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歌唱家苏都阿洛——彝山飞出的百灵鸟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直到多年以后,阿洛仍然记得第一次登台演唱时的情景,那一年,阿洛才6岁。
演唱的曲目是《我爱北京天安门》,阿洛的节目被排在了最后一个,轮到她登台时,唱着唱着,竟然在台上睡着了。
那时的阿洛完全没有想到,有一天,她真的会站在天安门前演唱,让全国人民,甚至是世界人民,聆听这只彝家百灵鸟,美丽动听的天籁。
这一唱,便是数十载。
如今,已身为中央民族歌舞团的彝族女高音歌唱家,阿洛仍然还在追寻着她的梦想,“只要生命不停息,百灵鸟就会永远的唱下去!”阿洛不止用歌喉展示百灵鸟的魅力,更用永不停息的脚步,丈量百灵鸟的传说……
童年显天分 上台唱歌睡着了
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冬天,西南边陲一个名叫马边县雪口山的村庄,一名婴儿呱呱啼哭坠地,声音尖锐却又动听,划破了山村的宁静。
谁都没有料到,这个阿妈的女儿,多年后,竟然成为彝家百灵鸟,飞出重叠高耸的大山,飞到了外面的世界,成为整个雪口山,乃至彝族的骄傲。
那时的阿洛还不叫阿洛,而叫凉英。
小凉英一出世,上面就已经有了两个姐姐,不久,阿妈又生下一个妹妹。
雪口山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山村,那时候还没通公路,进出马边县城都要走上半天的时间。物质缺乏时,精神就显得尤为可贵,凉英的童年就是在阿妈的歌声中度过的。
阿妈喜欢乐器,彝族月琴、二胡都会,夜深的时候,阿妈就会在院子里自弹自唱,两位姐姐在一边打拍子,而小凉英就趴在阿妈的腿上,无限崇拜地望着阿妈。偶尔,她也会跟着咿呀唱上几句。
慢慢地,小凉英会完整地唱完一首歌了,并且还手舞足蹈,有模有样。亲戚邻居见到她,都会说:“小凉英,给我们唱一首歌!”从小就表现出艺术天分的她,一点都不怯场,走上前就一本正经地唱起来,逗得邻居们捧腹大笑。
转眼,凉英6岁了。此时,文化大革命正闹得“风声鹤唳”,人心惶惶。偏安西南的雪口山,却因为山高路远,享受着难得的安宁。
凉英上小学了!在雪口山小学,没了父母的陪伴,却多了老师的教诲。每周两次音乐课,更是让凉英找到了家的感觉。坐在最前方,跟随着老师的脚踏风琴,凉英每次都唱得很大、很大声。
音乐老师喜欢上这个“声音洪亮”的小女孩,每次下课后,就会把凉英单独留下来,用老式的脚踏风琴给她伴奏,教她一些那个年代的歌曲。
直到多年以后,凉英仍然记得第一次登台演唱时的情景,那一年,她6岁,上小学一年级。六一儿童节,每个班都要抽代表上台表演,毫无疑问,凉英被选上了台。
演唱的曲目是《我爱北京天安门》,凉英的节目被排在了最后一个,轮到她登台时,唱着唱着,竟然在台上睡着了。那时的北京天安门,对小凉英来说,只是一句歌词而已,“感觉很遥远遥远……”
跟着录音机学唱歌 模仿力超强
小凉英慢慢长大了,5年后,也就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小凉英也完成了她的五年制小学学业,跟随父母,离开雪口山,来到了下溪镇,开始她的中学生涯。
然而此时,阿妈的月琴,老师的风琴都不能够满足凉英对于音乐的追求了,那些歌曲她全部会唱了,她急切地需要获得更多信息,更多资源。那时,有种叫电影的东西,慢慢走进了马边县下溪镇。
电影里不仅有情节、有人物,更重要的是,里面的主题歌都很好听,凉英发现了这一秘密,就开始悄悄地关心起电影来。然而,那时没有电影院,放电影的,都是放映队走乡串寨地播放。
从此以后,一旦听说附近村有放电影的,凉英便会约上几个姐妹,点着火把,步行很远的路程去邻村看电影,电影放完后,凉英一定要跟着把片尾曲唱完,才恋恋不舍地举着火把回家。
随后的几年,电视也悄然进入山村,然而因为山沟里没有信号,一群人只好背着电视机,到山顶上去寻找到信号,再打开电视观看。通过电视,凉英认识了外面的世界,并且急切地想要走出去,亲身感受。
