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彝族文化动人魅力——首部彝族舞台剧《我呼吸——博什瓦黑》成功登上法国文化艺术节
《我呼吸——博什瓦黑》舞台剧照。
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出品并与西昌市文联音乐家协会合作完成的首部彝族舞台剧《我呼吸——博什瓦黑》,于法国时间2017年7月25日,在法国文化艺术古城阿维尼翁的洛海特剧场首演,为世界各国的观众呈现了一台充满少数民族文化与风情的剧目,向世界各国的戏剧爱好者展现了彝族文化的动人魅力。
位于我州昭觉县城西南部的碗厂乡团结村的博什瓦黑石刻岩画,是唐宋时代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彝族宗教文物遗迹。博什瓦黑,彝族译音,意为岩石上的龙蛇。1200多年前刻画在岩石上的古老传说,寓意着生命和自然的轮回……斑驳的石刻岩画,镌刻着神秘的南诏故事古老的符号语言,阐释着彝族人民的生存历史。在海拔2700米处的丛林掩映下,古老的博什瓦黑石刻岩画镌刻在天然巨大的岩壁上,百年苔藓的掩盖,使博什瓦黑石刻岩画保存至今。古时,博什瓦黑被彝族人民敬奉为神地,演绎出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与传说。博什瓦黑石刻岩画简练而细腻的线条记录了古老的毕摩文化、武士文化和图腾文化,展现的是彝族人民的生存历史,蕴藏着独特而幽邃的民族文化意蕴和民族审美精神趣尚。
“作为山鹰组合的一员,在音乐这条道路上已经走过了二十几个年头,我们一直在追寻和探索彝族音乐发展和传承的各种可能性,通过创作、编曲、演唱等不同的方式让彝族音乐既能适应时代的审美又不失她的独特和优美。”说起创作该剧的初衷,该剧主创和核心主演,中国首支少数民族原创音乐组合“山鹰组合”成员瓦其依合对记者说,剧本是彝族演员曲比乌合和彝族诗人罗洪木果共同完成的。故事线索是根据瓦其依合的一首歌《石头》的四段歌词分解而来,其中有少年、母亲、恋人、老人,他们决定把剧名定为《博什瓦黑》。刚好这首歌的歌词也是罗洪木果所写,刚好他把石头拟人化,刚好我的老家在博什瓦黑,刚好博什瓦黑是距今千年前的人们刻在石头上的斑驳记忆。于是他们决定用舞台剧《博什瓦黑》将博什瓦黑石刻岩画传说搬上舞台,生动地演绎出彝人的故事。
据瓦其依合透露,该剧从2017年4月8日开始在成都四川人艺实验剧场开始排练,于4月28日顺利通过省文化厅等相关部门的审查。该剧具体的项目策划和制作都是由四川人艺负责完成。主演由瓦其依合担纲,唐钟、邱瑞、甄进编剧,唐钟、邱瑞导演,瓦其依合本人同时任音乐总监,作曲则由瓦其依合、何萍完成,还有彝族知名歌手和诗人沙玛沙军、罗洪木果担纲民俗顾问。
通过20天辛勤努力与付出,最终在今年5月18日至26日,把彝族舞台剧《我呼吸——博什瓦黑》搬上了四川人民艺术剧院黑螺艺术空间,并实现了成功首演。7月19日,受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组委会邀请,踏上了去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上演出的路。
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由Jean Vialr先生于1947年创立,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戏剧节之一,也是世界戏剧交流最重要的平台,汇聚了全世界顶尖的戏剧人和艺术作品。此次《我呼吸——博什瓦黑》剧组赴法国演出,是受法国洛海特剧院邀请,在文化部外联局、四川省文化厅的支持下,与来自中国国家话剧院等另外9部中国舞台剧作品以“闪耀中国”的名义去参加法国2017年阿维尼翁戏剧节OFF单元的展演。
在演出过程中,他们用音乐和舞蹈的表现手段,利用原生态山歌、舞蹈形体、民族器乐、民族服饰、祭祀仪式等元素,全方位展现彝族的生产生活。这些彝族艺术家们运用彝族苏尼鼓、口弦、铜铃、月琴等乐器,演奏出彝族人民独有的曲调,高亢激越的高腔演绎,淋漓尽致地将彝族十余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搬上舞台,全方位活化展现彝族传统文化。在演出期间,该剧先后在户外和剧场进行了8场全剧演出、10多场次片段演出,直接受众观众约200余人次,引起了较大反响,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
《我呼吸——博什瓦黑》在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上的成功演出,首次把彝族的传统文化带到了世界顶尖戏剧的舞台,并填补了彝族舞台剧走出国门之空白。
瓦其依合最后说道,这次通过参与《博什瓦黑》的体验,今后,他更有了一种构想,把彝族的长篇史诗《阿莫尼惹》改编成大型音乐剧搬上舞台。
(文/本报记者 米赢 岳明华 图/瓦其依合 提供)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