剧团情况逐渐改变。2014年9月由剧团新编创作的剧目《索玛花开》一经推出便在毕节市第二届乌蒙文化艺术节剧目大赛上获得金奖,让索玛艺术团名声大噪,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而舞蹈剧《索玛花开》也为人们津津乐道。
黄飞说:“《索玛花开》的成功推出,离不开各方的关心和支持,更在于团队上下的齐心协力,尽管团里很多演员并非专业出生,但他们热爱艺术和民族文化,愿意学习且干劲十足,所以进步很快。”
小城剧团的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一样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贵州省毕节市位于云贵高原、乌蒙山区,自古就是古彝族的聚居地,彝族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彝族文化。他们以花为神,尚鹰爱火,勤劳淳朴,坚韧不屈,用古彝文字记录着民族发展变迁的历史,以“火把节”“彝族年”等民风民俗传承着彝族文化。
但时光的蹉跎和文化的入侵,让原本深藏大山的彝族文化也难逃传承衰落和发展困难的命运。处在如今多元社会选择和文化繁荣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成为人们思考的最多问题。
黄飞说:“剧团的命运其实就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缩影,面对多元的市场需求,必须要有多元的发展思路,此次演出的《索玛花开》就是一次以舞台剧的形式推出民族文化的尝试。”
为了更好的推动文化“走出去”,近年来,毕节市不断的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探索建立围绕以“古彝文化”为主的多样地域文化的发展渠道。通过每年定期举办“乌蒙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提升打造以《索玛花开》《撮泰吉》等为代表的民族精品剧目等形式,培养了不少优秀文化人才,推出了一批经典民族文化精品。
“要实现剧团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走多元发展道路是大势所趋,但必须以对文化的尊重和敬畏为前提,不能舍本逐末,否则就会变味。”黄飞说。
《索玛花开》的成功上演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可谓是小剧团大制作,对于一个小城剧团来说实属不易,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面对剧团现在的生存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方向,黄飞用“小草”来比喻:经不起大风大浪,但却生命顽强,只要对民族文化耐心坚守和虔诚信仰就一定能让剧团的发展和乌蒙古彝文化的传承像乌蒙高原上生长的索玛花一样永远绽放。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