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作家.访谈

陇兆麟:倾尽诗情写人生

作者:温清华 发布时间:2015-01-08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他只是一名具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农民,却在诗词界享有极高声誉: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和中国南社研究会会员,云南省诗词学会理事、云南省楹联及云南南社研究会常务理事,昭通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彝族学会常务理事,镇雄县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彝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同时,他还是昭通市政协委员,镇雄县关工委副秘书长、政协常委。 dC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当然跟他著述丰硕密不可分:20多年间,他主(合)编了26部诗词联书籍,公开发表诗、词、联、文l000余件,并多次荣获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云南日报、昭通日报征文征联奖。 dC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其一生研诗律,倾尽诗情写人生。镇雄农民诗人陇兆麟,穷一生之心血遨游诗山词海终成正果外,培育四子二女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带领一大群体闯荡诗词艺苑,资助数十名寒门学子度过艰难岁月,用智慧、爱心与坚韧,谱写诗一般的人生。云南文坛泰斗张文勋教授曾为之题赠:“廿载亲风雅,鸡鸣早曙天。声闻千里外,光耀彩云边。” dC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其一生研诗律

  《鸡鸣诗苑》,镇雄唯一古体诗词联刊物。创刊以来的20多年间,《鸡鸣诗苑》实现了四大转变:从乡间陋室走进县委大院,从手刻油印散装变为电脑制版彩印精装,从刊印60册到发行l800册,从载诗词联250首(副)到载诗词联3000首(副)以上。 dC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鸡鸣诗苑》成为镇雄的一张文化名片,且韵馨全国、誉播海外,这是陇兆麟忘我工作的结果。 dC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事情还得从1989年说起:1989年2月25日,镇雄县坡头区石里乡医生刘发义,借其自办“石里农民书画展”之机,邀约云贵川结合部部分诗词爱好者雅聚,商量创办《鸡鸣诗苑》年刊。翌年冬天,刘发义背井离乡、分身无术,孔鸿猷挺身而上、出任主编,陇兆麟鼎力支持任副主编,利用其社交广泛、人缘好的优势,近者登门、远者电话或信函约稿,并辗转城乡寻求支持,得到镇雄部分领导及文化名流的支持。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经陇兆麟向时任镇雄县长的吕维戬汇报并送阅部分诗稿后,吕维戬及时回信并表示支持。那年冬天,《鸡鸣诗苑》创刊号终于以手刻油印模样面世了。 dC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鸡鸣诗苑》诞生后,吕维戬两次为《鸡鸣诗苑》作序,大力促成镇雄诗词楹联学会成立,实行学会与县志办合署办公。学会成立的l993年5月,经吕维戬提名、学会理事会通过,陇兆麟出任学会秘书长,并被聘为县政府办长期使用的临时人员暨驻会专职编辑。 dC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领导的关心,为陇兆麟铺设了一条诗歌之路,也注定了摆在陇兆麟面前的只有“华山一条路”。 dC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十九年间,陇兆麟潜心从事诗词创作和理论研究。幼时,陇兆麟趋庭受训,受到父亲忠君爱国和儒家思想的潜移默化,听岳飞遇害而饮泣不止;五十年代初,陇兆麟牛角挂书,读遍说岳、水浒、三国、红楼梦、幼学、古文观止、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40多部书籍;镇雄中学毕业后,陇兆麟藏砚悬壶近20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陇兆麟考获云南省农村医务人员开业执照,曾任湖北《专业户报》、《镇雄报》通讯员和昆威民族铅锌冶炼厂副厂长。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为陇兆麟潜心从事诗词创作和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十九年间,陇兆麟任劳任怨,夜以继日,旰食宵衣,从未享受过节假日和双休日,极大部分时间在办公室里度过。