紧接着,放卡式磁带、能拎着走的录音机开始风靡山村,凉英的阿爸看她这么喜欢唱歌,就特意为她买了一台录音机。凉英如获至宝,守着录音机爱不释手。邓丽君、郑绪岚等通俗流行的音乐也传进了小山村,凉英开始跟着她们学唱歌,模仿力超强的她,一边又一遍地反复听,哪个地方要拐个弯,哪个地方要拖长音,凉英都记得特别清楚。然而随之而来的代价就是,录音机的倒退键最先摁坏,因为一首歌,她就要倒退几十次,直到学会才罢了。
转折 站在人生十字路口
1984年,对于中国历史进程来说,是极其普通的一年,然而对于凉英,却是一个重大转折,并且意义非凡。
年轻时的苏都阿洛
年轻时的苏都阿洛
这一年,凉英参加了四川省“首届业余歌手大赛”,夺得第一名;这一年,马边成为彝族自治县,全县庆祝;这一年,凉英被凉山歌舞团的“伯乐”相中,成为一名独唱演员;这一年,凉英参加了全县的招工考试,被分配到县文化馆;这一年,年幼的凉英站在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面临各种抉择……
事情还是得从1984年说起。
1984年,凉英进入高中了,凭着对唱歌的热爱和自信,跋涉重重高山,凉英以学生的身份,站在了“四川首届业余歌手大赛”的舞台上,第一次登台的她,却有着与生俱来的舞台感。没有忐忑,没有紧张,真实淳朴,犹如天籁的演唱,打动了所有评委,凉英获得了大赛第一名。
还是1984年,凉英的家乡马边申请彝族自治县成功了。成为彝族聚居地,这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县里组织了一次大型文艺汇演,邀请各级领导前来观赏,凉山歌舞团的几名领导,也在邀请之列。
此时的凉英,已经出落为大方美丽的彝家姑娘,她那婉转动听的歌声,早已享誉大山的各个角落。作为县里的文艺骨干,凉英被邀请为文艺晚会的主持人、独唱和领舞。
演出非常成功,谢幕后,时任凉山歌舞团团长的古坡找到凉英,让她再唱两首歌曲。歌舞团的演员用手风琴现场为她伴奏,凉英大方地唱了两首歌——《党啊,亲爱的妈妈》《陪我阿哥守边防》(彝族歌曲)。
古坡被凉英的嗓音所吸引,心里感叹,“是个可造之材”。便让凉英将歌曲录成磁带,加上她的照片、资料,一起寄到凉山歌舞团。此时的凉英,仍然没有对进入凉山歌舞团抱任何希望,因为对于她来说,那就是“遥远的,不可企及的地方”。
县庆完后,凉英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而此时,恰好全县在举行招工考试,凉英报名参加了考试,竟被录取了,分配到县文化馆工作。对于那时的人来说,能进县文化馆,那就是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
然而,一封来自凉山歌舞团的信,改变了凉英的人生轨迹。
机会总是这样,青睐那些有理想,并为之奋斗的人。寄出自己的磁带后不到一个月,凉英收到了一封文件,打开一看,竟然是凉山歌舞团的录取通知。
凉英的抉择很坚定,“我就是要一辈子唱歌,我要当演员。”凉英选择了凉山歌舞团,去当一名独唱演员。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我选择另外一条路,说不定都是当地的领导干部了。”现在的阿洛回忆起往事,会这样开玩笑的说。然而,这不是她要的生活,她的理想在远方,远在大山之外,白云之巅……
改名阿洛 进入凉山歌舞团
1985年1月1日,对于凉英,这是个特殊的日子。在阿爸的护送下,凉英第一次出远门,越过崇山峻岭,来到几百公里外的凉山州府——西昌,正式开始了她的艺术之旅。
久未蒙面的古坡团长迎接了她,凉英像见到了亲人一样,亲切地称呼他为“古坡叔叔”。第一个春节,凉英没有回家,古坡叔叔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关心照顾她。“他不仅是我的伯乐,还是我的长辈,我永远都记得他。”凉英坦言,没有古坡伯乐般的眼睛,也就没了她后来的一切。
凉英是母亲为她取的汉族名字,虽然简洁好记,但她觉得没有太大特色,“是彝家女儿,肯定要有彝族名字。”进入凉山歌舞团后,她取了一个好听的彝族名字——苏都阿洛,意思是绿色,鲜花。从此,阿洛取代凉英,成为一个难以超越的传说。
