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艺 Culture and Ar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演艺•活动

又见那段酣畅淋漓的联想——再观舞剧《阿诗玛》随笔

作者:​曾亭亭 发布时间:2023-01-21 原出处:​云南文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2021年夏,舞剧《阿诗玛》复排,剧场门口的介绍这样描述:大型民族舞剧《阿诗玛》采用无场次板块式结构,以黑、绿、灰、红、金、白、蓝等色彩舞段,围绕阿诗玛、阿黑、阿支的爱情矛盾,精心刻画人物内心世界,从容酣畅地展现绚丽多彩的彝族各支系民间舞。今晚,我看了剧,回来即刻敲打键盘,生怕错过内心最及时的观演情愫,可当对着屏幕,忽然又感到提笔的犹疑,是啊,尽三十年的时光,要怎样写、如何说,才能表达当年惊为天人的心情和今日温故知新的感慨。
Ep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Ep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舞剧《阿诗玛》是什么,是“百年百部”舞台艺术精品复排剧目、是1992年全国舞剧观摩演出一等奖、1993年文化部第三届文华大奖、1993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佳作奖、二十世纪经典作品奖作品,是被称为云南文艺封神之作的经典。我能写什么,我这苍白的文字描述和局促的语言能力会不会给写坏了?不知道,但我还是想表达,表达什么?我想表达二字落在纸上叫致敬,存在心中叫念想,于我而言,舞剧《阿诗玛》是我艺术人生的第一卷白皮书。Ep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情怀

 观演前和友人闲谈,大家岁差、经历不尽相同,与《阿诗玛》结缘的途径也都不一,但无论经历什么,我们都对再观这部经典达成共识,那就是绕不过去的话题——情怀。听说复排之初,不少剧迷粉都希望原班人马经典重现,就算考虑到实际情况,也巴巴地盼望着当年的“阿诗玛、阿黑、阿支”以艺术指导或者其他身份加盟,可这样的诉求最终以“算了,太痛了”婉拒。太痛?什么意思,这不是一段绝美的爱情吗,不用说也知道“阿诗玛”三个字之于云南的含义,想当年,女人都想成为阿诗玛,男人都想娶了阿诗玛,那个年头,男人们谁不希望自己就是阿黑,因为女人们都想嫁给阿黑,这是一种怎样的文化输出才结下的果儿,可怎么时隔三十年却是一声嗟叹,一句“太痛”?Ep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用仅存的回忆在脑内重新复盘何为痛点,是戏里的阿诗玛和阿黑无疾而终的爱恋、还是戏外那些与阿诗玛结缘的男男女女?那场极致的命运相遇里,前有风雨丽人的坎坷人生,后有转身离开一句太痛,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这段故事的疼痛感。对杨丽坤老师来说,那场相逢把她托到浪尖,却又一夜之间用更激烈的巨浪将其淹没,若不是1978年陈荒煤在《人民日报》里一声《阿诗玛,你在哪里?》,这位历经风雨如晦的女人恐怕只能于无声处静默;对依苏拉罕老师来说,也许是三十年前把自己切入另一段人生里的相逢爱得天雷地火毫不保留,才给自己的生命留下刺骨疼痛,当然,我想与其说疼痛不如称为小心翼翼的呵护,呵护一份回忆,珍视一份念想。Ep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写到这里,我忽然感到哽咽在喉的生涩。可不是吗,这段故事因为极致成了绝恋,有些经历因为林林总总成了绝唱,也许,阿诗玛这段几代人的青春之歌本来就带着青春特有的疼痛感,是一部刻骨铭心的青春疼痛文学(PS:我称为“青春疼痛文学”的描述非贬义,没带一点咯噔心理哟),也许也正是因为那份抽离于世界的曲高和寡,才让多少人期盼着三十年前那段情感寄托可以在今夜闭环,有时,复古只因一次初恋,诚如我们与舞剧《阿诗玛》,不也是谈了一场忘不了的初恋吗?Ep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Ep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现代性

