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举办“追忆弥勒县彝族协进会”成立80周年活动
2025年2月7日(初春时节),云南省弥勒市西一镇雨龙村委会彝族阿细人聚居村磨香井小组,为庆祝修复文昌宫、建设村内人行道暨“追忆弥勒县彝族协进会”成立80周年,举办彝族阿细传统摔跤运动会。阿细跳月队伍激情奔放,比赛现场热火朝天。
在本次运动大会上,特别邀请了州、市老领导和市彝族研究学会领导共同欢庆此次盛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先基》文化传播先驱毕荣亮先生的外甥,弥勒市彝族研究学会副会长陈凤彪先生讲述了毕荣亮先生的生平事迹:
我作为毕荣亮先生的外甥和后代,今天能在这里与大家欢聚一堂,深切缅怀和介绍毕荣亮先生的生平业绩,感到非常荣幸!我舅舅毕荣亮先生在天之灵如果看到今天的盛会,必定会含笑九泉!
彩云之南的磨香井村钟灵毓秀,是人才辈出的摇篮。古老的《阿细先基》传唱不断,文昌宫建成后,“培养读书人比有家产万贯还体面” 的理念深植村民心中,孕育出众多人才。在这些人中,毕荣亮先生在传播《阿细先基》文化方面,是阿细人的杰出代表。
毕荣亮先生生于 1920 年,卒于 1949 年。早年从弥勒简易师范毕业后,进入路南(今石林)一中求学。当时正值抗战,西南联大在昆明组建,云南大学附中也迁至路南一中。在此期间,他有幸师从中共地下党员、《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先生,成长为弥勒西山地区彝族早期文化名人。
毕荣亮先生天资聪慧,能言善辩,自幼热爱文艺。他成长在阿细文化浓厚的家庭,家人都是演唱《阿细先鸡》的高手。受家庭熏陶,他对《阿细先鸡》爱得深沉,遇到对手能连唱三天三夜。在路南一中读书时,他常吟唱《阿细先鸡》,被光未然老师发现。光未然先生对其兴趣浓厚,两人结为良师益友。光未然邀请他到宿舍,让他逐句吟唱、翻译,运用多种方法整理出《阿细的先鸡》,1945 年由昆明北门书屋出版。北京大学教授、语言学家袁家骅读了这本书后,找到毕荣亮先生,两人配合,采用国际音标、汉语直译、意译的三行体例形式,记录磨香井村流传的先基,1953 年以《阿细民歌及其语言》为书名出版发行。
从路南县立中学毕业后,毕荣亮回乡在磨香井文昌宫任教,担任滇胜乡中心小学校长,吸引众多学子前来求学。后来,俞启中等人常到磨香井村,邀请他和刘伟到西南联大编写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识字课本,磨香井村成为当时弥勒西山阿细地区的文化中心。
1945年正月十六日,时任磨香井滇胜中心小学校长的毕荣亮主持了磨香井村摔跤盛会,第二天,在文昌宫二楼主持弥勒彝族协进会成立大会,协进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46 年 10 月,为推动西山反蒋武装起义,毕荣亮巧妙运用《阿细先基》,编唱反映彝族群众艰难困苦、反对国民党征兵征粮和苛捐杂税的歌曲,动员民众反抗黑暗统治。许多热血青年受他启发,走上西山游击革命道路,他为起义成功立下汗马功劳。
80 年前,因毕荣亮先生的推介,《阿细先基》引起光未然、袁家骅关注并得以整理出版,使得流传于民间的叙事古诗登上大雅之堂,开启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学发展新篇章。
随着《阿细的先鸡》广泛流传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毕荣亮先生作为传播先驱,连同《阿细先基》为国内外熟知。1997 年 11 月,日本神户市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岩佐一枝带着袁家骅的《阿细民歌及其语言》,来云南弥勒西山研究彝族阿细民歌和语言,充分证明毕荣亮先生为彝族阿细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弥勒市彝族研究学会会长张国富先生介绍了80年前“弥勒县彝族协进会”成立的历程与贡献:
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彝族同胞们:
今天,我们相聚在人杰地灵、美丽富饶的磨香井村,共同举行“弥勒县彝族协进会成立80周年”的喜庆摔跤运动大会。
追忆80多年前,抗日战争后期,在国民党反动当局的腐朽统治下,西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山区彝族学生在县城求学,不仅家境贫寒,还饱受压迫与欺辱。1944 年底,磨香井籍彝族学生毕昌亮等发起成立了 “彝族同学会”,后改为 “彝族同乡会” 。他们积极开展互助互学、团结共进的活动,成员逐渐扩大到彝区的社会知识青年和上层人士。
在抗日名将张冲将军的倡导下,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筹建 “彝族协进会” 的工作大力推进。1945 年 2 月17日,在磨香井村举行的传统摔跤运动会上,广大群众积极响应。次日,昂天学、毕荣亮、毕昌亮、刘伟、武文华、陈天才、石宝成、李荣廷等200 多名彝族精英齐聚文昌宫二楼,召开 “弥勒县彝族协进会” 成立大会。会议推选昂天学、杞如桐为正副会长。协进会明确了 “改良民族风俗,发展山区经济,提高民族文化,反对大汉族主义,抗击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平等” 的宗旨。
此后,彝族协进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了不断发展壮大,会员增至300多人。他们在中和铺、阿基邑村召开执委扩大会,参与组织三家村白泥塘万人大会,积极传播先进思想。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不断发展,协进会在受苦受难的彝族同胞中广泛宣传先进思想,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在反 “三征” 斗争中逐渐成长为西山游击斗争的一支重要革命力量,为弥勒的解放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4 年 7 月,“弥勒县彝族协进会”成立地被确定为红河州革命遗址,这是对那段历史的庄重与铭记,也是对彝族人民革命斗争精神的高度认可。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弥勒县彝族协进会的故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团结的力量、奋斗的价值以及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这场摔跤运动大会,不仅是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更是在传承弘扬彝族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一定要坚定民族自信,牢记先辈们的坚强奋斗与牺牲。我们要传承和弘扬先辈们的革命斗争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拼搏,要为我们民族的发展繁荣、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共同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再创辉煌!
乡愁系桑梓 书香更稠浓磨香井村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从1896 年村民童文祯让出房子办学开始,已经有近130年的办学历史。1930 年按弥勒县城文昌宫样式建成磨香井村文昌宫,屹立百年不倒,先后培养了200多名大学生,使磨香井村成为弥勒西山大学生最多的村寨之一。从这片土地走出的游子,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
八十年风雨兼程,八十年初心不改!今天的盛会,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启航!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陈凤彪 张国富/文;普佳勇 毕天才 张国富 / 图;扎乌阿细/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