“他的摆满书、画、报的办公室,一年四季都亮得耀眼,他总是忙着学习、改稿、校稿、抄稿、写稿、送稿。”同在一幢楼办公的镇雄县新闻中心副主任陈鑫介绍。勤劳结硕果。迄今为止,陇兆麟除连续编辑19集《鸡鸣诗苑》外,还主编、合编《会刊》、《纪念刊》、《镇雄诗词》、《镇雄对联集成》、《镇雄环保诗文集》、《中国人寿保险镇雄诗词楹联选》、《芒部府陇氏诗文集》和《民族研究文集》等26部书籍,在有关刊物发表诗、词、联、文l000余件,并多次荣获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云南日报、昭通日报征文征联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获镇雄县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昭通地区双文明奖。新世纪获云南日报社第五届通讯员好作品奖,省楹联学会先进个人奖,镇雄县宣传文化先进工作者奖。他任会长的诗词楹联学会获云南省民政厅优秀社团奖和中国楹联学会先进集体奖。 dC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十九年间,陇兆麟上下斡旋、四方争取办刊资金。资金,学会生存发展的必备支柱。学会成立初期,在县长吕维戬的直接支持和协调帮助下,学会得以正常运转,度过了两年轻松时光。吕维戬调离镇雄,县政府拨出的资金l995年全部告罄后,学会因失去行政支撑而运转艰难。为使学会不至散架,陇兆麟凭着赤诚信义、坚韧毅力和三寸不烂之舌奔走游说,请求企业老板、部门领导、社会名流和亲朋好友赞助。虽然求人的成功率不到百分之十,有时甚至受到“白眼球”待遇,但他的积极性从未被挫伤。一次,他向一个当时已获得省地很高荣誉、被媒体宣传得响当当的大老板求助。那人虽然腰缠万贯,但出手不够大方,被他面乞多次后,终于掏出50元“表示意思”,他仍然毕恭毕敬笑纳,还赔上了一大堆好话。集腋成裘,滴水成溪。就这样,一期又一期《鸡鸣诗苑》得以按时出版,学会工作得到正常运行。 dC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十九年间,陇兆麟不避寒暑、风雨兼程发行刊物。《鸡鸣诗苑》的印刷发行量l800册,每册重约1公斤,基本靠他一人发行。于他而言,最轻松的是把200多册刊物邮寄远方,虽然都靠他一人亲手包装、书写并送邮局办理。最艰巨的是每年把近1200册书亲自送到昆明、贵阳、成都、重庆四城市读者手中。他常常独自一人带着沉重包裹乘长途班车,到大都市后穿红绿灯口、挤公交车、爬高楼把书送到读者手中, 最后听取读者意见并收取稿件,个中艰辛、危险可想而知。一年隆冬,他要到昆明送书,长途班车启程之前,为防止书本遗失、磨损或被液体浸染,他把头伸进车辆尾箱堆放刊物并作相应固定。就在他办完事后退起身的一瞬间,悬在上边的仓门自动滑落,所幸仓门未砸着头骨,只是划破头皮血流不止,令目睹之人为之变色。 dC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倾尽诗情写人生

  作为诗词爱好者,陇兆麟既能把文字写成诗句,也能饱醮诗意书写人生。 dC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陇兆麟膝下有四子二女。为了教会孩子们做生活的强者,陇兆麟在学龄前就要把孩子送到百里远近的亲戚家住上一年半载,三四岁时就要孩子学做扫地拾煤、割草拾粪、种花护果、喂猪煮饭、带领弟妹等家务活儿。到了上学年龄,陇兆麟先让孩子在家学习一、二年级课程,才让其到学校插班,且无论酷暑寒冬从不接送孩子。由于家里贫穷,陇兆麟就用树枝当笔、桑果液当墨为孩子启蒙,同时想方设法寻找书籍供孩子们阅读。每有闲暇,陇兆麟就给孩子们讲述历史故事。 dC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同时,陇兆麟深谙“身教重于言教”之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家里就订阅了二三十种报刊,这既是家庭科技致富之需,也是利用“三余”与孩子们一起看书学习作表率的需要。久而久之,陇兆麟获得了县卫生局颁发的农村医生合格证,其老伴也成了新法新生员。 dC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创新教育方法培育子女,四子二女相继考入大学,其中有两个硕士,一个博士。这是陇兆麟诗情人生重要的一笔,也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 dC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但这绝不是陇兆麟仅有的一笔。 dC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镇雄诗词楹联学会,陇兆麟组织会员教师为爱好诗词的学生传授诗词知识,对青少年进行零星施教和随机施教,同时在《鸡鸣诗苑》开辟“校园新芽”专栏,认真审阅编辑学生诗稿,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目前已培育起下至小学二年级、上至大学四年级的学生诗词爱好者一百余人。