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彝人纪事

某色尼古――大凉山彝族口弦名匠

作者:阿克鸠射 发布时间:2006-07-11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憨厚而心灵,木纳而手巧。”这是四川省凉山州最出色的口弦匠――某色尼古留给笔者的第一印象。9a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a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某色尼古家住海拔3111米高的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四开乡乃托村瓦洛觉底,父亲某色卓莫精于手工,是远近闻名的木匠。也许是遗传基因起了作用,幼年时,某色尼古就对手工艺有着浓厚的兴趣。5、6岁时,就用萝卜做车身,圆根做车轮,做出像模像样的汽车。7、8时,制作捕鸟器捕鸟,用泥巴制作台球…..手工天赋从小过目不忘、信手拈来。9a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a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口弦是彝族特有的一种簧乐器,小巧玲珑携带方便。其音域宽广、音质清脆、音色柔和,能抑扬顿挫地表达各种思想感情,因而深受彝族青年男女的喜爱。彝族男女几乎人人都有一付口弦,年轻人每人两三付口弦的也不鲜见,相互爱慕的彝族男女青年,以口弦相赠是最好的礼物。9a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a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口弦有竹制和铜制两种。竹制的叫做“玛便”,铜制的叫做“图史荷合”,有三片到五片不等。竹制的音色深厚、低沉;铜制的音色清脆、秀丽。吹奏时,以手拨动簧片,利用口腔共鸣发出声响。男女吹奏口弦随着口型、气力变化音色,从而吹奏出不同的声调,借以传递心声。9a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a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某色尼古能走上制作口弦的路,缘于全村人打制口弦的浓厚氛围。80年代,四开乡乃托、沟洛两村共有600余人在打制口弦,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12岁那年,某色尼古就加入了这一行列。制作口弦的原材料是报废汽车水箱上的铜片、子弹壳。当时,较普遍的是采用水箱铜片,某色尼古因人小剪不动厚厚的铜片,就得靠父亲帮忙剪切。9a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a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年后,某色尼古打制口弦的技术日臻成熟,手艺明显比别人强。他打制一付四弦口弦能卖1.30元,别人的只能卖到0.80元;现在,他的口弦可以卖到3.00元,别人的只能卖到2.50元。9a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a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打制口弦是件精细活,每道工序都很讲究:先把铜皮剪成块,打制成铜片,再剪切出口弦模型,用磨制器具磨平,再以火柴慢慢煨匀,加强坚硬度。然后划出舌片,挑出舌片,翻卷成型。最后进行剪头,剪头功夫必须到家,火候必须到位,口弦头尾重量一定均衡,否则弹不出声音。9a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a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刚学打制口弦时很艰苦,手掌都要起血泡。由于用力过大,小拇指被磨制器具磨压出厚厚的老茧,失去知觉。”某色尼古这样说。9a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a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同行阿克日呷说:“某色尼古打制出的口弦,吹奏时手掌就有震颤感,有立体音,所以很抢手。我们很想学,他也在认真地教我们,但是,我们始终学不到位,原因是打制口弦主要靠的是个人悟性。”9a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a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某色尼古一天能打制15付口弦,一个月能打制出400付,他以每付3元的价格,以一次300、400付的推销方法转给批发商,月收入可达1200多元。他的手工技巧也逐渐走出山里山外,被外界所认知。长期固定定货的就有4个批发商:一个是地莫乡的尔古木乃,一个是布拖县的伟史曲日、吉凉子者,一个是越西县的勒者打几。他们4人争相抢货,向外推销某色尼古的口弦。9a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a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笔者采访某色尼古的当天,恰巧云南省楚雄州的两名彝族也在某色尼古家购买口弦,并和一家人合影留念。9a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a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口弦是彝族民间乐器的瑰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打工浪潮席卷彝寨山村,四开打制口弦艺人纷纷外出打工。打制口弦的艺人从原来的600多人,锐减到了现在的100人。长期下去,这门技艺就有可能失传。 9a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