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斑斓绚丽的彝州舞台
用“好戏连台”来形容楚雄彝州近几年的舞台艺术,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上世纪80年代,大型彝族歌舞剧《咪依噜》热演彝山、走进京华,让许多人记住了楚雄这个地方,知道了生长于中国西南的彝族文化。炫目的彝族服饰,特色鲜明的舞蹈艺术,美丽凄婉的故事,接下来登堂入室的是大型彝剧《铜鼓祭》,在幻化的声光中,古老神秘的彝族文化与历史被具象,展现在人们眼前。
歌舞是彝族生活里的“盐”,歌唱和起舞永无休止。近5年来,彝州的舞台异彩纷呈,《太阳女》、《云中火把》、《疯娘》等等一台台好戏、大戏不断登场。
抓纲提要 制订措施
舞台艺术需要有优秀作品作基础,这是多年来楚雄州文化界的共识。为此,州文化局抓住艺术创作这个纲,立足彝州古老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以“文化名州”建设为中心,巧打“彝族文化牌”,用自己的文化宣传自己,不断弘扬民族精神。
为繁荣艺术创作,楚雄州建立起了科学合理的艺术创作激励评价机制,采取8条鼓励促进艺术创作的措施:抓好送戏下乡和每两年一届的全州新剧(节)目调演,从中发现优秀作品;每年召开一次创作研讨会或文艺创作改稿班,培养稳定的舞台艺术创作队伍;在州内聘请首批40名戏剧、小品专兼职签约作者,以保证艺术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按“创作优先”的艺术生产规律,制定实施专业文艺团体年度艺术生产考评奖励办法,将年度创作经费与考核挂钩;加强与各级文联、文艺协会的协作,鼓励他们出版地方优秀戏剧、小品、音乐、舞蹈等门类的专辑;抓好创作规划和重点选题,鼓励创作人员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多出佳作;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积极推荐文艺作品参加各类评奖活动。机制上的有力保障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他们努力把握生活主流,着力体现时代进步要求,写出了不少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作品。
思维创新 大胆尝试
2006年4月26日晚,一台大型彝剧《疯娘》在楚雄东兴影剧院上演,这台无场次彝剧在赢得掌声的同时,让不少人流下泪水。这台戏的最早文本是网络文学,州彝剧团审时度势,果断买下版权,并将其改编为大型现代彝剧。州文化局长杨国良认为:“改编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只要题材合适,‘拿来主义’未必全是坏事,《疯娘》的成功就是一个例子。创新是艺术创作的生命,地方剧种也要开阔眼界,否则很难走远。”
去年,楚雄州的一台大型歌舞《太阳女》曾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太阳女》有3大特点:剧本创作独辟蹊径,将彝州的民族历史文化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为观众展示了一幅彝山民俗风情全图;请国内知名的导演加盟,高起点打造精品;舞美设计采用了先进的声光电手段,观者如坠幻境。接踵而至的是2006年热演的民族音乐《云中火把》,这台音乐晚会由目前国内名声卓著的6位音乐家改编作曲,将当代彝族音乐推到了一个较高水准,还于今年5月参加了“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楚雄州民族管弦乐团、上海民族乐团和上海爱乐女子合唱团联合演绎了这台美妙、委婉的音乐会,申城好评如潮。创新使艺术获得了生命,创新使地域文化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硕果满枝 活力初现
“十五”期间,楚雄州按照“年年有新戏,三年上档次,五年出精品”的艺术生产目标,优秀作品不断涌现,舞台艺术出现了新的繁荣。大型风情歌舞《太阳女》在第五届全国舞蹈“荷花奖”评选中获4项大奖;苗族山民合唱团在首届云南聂耳音乐周暨“聂耳杯”合唱大赛中取得第一名;双柏县老虎笙参加国际傩文化艺术周获金奖;大型彝剧《咪依噜》获省“新剧目奖”综合二等奖;小彝剧《真假乡长》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金奖;《慕勒祭爹》获中国曹禺戏剧小戏小品比赛一等奖;《威楚余韵》、《老树新花》获省“新剧目奖”二等奖;小戏《捉鸡》、《酒中情》分获云南方言喜剧小品大赛一、二等奖……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楚雄州舞台艺术新创作品147件,获得省以上综合或单项奖达44项。
勇闯市场是近年来彝州舞台艺术出现的另一种势头。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开拓演出市场,2003年至2005年共创收550万元。《太阳女》去年5月公演以来,已演出59场,收入210多万元。实现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双赢。
扎根沃土,放眼世界,是双柏县民族艺术团的志向。早在1997年,艺术团就成功组织法骠乡小麦地冲农民跳虎队参加日本第二届民间艺术节演出,拉开了双柏舞台艺术走出国门的序幕。2000年7月,艺术团应邀参加了法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并连演56场,受到法国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各国艺术家的赞誉,法国蒙蒂克艺术节组委会主席BCRINER、门多瓦艺术节组委会主席PROUR共同签名留言:“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柏民族艺术团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友谊,感谢他们在第二十届国际民间艺术节期间所表现出的高水平艺术质量和团员较高的人格魅力。”在国内,小小艺术团遍访大江南北,收获了莫大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