重庆忠县乌杨中学九年级二班学生冉燕曾为此赋诗:“夜遇良师似喝蜜,七旬击水壮征程。有缘立雪同舱语,灌顶醍醐暖人心。”昆明医学院2009届1班学生杨运奇也曾赋诗:“苦坐寒窗爱习诗,翻开载本猛然知。成群校友吟佳句,独我才疏赋劣词。面壁四眸何不及,多因懵懂少求师。鸡鸣集内虽刊有,会长曦仪勉励之。” dC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最大限度发动成年人加盟诗苑,是陇兆麟的一项常态化工作。“第一次遇到,他要我写诗。面对这样一位老人,我不便于拒绝,只好答应了。满以为敷衍一下就过关了,结果第二次遇到,老人又要我写诗,并约定交稿时间,我只好硬着头皮写诗了。”谈起写诗经历,镇雄县木卓乡乡长陈孝禄说。第一次动员写诗,第二次动员写诗,甚至多次动员写诗,并约定交稿时间、当面催收诗稿,陇兆麟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耐心细致的工作,用心做着诗词队伍建设工作,诗人词家群体逐步发展壮大。据有关人士统计,陇兆麟麾下的《鸡鸣诗苑》的撰稿人,已由创刊时的3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人,遍及全国近20个省市和地区(包括港、澳、台)。镇雄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发展到326人,其中有13人加入中华诗词学会,6人加入中国楹联学会,2人加入中国南社研究会,62人加入云南诗词学会,42人加入云南楹联学会,124人加入云南南社研究会,72人加入昭通诗词学会,有15人被选为省级学会理事或常务理事。更可喜的是,很多有名望的诗人深入到机关、乡镇、街道、工矿和学校,向成人和青少年学生传授诗词创作知识。璀璨的国学之花,正在云、贵、川三省边界地区尽情绽放。 dC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陇兆麟诗词之外的第三得意之笔,是资助过数十位寒门学子。1993年被聘为县政府办临时人员时,陇兆麟月薪为80元,后随物价上涨而逐步增加到450元,近几年加上社保金后为1130元。根据收入水平,按理陇兆麟哪有余钱资助他人,但陇兆麟资助寒门学子,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鸡鸣诗苑》发起人之一、同为坡头人的孔鸿猷介绍,在坡头居住期间,陇兆麟依靠科技发展家庭副业,种食用菌、种西红杮、养土鳖虫,并每月挤出10元、20元资助其他贫困学生。被聘为县政府办临时人员后,陇兆麟的这种资助活动并没有中断。子女先后走上工作岗位后,陇兆麟的生活费逐渐由子女提供,他便将全部收入用以支持贫困学生,不管是认识的还是素不相识的,只要他知道该生勤奋学习、家境很差,他都愿帮上一把。他还呼吁当地政府和民政、团县委、县妇联、县民宗局等部门,为部分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受过他帮助的学生,遍布镇雄县的芒部、塘房、场坝、乌峰、坡头、五德、以勒等乡镇,多达数十人。陇兆麟资助过的学生,有的已经工作,有的正读博士,也有的因家庭太穷而外出打工。但不论处于何种情况,这些学生都对这位老人深怀感激之情。一个名叫陈述仓的学生,高中毕业落榜后回乡种烟。因多次受陇兆麟资助,卖烟后给这位老人汇了1000元以示感谢,被陇兆麟婉言谢绝,退回了汇款。听说老人从小向往杭州西湖,因资助众多学生,这个愿望一直未了,他的一个在香港工作的外甥,出资l万元让他了却心愿,最后也被老人谢绝了。 dC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陇兆麟,自发为文化复兴大业而无私奉献的“拓荒者”、“耕耘者”,毕其一生创作诗词联、研究风雅颂,成为了云贵川三省边界地区文化界公认的“诗词盟主”和社会活动家。同时,陇兆麟用诗人特有的意蕴,挥写了人生富有诗意的三大得意之笔,成为了镇雄社会各界敬佩的“基层楷模”。镇雄县委党研室原主任刘顺和认为他是“不可多得,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人才。用其老师杨春霖的诗来说,这正是: dC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山下农耕卅有年,披星戴月品甘甜。 dC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闭门课子遵遗训,菽水供亲效故严。 dC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酷爱诗书明礼义,广交良友舍庄园。 dC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问津不羡陶公路,仁里安居胜“隐贤”。dC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