阿洛进入凉山歌舞团,成为了一名独唱演员,因为早期没有经过正式的演唱学习,团里便安排了一名彝族男中音歌唱家吉狄星火(音)老师来带她。此时的阿洛很刻苦努力,她深知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历潜,便很用心去学习,领悟。天赋、努力,再加上阿洛的超强模仿力,很快地,阿洛便在团里站住了脚,成为团里的骨干力量,而她,也得到了提前转正的机会,正式成为一名彝族歌唱演员。
除了演唱彝族民歌外,阿洛还对通俗音乐进行创新演绎,《熊猫咪咪》《酒干倘卖无》都是她的拿手曲目。然而,在凉山歌舞团,阿洛也有难忘的经历,为了多挣点钱,团里的演员们就会去歌厅唱歌,乐队也是团里的,阿洛有时也去,“唱一晚上,有10元的收入。”在上世纪80年代末,这样的收入已经很不错了。
几年后,阿洛成为凉山歌舞团的“台柱”了,大小演出,阿洛总是压轴的,最后出场那位。事业看起来如日中天,所有人都认为阿洛应该在凉山歌舞团待一辈子的时候,阿洛却有了新的想法,“到北京去进修、学习!”
阿洛就是这样一个人,对艺术追求完美,精益求精。
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走出大山 民大求学
1992年秋天,北京最美的时节,在凉山歌舞团待了8年之久后的阿洛,带上简单的行囊,来到了中央民族大学音舞系,师从著名声乐教授糜若如。
至今回忆起当时的选择的动力,阿洛也难以言表,“我只是知道北京是艺术的天堂,有个声音呼唤我,到北京去,到北京去……”
阿洛到了中央民族大学,一个叫做魏公村的地方,一墙之隔外,就是中央民族歌舞团。阿洛不知道,这是不是冥冥中注定的,她要永久到达的地方。
在中央民族大学音舞系,阿洛跟着糜若如教授,正式开始了专业的乐理知识的学习。阿洛也是那时才知道,这么多年来,她的发声方法都是不够科学的,糜若如教授系统地指导了阿洛的科学发声法,以及怎样调整气息。
“糜教授一点拨,我一下子就感觉通透了,顺畅了!”阿洛天生的嗓音,加上科学发声法,阿洛似乎突然之间找到了感觉,民族、通俗、甚至美声等各种唱法,阿洛都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期间,除了学习,阿洛还在凉山民族歌舞团有演出任务,只好来回两边奔波。两年后,阿洛学满,又面临了抉择。
起飞 彝家百灵鸟
回去还是留下?这是个问题。
此时,与中央民族大学一墙之隔的中央民族歌舞团,正在招聘演员,这再次给了阿洛一个机会。阿洛参加了考试,以优异的成绩,成为那一年,进入独唱组的两名演员之一。
阿洛又站到甲板上,果断选择迎风向前。
1994年,阿洛走马上任,成为中央民族歌舞团的独唱演员。事情进展得并不是那么顺利,阿洛回忆道。由于阿洛的编制还在凉山民族歌舞团,所以阿洛回凉山找团领导,表示想去中央民族歌舞团时,团领导并不敢做主放人,“除非州长同意。”
阿洛二话不说,就推开了时任凉山州州长张作哈家的大门。“州长,我去北京发展,是传播彝族文化,为家乡争光的嘛!”,没想到张作哈大手一挥,答应了她的请求。现在,作为副省长的张作哈提起阿洛,都会忍不住讲起曾经的故事,阿洛不仅歌唱的美,说话更是好听。
与歌唱家蒋大为合唱《奔向新世纪》
来到中央民族歌舞团,阿洛又开始了她的勤奋之旅,凭借丰富的演出经验,阿洛很快就在歌舞团找到了她的位置,作为彝族女高音歌唱家,阿洛也越来越被世人熟知,在艺术上的道路,阿洛也越走越宽……
1995年,阿洛开始了收获,先是随团赴日本演出,然后又去台湾、香港、澳门等地。随后,阿洛参加第八届孔雀杯少数民族声乐大赛,获民族唱法优秀奖,评委一致认为,阿洛是“极具潜质的歌唱演员”。199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五十周年大型歌舞晚会上,阿洛与著名歌唱家蒋大为合作演唱主题曲《奔向新世纪》。
此外,在北京电视台举办的“北京之歌”第三届全国电视创作歌曲评选中,以一首《感受祖国》荣获优秀奖;第九届孔雀杯少数民族声乐大赛中获民族唱法三等奖;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文艺作品征集活动中演唱的《九九祝福》、《我的家乡在安岭上》荣获优秀奖;在99华荣杯环中国海声乐大赛“跨世纪金榜歌手”荣获一等奖。
苏都阿洛等演员们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
