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彝人纪事

本石夫机 珍稀皮器 因他复生

作者:李焰川 阿尤石哈 文/ 发布时间:2008-01-20 原出处:《中国民族报》2008年1月11日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33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精美的皮器中,以鹰爪为底座的鸟型酒壶,以生动具象的造型令人叫绝。33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3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3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石夫机生于彝族皮器世家33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3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四川大凉山,凡是具有渊源家族历史的彝族人家,大都珍藏着数量不等的皮质器皿,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岁月的洗涤,它们依然色泽鲜艳,纹路清晰。在今天,银质器皿和物件在大凉山仍广为流传,但皮质品却因珍贵和稀少,只有在祭祀祖宗和招待贵客时才会使用,而制作皮质器皿的艺人在今天的大凉山几乎绝迹。为寻找这类资深艺人,笔者踏访四川美姑,遍访无数村民,终于在莲渣河畔的侯古莫乡侯古莫村找到了彝族皮器制作本石家族第11代传人本石夫机,由此了解了他的别样人生……33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3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童年33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3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侯古莫村,是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几百年,来本石家族世代在此制作彝族皮器远近闻名,大小凉山具有一定家族声望的彝族人家经常慕名前来采购,夫机自小就耳濡目染皮器的生产流程。在他放牧牛羊的童年,爷爷和父亲就经常会指着成群的牛教他辨认什么年龄的牛牛皮坚韧耐用,什么样的牛皮适合制作什么样的器皿和物件,牛身上的哪块牛皮应该怎样处理,拿来做什么样的皮器。年轻力壮的父亲还经常带着年幼的他翻越层层山峦寻找美丽色泽的石头,然后让他背回家中碾磨成粉,调和成鲜艳的颜料,给各种皮器上色。父亲也会带着他下河摸鱼,在打渔的同时教会他一定要在清澈而缓流的河中自然冲刷出的牛皮才是上等的皮器制作材料,万不可急于求成。在同龄孩子“成天瞎晃”的时候,年幼的夫机却在家庭这个“学堂”里知道了一位典型的彝族皮器制作传人不仅要会制作精美的器皿,而且应该会制作彝族传统的皮质铠甲、战袍、护腕、皮套等战时装备,同时也掌握了复杂的彝族皮器制作工序。33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3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沉浮33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3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爷爷和父亲的相继去世以及自身手艺的不断完善,20多岁时,本石夫机已成为家族皮器制作产业的掌门,也成了大小凉山彝族皮器制作行业的领军人物。然而随后的几年,他却发现随着汉族瓷器等器皿的出现,彝族皮质器皿已不再受彝民青睐,而战袍等产品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失去了市场,昔日门庭若市的家园逐渐冷清、贫困,许多同行已丢掉手艺另谋出路。年轻的夫机在失落和惋惜的同时也开始了农耕的田园生活,他甚至忘记了老祖宗世代相传的族训,让儿子走出了皮器制作的圈子。这样一晃就是将近20年。20年间,除了盛情难却帮邻里制作几个皮碗外,他几乎和皮器“断交”,与3个儿子靠着辛勤耕作过着仅能糊口的日子。20多年后的2002年,四川美姑举行50年建县大典,想长见识的本石夫机来到县城,发现在民族饰品一条街上,许多彝族民间器物摆上了货架,卖上了好价钱,却独独不见彝族皮器制品。有一位老外游客辗转找到他,要买一件皮器制品做纪念,还将一个皮碗的价钱抬到了200元。事后一位领导对他说,“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传统彝族皮器制作方法可是大宝贝,而在美姑民间会制作皮器的也就只有你一人,如果技艺丢失了,你可对不起咱们的老祖宗。”回村后,本石夫机整整3天没合眼,最终决定重操旧业。他找来已成家的儿子想教他们手艺,儿子却表示不感兴趣。两个月后,夫机把彝族汤钵、盘子、酒杯等一批皮制品,其中叫绝的是一个以鹰爪为底座,皮质为主体的雕刻、上色都十分精美的鸟型酒壶。一位得知消息的县里的人带着一位云南来的游客捷足先登,用极好的价钱全买了去。事实教育了3个儿子。33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3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皮器制作工序十分复杂。仅是最为简单的皮碗就得选择上好新鲜水牛皮在清澈且有一定冲击力的河水中自然浸泡、冲刷数十天,甚至一个月,待牛毛自然褪净时取出,快速在碗状模具上成型,再拿到炙热的太阳下自然晾干,然后经过绘画、上色等工序才算完成,制作过程中如遇河水暴涨、气候阴冷都会失败。夫机告诉笔者,皮器的上色十分考究,为了保持皮器色艳、无毒,涂料均为原生态材料。彝族皮器上色均以红、黄、黑为主,无其他色泽,黑色为土漆,黄、红两色均取材于一种具有这两种天然色泽的石头。上色时将石块磨碎、碾细才能使用,所以传统的彝族皮器色泽会越用越鲜艳。为了保持传统色彩,彝族皮器制作过程中寻找上色原料也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受过一些教育的儿子曾建议用人工褪牛毛、机器烘干、以油漆上色的方法将皮器流程简单化以达到缩小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但本石夫机却始终坚持传统皮器耐用、美观、环保的市场原则。原本有争议的儿子看着越来越走俏的彝族皮器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友人所青睐而改变了自己的想法,短短3年时间,本石夫机带领儿子们创下了过去20多年的总和也达不到的财富,他们靠着自己精湛的皮器制作手艺,告别了低矮潮湿的瓦板房,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33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3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心结33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3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没过多久,告别了贫困的本石夫机却又忧虑重重。一边是来自国内外的友人经常光顾这个边缘彝族聚居村落购买自家生产的皮器,一个皮碗就能卖到50元以上,一个皮酒壶最少能卖700元,最多时卖到了2000元,自己和儿子昼夜忙碌,产品总是供不应求;可另一边,周围的乡亲却还在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贫困生活。没有了自己和儿子,珍贵的彝族皮器制作技艺随时会面临失传的危险,夫机想把这门独门绝活传授出去。可老祖宗曾告诫皮器制作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只得口授不得书传。让本石夫机闹心的还有这样一件事,早在2005年美姑县委、县政府就将夫机确定为民间工艺传人,并经过政府牵线搭桥,由县乡镇企业局出面担保贷款8万元,在侯古莫乡建立了皮器制作中心,夫机信心百倍地赶制了1000余个皮碗、80个酒壶以及若干皮器,并收购了许多牛皮和上色原料准备大干一场,用夫机的话说就是“狠狠地发扬彝族皮器文化”。没想到,一场百年难遇的洪水将所有的心血一夜间化为乌有,至今也难以恢复。夫机说,他现在的梦想就是拼命挣钱,办一个专门传授皮器制作手艺的学堂,以报答政府曾经的扶持。33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3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石夫机已经50多岁,本着发扬光大彝族传统皮器制作技艺的理想,善良的他抛开祖训,在门下吸收了11位外姓学徒。以家庭作坊的形式,他和学徒们制作的皮质器皿逐渐走向寻常百姓家,皮质铠甲和战袍则登上了越来越多舞台表演的大雅之堂。与此同时,他正忙着筹集资金,举办一个专门学习彝族传统皮器制作的学堂,协助乡党委、政府在县里成立了一个彝族皮器专卖店,而侯古莫乡新一届党委、政府已将侯古莫村定为“彝族传统皮器发展村”,以本石夫机为重点培养皮器制作人,从而促进该村经济发展,使彝族皮器文化源远流长。 330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