每每有经典重现,总有人发问被光阴过滤后的作品是否具备现代性问题。如舞剧《阿诗玛》此次复排,也有人关心相隔三十年前的经典能否经得起今天的审美拷问,能否呈现出不过时的、具有现代性的全新表达。Ep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个问题我这样看,以电影为例,你是否因为1952年《雨中曲》全部采用棚拍内部的人工降雨而嫌弃?你是否因为1941年的《公民凯恩》冗长的镜头使用而拒绝?你是否因为1931年《城市之光》的静默而无语?如果没有,那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那些黑白默片,今天看来也许节奏不够,表演过于戏剧化,可耽误人家经典品质了吗,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哪朝哪代都还得遵循“谁行谁上”的标准,断没有以一概全的定论。Ep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时代进步、行业发展,技术更新迭代无可厚非,简单用年号、数字去定义作品价值和对时代的贡献就会显得草率了些,你啥时候看使用苹果手机的年轻人排斥发明推广苹果手机的老乔呢,可见作品陈旧、老化的本质不在于出厂日期,而是剧核戏眼的设置。罗怀臻老师写给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寄语是这样的:长河无声奔去,唯爱和信念永恒……而“阿诗玛”的故事本体,就是一段生死与爱情的经典捆绑。Ep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所以探讨所谓现代性,还是应聚焦该作品常品常新的能力之源,基于此,舞剧《阿诗玛》注定成为云南文艺史上的灼灼其华的坐标。三十年前,该作品曾带动一时无两的文艺热潮,今天连演数场且场场爆满的现象也再次佐证经典的吸引力。不可置否,有人是去祭奠青春、有人是去感怀人生,但也必须承认总会有人为一睹芳容而流连忘返,在这场追溯千年的爱恋里获得共情。Ep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人物

讲故事离不开主题的选择、人物的树立、价值观的输出、情感层的共鸣。舞剧《阿诗玛》故事原型脱胎于亘古的民间长诗,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其诗意表达强于叙事逻辑的本质,这也许就是这个故事流传千年依旧得以延续的理由。今天,我们不管以怎样的样式重温这个故事、追忆似水年华,我都认为不可独立看待“阿诗玛”爆款的原因,我心中舞剧《阿诗玛》和电影《阿诗玛》是不可切割开来看,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Ep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64年根据撒尼人民间叙事长诗改编,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杨丽坤、包斯尔、韩非、崔超明等主演的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荧幕立体声音乐舞蹈片《阿诗玛》一经问世,便在全国掀起热烈、广泛的讨论,一时间大街小巷风头正劲,阿诗玛成为美丽与智慧的代名词。人们喜欢阿诗玛、讨论阿诗玛、赞美阿诗玛、争当阿诗玛!阿诗玛美丽的脸庞、善良的性情、动人的故事,深深影响着一代中国人的审美,不夸张地说,电影《阿诗玛》为当时浸泡在戾气中的中国注入一剂温暖的强心针。虽然这部触碰数万国人心中柔软情弦的电影因为种种原因,历经了风雨低谷,但所幸最终还是蝶变展翅,于数年后横扫全国各大电影奖项、文华大奖,并一举夺得1982年西班牙桑坦德第三届国际音乐舞蹈电影节最佳舞蹈片大奖。从此,阿诗玛的故事在之后的几十年中,被林林总总的艺术样式不断再现,毫不夸张地说,每一次“阿诗玛”被重新提及,无论是舞蹈、音乐剧,还是动漫、舞台剧又或是以阿诗玛为名的周边产品等都能形成社会文化热点,都会吸引一大批追逐“阿诗玛”的铁粉趋之若鹜,可见阿诗玛的文化渗透在不刻意间已形成一种约定俗成,如代表智慧的诸葛亮和象征爱情的丘比特一样,这种认知,源于人们对这一美好形象的深刻抒怀,也源于社会对这一形象树立的深度认可。Ep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舞剧《阿诗玛》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可不源自长诗表达,但也借鉴电影形象,从中提炼人物的个性和可舞性,如阿诗玛的仙气、阿黑的顿感、阿支的烟火气等无不生动直接,并找到有利于舞蹈语汇属性确立的途径。联系两版“阿诗玛”,我自己的定义是三十年前的阿诗玛更温柔,像雨后枝叶尖滴下的露珠,像湿润泥土里冒出的脆笋,嫩得掐出水来。今天的阿诗玛则元气满满一些,就是多少有点原生质感的缺失,似乎稍微少了那种高原之地长出来的女性模样,反而多了校园的青葱感。可能这样说会让你觉得我很唐突,但也许你可以理解为是因为当年的阿诗玛在我心里铺下的千层滤镜所至,以至于我到今天依然对当年那种仰视的审美心心念念,那种感受终究成为我这辈子存在记忆深处化不去的溯源。简而言之,三十年前《阿诗玛》的创作者们从文学和电影中汲取灵感在舞台上释放时,由一群群、一辈辈从业者不断叠加情感、胶着思绪,才成就了如此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观演关系,我喜欢的是台前幕后的创作者们携手营造的这份美好的努力,我认为所以美,就是观看该作品时,其已具备勾连你内心里对自己由心而生赞赏的品质。Ep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联想