2003年,阿洛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接着,她的《中华情韵》《情系峨眉》《我们都是一家人》《小溪》《阿妹跳月》《祥光》《大地蓝天》都拍成MTV,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台播出,并广受好评。
短短几年时间,阿洛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文化部举办的各种大型文艺晚会,并在全国声乐大赛中屡屡获奖,在被媒体大肆报道的同时,阿洛更是被誉为彝家的“百灵鸟”。
一时之间,所有人都知道了,一个叫作“阿洛”的彝族女孩。
正如《彝家新娘》所唱,“春雨洒遍山野,含苞的桃花绽开了,姑娘长大成人了,就要出嫁婚配了……”
阿洛彻彻底底地火了!
后记
现在,阿洛仍然在中央民族歌舞团,从事她喜爱的演唱事业。今年1月份,阿洛还被爱之声艺术团,聘请为副团长兼演艺部部长;2月,阿洛成为乐山市青年创业之星形象大使,而2002年就出了专辑的她,目前正在策划第二张专辑,为丽江市、马边县拍摄的主题歌曲和MTV,也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只要生命不停息,百灵鸟就会永远的唱下去!”问及对未来的打算,阿洛如此形容。她不止用歌喉展示百灵鸟的魅力,更用永不停息的脚步,丈量百灵鸟的传说……
-------------------------------
【延伸阅读】
苏都阿洛答记者问
记者:从大山走来,这一路,经历了各种风雨。现在,从某种意义来说,你是彝族同胞敬仰的明星,你是成功的,你自己认为令你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苏都阿洛(简称阿洛):首先是努力,这么多年,参加了大小上千场演出,但每一场演出,我都用心去唱,去演,都当成了我的第一场演出,所以每次演出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其次是坚持,人并不是因为有了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下去,才会看到希望。第三是机遇,从走出雪口山开始,机遇就始终伴随我,但我每一次都恰好把握住了,其中有偶然,更有必然。最后,是彝人的这个身份,让我有更多机会,更大的舞台,走出去。
记者:你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
阿洛:我是个知足常乐的人,不过这是对待生活和物质方面。对于艺术,我却是如痴如狂地追求,从来不敢半点马虎。这就是我,看起来有点矛盾,实际并不违背。
记者:你目前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阿洛:文艺不景气,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艺术,在逐渐被大众文化所掩饰、同化。这是我们从事文艺的最不愿看到的。七八年前,很多观众喜欢民歌民曲,而演员们也乐意去表现这些美好的东西,因为能得到观众认可。然而现在,观众浮躁了,有的演员也浮躁了,该唱民歌的也去唱通俗了。
记者:你们那个年代,出现了很多彝族明星,如你、山鹰组合、彝人制造、曲比阿乌等众多艺术家,然而现在,真正能代表彝族文化的明星在减少,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阿洛:那个年代,确实出了很多彝族精英,我们都从大山出来,摸爬滚打,传播彝族的文化,并获得了一些成就。然而,受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主体文化,正在逐渐同化少数民族文化,虽然一些专家正在倡导尊重和保护民族文化,但文化汉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能代表彝族文化的明星减少的重要原因吧。
记者:那对于彝族艺术家,应该走怎样一条路?
