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展现彝乡新风貌——小彝剧《顺英养猪记》出炉记
2022年8月28日到9月4日,由玉溪市峨山县群众文化工作队创作、排演的小彝剧《顺英养猪记》,被云南省选送参加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九届“群星奖”评奖活动,并入围决赛,在天津滨海文化演艺中心精彩亮相。近日,工作队又在为新剧参加云南省第五届群众文化“彩云奖”评选及展演活动积极备战。
基层采风触发灵感
据悉,“群星奖”是文化和旅游部为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推出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升全民文化艺术素养、激发全民文化艺术创造活力而设立的国家文化艺术政府奖,是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峨山群众文化工作队演员、该剧编剧毕晓芳说:“入围本届‘群星奖’决赛评选的作品共112个,有音乐、舞蹈、戏剧、曲艺4个门类,每个门类各有28个节目,每个门类只有5个节目能获奖。”
小彝剧《顺英养猪记》以决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主题,讲述了彝族姑娘顺英大学毕业后放弃城里的工作,返乡创办生态养猪场的故事。主人公顺英的想法遭到老阿爹的强烈反对,回乡创业一年,父女之间心墙高筑,矛盾难消。紧接着一场突如其来的猪场危机,让年轻的顺英陷入慌乱。关键时刻,老阿爹挺身而出,如山一般,用父爱鼓励和唤起女儿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持下去的信念,父女之间的心结也得以消除。
该作品以拟人的手法,从一群可爱的猪的视角,反映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艰辛和不易,表现了新旧观念的冲突,揭示了亲情的温暖,以及勇气与信念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深入基层采风,对峨山县甸中镇西就村委会整村易地搬迁的群众和峨山创业青年进行走访,聆听他们的致富梦想、创业故事。触发了创作灵感。”毕晓芳说,“2019年12月,该剧剧本初稿出炉,由峨山群众文化工作队进行创作演出。2020年6月,开始正式投入排练,在2020年参加‘奋斗杯’云南省群众文艺作品大赛时,作品名称为《顺英和阿爹的故事》,后来经过多次加工、修改后,作品才更名为《顺英养猪记》。”
小彝剧《顺英养猪记》剧照。
一次有益尝试
峨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彝文化底蕴丰富。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代表性的彝剧在峨山境内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近年来,峨山县文化馆发挥“彝族小戏”的传统优势,依托其载歌载舞、汉语彝腔的艺术表演形式,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国家支持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等政策紧密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该剧艺术创作手法独特、民族语言特色鲜明、服饰造型具有地域代表性。”担任编剧工作的潘勇介绍,该剧将峨山县小街街道棚租村非遗项目——传统手工艺彝族花腰刺绣服饰用在其中,以拟人化手法、汉语彝腔的言语风格,融入峨山彝族曲调及舞蹈动作,让歌、舞、演等元素融为一体的表现形式,在花腰彝服饰精美的制作工艺、鲜亮的颜色等特点的衬托下散发浓郁的乡土味道、生活气息。全剧以彝族音乐、彝族民间小调为创作基调,与戏曲化的行腔、表现形式充分结合,使得剧作的音乐和唱腔既有浓郁的民族性,又有强烈的戏剧性。潘勇说:“该剧对地方剧种的创新发展,对云南民族小戏的推广都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剧中的彝族姑娘顺英是一个胸怀明天、追逐梦想、不断奋斗的年轻人,观众能从她在选择与成长的故事中,看见自己、反思自己、找回自己、坚定自己。”潘勇说,“我们在创作剧本过程中,希望通过本剧激励年轻人做新时代的开拓者和奉献者,在前进道路中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开拓前进,用青春和汗水谱写出不负时代、不负社会、不负韶华的青春乐章。”
小彝剧《顺英养猪记》剧照。
线上线下共同传递精神动力
《顺英养猪记》曾先后荣获“奋斗杯”云南省群众文艺作品大赛戏剧类一等奖、第四届云南省群众文化“彩云奖”和第二届云南少数民族戏剧展演优秀剧目展演奖;2021年12月,参加由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云南少数民族戏剧展演线上展播活动,并荣获优秀剧目奖,播放量达71338次;2022年1月,参加玉溪市戏曲迎春晚会《盛世梨园春》线上展播录制。
据统计,该剧曾在云南省“送文化下基层——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耀边疆”助力脱贫攻坚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中,与云南省群众文化系列优秀作品一起分别在兰坪、永胜、镇雄、会泽、红河、屏边、广南等多个县举办9场巡演,历时12天,行程5000余公里。
该剧在为基层群众送去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让人民群众共享群众文化发展成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促进我省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等方面作出了贡献。截至目前,该剧参与了省、市、县各级重大演出活动和各种文化惠民演出,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等活动,演出已达到80余场次,观众达10万余人次。
观众在看完该剧后点评:“《顺英养猪记》以新视角来讲真故事,立足新时代来展现新风貌,以现实为题材,通过对生活意象的提炼,借鉴吸收民族歌舞艺术、语汇、动律,加上拟人化视角的形式,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彝剧歌舞,以音乐化、歌舞化、诗化的韵律节奏表现了人物矛盾冲突及心路历程。”“这种拟人化的视角与戏剧结构形式,让全剧形成了一种轻松诙谐、载歌载舞的风格化和样式感,使得大学生返乡创业、振兴乡村这个非常契合当下现实的题材,有了诗化和写意化的创作和表现空间。”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