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尔伙博士赴荷兰参加国际论辩研究大会并作学术报告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题记:
论者,语言之精华;辩者,是非之明辨。论辩之说,恒古有之。在中国,印度和古希腊,历史上都出现过规模宏大的论辩思潮,形成了世界古代三大辩学体系。论辩现象之所以能够“恒古有之”,是因为其背后有“道”。《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这里的“道”就是古希腊名哲们所孜孜以求的万物运行法则“loges”。这个“loges”说出来就成为“对话的逻各斯”。
——顾尔伙
一、背景简介
顾尔伙博士主要研究跨文化教育与心理问题,一直以为论辩研究的中心在美国,因为论辩修辞在美国一直深受欢迎,从电视媒介、大学校园到黑人街区,论辩之风都很盛行,所以才培养出了像美国总统奥巴马这样的论辩人才。后来由于博士论文写作的需要,关注论辩研究的前沿状态,才得知论辩研究的重镇还是在欧洲,特别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因为论辩语用学研究成为国际论辩理论研究中心,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2014年7月,四年一届的国际论辩研究大会在美丽的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四年一次的机会实属不易,尔伙博士给大会主席Frans教授写信,很快收到了邀请函。参会论文以彝族克智为实验案例,看彝族人如何发展自己的心智,由于前期做了一些基础研究,参会论文撰写过程比较顺利。
二、辛路历程赴郁金香王国
(一)痛并快乐筹备远行
虽然之前也出门参加过一些国际会议,但每次都是和导师一同前往,一切只需“按部就班”即可,此次奔赴荷兰则是尔伙博士“一个人”在行动。
自收到邀请函,尔伙博士便着手准备各项出国手续。手续过程一波三折,光一张银行账单就等了半个月,护照、签证、机票、酒店……辛苦至极。荷兰驻华大使馆所要求的材料之多,审核之严,完全超乎想象:第一次申请签证只因一张小小的医疗保险单不合格而被拒绝。随着时间飞逝,机票暴涨,焦虑之情让尔伙博士想过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第二次申请,终于顺利拿到了签证,激动之情难于言表。
(二)《彝人之歌》结伴同行
6月28日,在雾都重庆绵绵细雨相送下,尔伙博士搭乘芬兰航空班机,从重庆江北机场起飞,经芬兰赫尔辛基转机,再飞往阿姆斯特丹。为了在异国他乡更好地生活和交流,尔伙不忘随身携带英汉小字典,随时解决疑难杂症。
旅途中,尔伙结识了去欧洲旅游的老太太和在法国留学的学生,同时也切身感受到芬兰航空的优质服务,硬件设备和空乘服务都堪称一流。从重庆出发,往北,经西安、兰州、莫斯科等地,八个小时的飞行到达芬兰赫尔辛基机场,机场转机安检严格到连皮带都要脱下来检查,转机后经过两个小时的奔波,终于到了阿姆斯特丹西佛尔机场。一路旅途劳累,《彝人之歌》优美旋律的伴随,愁苦之心稍得慰藉。
(三)身临其境体验荷兰风情
在荷兰,尔伙博士深刻体会到了阿姆斯特丹人民的真诚与善良。在西佛尔机场,他询问预订酒店的位置,得到热情的帮助;在城中心的central station出租车场,他招揽一出租车前往预订的酒店,司机热情指引前方左拐200米就到酒店,不需要打车。酒店位置位于市中心位置,前面是著名的阿姆斯特丹河,河边是密密麻麻的的酒吧,酒吧里是疯狂的球迷。时值巴西世界杯荷兰打败墨西哥进入八强,很多球迷穿着橙色荷兰队服,坐着游轮,在阿姆斯特丹河上,边高歌边挥着小国旗。更为奇葩的一幕是:当荷兰队胜利后,一个广场上的球迷看到一个三轮车驶过时,激动的要租用三轮车绕广场兜几圈庆祝一番。三轮车驾驶员满足了年轻球迷的要求,年轻人那种不停地往前蹬三轮的感觉太风光了,如同刚进了球的前锋在场边庆祝。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到两千万人口的荷兰在世界足坛的地位。
到荷兰有三样东西不能不提及:郁金花,风车,红灯区。当航班要降临荷兰时,荷兰乡村田间到处设有发电之风车,整齐划一,煞是好看。阿姆斯特丹的确是艺术之城,建筑物中处处是花,巷子里处处是花盆,街上处处有郁金花在出售。阿姆斯特丹大学一位教授自豪地对尔伙说:阿姆斯特丹光靠卖艺术品都可以养活整座城市。而在尔伙下榻酒店不远之处就是远近闻名的阿姆斯特丹红灯区,夜幕降临之时,来自世界各地的性工作者开始工作:在透明的门窗里,穿着时尚裸露,边卖弄风姿,边招揽生意,身体的哲学,青春的诱惑,时时吸引着路人的眼球。而在旁边,不时有骑着高大骏马的警察潇洒地走过。
三、唇枪舌战会英雄
(一)国际论辩研究协会(ISSA)
1986年,首届论辩研究国际会议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会议成立了国际论辩研究协会(简称ISSA)。协会旨在促进和提高论辩研究和应用领域的研究力度和质量,赞助、组织或支持论辩领域召开的专业会议,出版与上述目标相关的出版物,为会员间的专业合作提供方便等方面发挥积极的重要作用。每四年一次的ISSA国际会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地的学者,他们代表着论辩研究领域的各种方法和学科:哲学、言语交际、教育学、心理学、法学、语言学、古典修辞与现代修辞、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批评性思维、语篇分析和语用学。从1986年至2010年间共召开7次国际论辩研究会议,并分别出版了论文集。会议还颁发论辩研究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ISSA杰出研究贡献奖。
(二)国际论辩研究大会