落笔时,联想两个字是最先冒出来的,我觉得也许这就真实反映我“又见阿诗玛”的内心支撑,跨越时空的再现本身就是绝美的联想,于个人,是一次与时光重叠、与岁月交织的邂逅,于作品,是一回极致浪漫主义的阐释。Ep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诗意的浪漫是这部建立我最初的舞台审美作品的基本属性。当年初见,就惊叹于创作者的脑洞,是怎样的故事让阿黑摘下银白色月盘来弹琴,弹琴弹琴最终真成了谈情,这谐音梗的创造力,放今天也令人叹服;还有“羊舞”那段,嘿嘿,当年的我可被那群摇尾巴的绵羊萌坏了,有限的空间被打开的无限联想,跟着阿黑的小伙们时而成了山坡上的羊、时而又成了天上的云朵,无论白羊还是白云,都是那场山河绝恋的见证者……Ep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谈联想,我想再提一提出圈的音乐。全剧最著名的“赛装”段音乐就不说了,那简直就是刻入我DNA深处的经典。我要说的是,当三十年后的我重温这部剧时,“愁思如云”那场的音乐真的有惊艳到我。舞蹈音乐交响化是一种高级又惯常的处理方式,摒弃打击乐后的管弦乐用旋律与和声营造的舞台意象为舞蹈语汇撑起一副根骨,这在舞剧编排中,尤其在当年的舞剧编排里不可谓一种极其大胆却又有效的尝试。毕竟,有人说咱云南舞蹈音乐离开鼓就跳不了啦,嘿嘿。说回“愁思如云”段落,即有古典调性塑造,又是喷发张扬的情感宣泄,克制的管弦乐交织出一种欧美老电影的质感,加上唱诗班一样的女群非常抽象的表达角色当下心境,让那部分的舞段有了古典舞剧的样式感,别说,长袍下的女群舞还真有古希腊合唱队的影子,加之偶然飘出的黑管乐音在小提琴的包裹下显示出的孤傲清冷,这在当时不可谓大胆之举。Ep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所以为的浪漫,就是推到极致的联想。音乐是这部舞剧与观众之间的情感黏合剂,无时不在的创作联想,才符合“阿诗玛”故事本身的气质,一如故事结局那般无限的浪漫意境——爱你,我愿化作石化作山,日日夜夜等着你……爱你,我愿不厌其烦去冰冷的石林深处呼喊你,哪怕等来的是自己的回声,我也觉得声声有应……Ep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云南

有人形容《阿诗玛》是云南一张金色的名片。可在我心中,名片不足以准确表达阿诗玛这个名字与云南的联系,就像艾斯米拉达难道仅仅是那幢钟楼的代言人吗,我记忆中那位驼背怪人守护他女神的故事明明就向世界展示出巴黎的样子。所以,阿诗玛的故事缘起石林,却不仅仅属于石林,阿诗玛之于云南,一定程度上,就是云南本身,唯有这片土地能孕育这样绮丽的传说,唯有这方人民能传承这样的浪漫。阿诗玛是云南女人也是中国女人,她属于这片土地却也跨越这片土地,她似乎生活在那段亘古的传奇里,却又早就超越时间桎梏,她是符号,却从不以符号示人,阿诗玛是活在多少云南人心中的美好,是云南人展示故乡时提起的生动传奇。所以今天复排舞剧《阿诗玛》于云南来说,其意义及价值是超越一个剧目本体承载量的,相信云南人也希望这样的故事能持续下去。Ep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六、青春

看了前几天的朋友圈,当年主创在此次演出前再聚首,很是令人动容。三十年前,正是这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携手努力,才成就了经典,他们取得的成绩不仅仅是对自己青春的褒奖,不仅仅是创造出一个文艺精品的欣喜,更是一群心怀梦想的青年人用心用情用诚意唱响的青春之歌,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为云南文艺的发展树立标杆,让我们哪怕今天复盘,也依旧惊叹这部足足影响云南后三十年文艺作品呈现样式的里程碑之作。如今,《阿诗玛》重现,是他们再聚首致青春的基地,也给了今天同样致青春和正青春的观众群创造自己青春记忆和点亮青春梦想的契机。试想如果有一部作品、一个符号可以串起几代人的青春痕迹,这本身就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从青春到青春,谁说这不是一次传承,这不是下一个经典诞生的筑梦之石。Ep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七、结语

以上是我又见舞剧《阿诗玛》产生的七七八八的联想,酣畅淋漓的产出,都是个人情感输出,虽然一些随笔不足以表达自己追逐经典的心情,但作为后辈,心中还是无限感佩于前辈们孜孜不倦的创造精神和执着于斯的人格魅力,他们的付出让今天的我们有机会致敬经典,更致敬缔造经典的他们!Ep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曾亭亭:青年编剧、导演,学习于上海戏剧学院,云南省舞蹈家协会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云南省舞蹈家协会、云南省戏剧家协会、昆明市舞蹈家协会会员,常年参与策划和创作省市晚会及活动。个人编剧、导演作品有:音乐剧《阿诗玛》《馨香之城》《薪火》;舞台短剧《人民需要我必到》;大型组歌《征程》;大型户外实景剧《英雄石敢当》;庭院音乐剧《蔡锷与小凤仙》等。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