国际论辩研究大会每四年举行一次,规模盛大,其宗旨是聚集世界各地的学者从跨学科的角度探讨论辩的理论与实践。此次会议是一次跨学科跨地域的论辩研究国际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三百五十八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代表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密歇根大学、马里兰大学、波士顿大学、奥克兰大学等,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约克大学等,英国牛津大学,威尔士大学、莱斯特大学、伦敦大学、伯明翰大学等,日本的津田塾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香港中文大学以及中国的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论辩研究专家学者。与会代表围绕当前论辩的理论与实践展开了热烈讨论,研讨内容涉及论辩与学术、论辩与计算、论辩与知识论、论辩与伦理、论辩与经济、论辩与法学、论辩与教育、论辩与媒体、论辩与宗教、论辩与演说艺术、论辩与公共文化空间、论辩与批判性思维,以及论辩的结构、论辩的策略等。大会重点从跨学科角度探讨论辩理论和实践,特别关注论辩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发展的影响以及论辩在现实中的应用。
大会共举行四天,时间安排紧凑,每天议程分为主题报告和若干分报告。
(三)彝族克智登上国际学术殿堂
尔伙博士的学术报告被安排在由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Assimakis Tseronis教授主持的分组中。尔伙就“彝族克智的辩证实践”做了学术报告。报告指出:从论辩的本源来看,论者,语言之精华;辩者,是非之明辨。论辩之说,恒古有之。在中国,印度和古希腊,历史上都出现过规模宏大的论辩思潮,形成了世界古代三大辩学体系。论辩现象之所以能够“恒古有之”,是因为其背后有“道”。《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这里的“道”就是古希腊名哲们所孜孜追求的万物运行法则“loges”。这个“loges”说出来就成为“对话的逻各斯”。
报告指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关照论辩,人类的心智具有“论辩性”。从论辩的角度来关注现实生活,人类思考就是一个“内在论辩”的过程。近来脑科学研究表明,感觉运动转变是双边发生的,因而说明存在一个有关言语的双边感觉-运动系统。这与单边化至左半球的高等级语言过程形成对比。人类心智被装上了两种相互对立的技能,一是将事物分门别类置入范畴,一是将事物视同特殊分别对待。因此,我们的思想过程并不束缚于单一一个过程,否则将不可避免地导向歪曲性的狭隘心智。
既然人类的心智具有“论辩性”,教育的核心是发展人的心智,具有“论辩性”的心智只有在对话中才能得到充分发展。真正的思想是对话,对话是人类认识自我和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径。尔伙博士以彝族克智为个案,在克智活动中观察“心”的运作,从跨学科的角度探讨了“人在论辩中的存在及其与教育的关系”这一关系到“论辩—思考”之间关系,涉及到“彝族人精神世界如何生长”的基本问题,用“兴”、“忆”、“衍”、“生”、“理”、“律”等几个概念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以期深化对人类教育史上“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教育”这个命题全面动态的理解。
报告引起了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Edward Hinck教授、加拿大威士达大学Hansvilhelm Hansen教授、日本津田塾大学Satoru Aonuma教授等人的浓厚兴趣。他们就“克智论辩的起源、传承和发展”、“对话教育在课堂实施的策略”、“人类心智发展的论辩特性”等问题与尔伙做了现场对话和交流。特别是当主持人Assimakis Tseronis教授问尔伙彝族在国外有没有居住,居住在哪些地方,彝族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特点的时候,尔伙真正感觉到了自己的身份:彝族。
四、尔伙博士凯旋归来后的所获所感
郁金香王国凯旋归来,尔伙认为:人生就是一个故事,其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精彩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周游列国去游学一直是彝族年轻学者们的梦想;但游学绝不是享受,而是一种感受,是人生的体验。彝族有谚语曰:鹰飞高而觅食多,人行远而见识广(juot nuop vo dde jjy ne zze ly ssuo jop qop tot rre,vo co jjox dde jjy ne ssyp ly ssuo jop qop tot rre)。尔伙认为,雄鹰是彝族人的图腾之一,彝族的青年学者应该具备鹰一样的眼睛、鹰一样的爪子、鹰一样的思想、鹰一样的智慧、鹰一样的意志,鹰击长空翱翔万里,万类霜天竞自由。
此次国际会议给论辩学者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展示跨学科研究成果的平台,对促进论辩学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尔伙认为,个人的真正成长乃是有能力欣赏更自由的人生,此次国际论辩研究会议自己受益匪浅:一是在国际会议上磨练了学术能力;二是切身实地认知了国际论辩学术研究前沿;三是传播和弘扬了中国西南彝族传统的论辩智慧。
作者简介:
顾尔伙,男,彝族,博士,1983年生,四川凉山喜德人。现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主讲科目为文化心理学,研究领域为跨文化教育与心理。
2014年毕业于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民族教育与心理专业,博士学位。
2010年毕业于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
2007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教学专业,学士。
2003年毕业于凉山州民族中学。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刘伯承和政治委员
- 2 大凉山飞出的彝族兵
- 3 彝族姑娘:姚林辉
- 4 上海大剧院为彝族金嗓子杨学进首开...
- 5 营造
- 6 忆李力
- 7 “月琴之王”阿署竹林的艺术人生
- 8 难忘阿细跤王龙文才
- 9 某色尼古――大凉山彝族口弦名匠
- 10 万选蓉:做聋儿永远的“漂亮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