阿洛:我觉得要因人而异。有的人适合民族唱法,有的人适合通俗唱法。每个人都应该发扬自己的所长。对于我来说,彝族的东西,肯定是最重要的,不能抛弃的。但有些外来的东西,有好的优点,我们也应该吸收。任何东西都是发展的,彝族文化也是一样。但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自己的民族性,这些是不能放弃的。其实对于少数民族艺术,也应该坚持这样的理念。
记者:你的梦想是什么?
阿洛:能够从一个普通彝族姑娘,成为现在国家级文艺团体的独唱演员,我感到非常自豪。我的梦想就是让我的歌声像家乡的阳光、空气、水一样清澈透明,努力挖掘本民族的音乐元素,把彝族人民的美好生活都唱出来。
记者:你最怀念的地方是哪里?
阿洛:当然是我的家乡。
记者:对你来说,北京和家乡,各自意味着什么?
阿洛:家乡是我的根,生育我、养育我,那里有我的亲人,还有我的全部。北京,是实现我艺术才能和价值的地方,在这里,传播我们的彝族文化,让世人都听到彝族的声音。
记者:你现在已经取得了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成绩,准备在艺术道路上走多久?
阿洛:生命不息,我在艺术道路上就不会停留。
记者采访手记
其实早就和阿洛相识,那是在一年一度的北京彝年文艺汇演上。只不过,阿洛在台上演唱,我们在台下聆听。
阿洛告诉我,平时演出多,时间紧,但每年北京彝族年,她都会尽量参加,“和老乡叙叙旧,比什么都重要。”
采访本来约在早上,但因为在录歌,阿洛抱歉地告诉我,时间改在下午吧。下午六点,终于接到阿洛的来电,刚忙完,1个小时后到民大。
白衬衫,牛仔裤,阿洛一脸笑容出现在我的眼前。我表示要拍个近照,阿洛连忙掏出镜子整理发型,她要把最美好的,展现给大家。
我们俩都没吃饭,便去了魏公村的眉州东坡小吃,“老板,要一份酸辣粉,不加辣椒”。为了保护嗓子,歌唱演员们都尽量不吃辛辣食物。然而,在看我吃得津津有味后,阿洛终于忍不住往自己的白味酸辣粉里,加了一勺辣椒。“没有辣椒,一点都不香。”
在北京生活多年,阿洛依然没改变自己爱吃酸辣的习惯。
阿洛说,“其实我是个念旧的人。”
我心里想,“其实我看出来了”。
在魏公村欧尚咖啡吧,我们选了一个靠窗的安静座位,阿洛问服务生,有养颜美容的饮品吗?阿洛就是这样,一个爱美的女人,一个永远年轻的女人。
阿洛很健谈,任何话题,都能和我聊上几句。从雪口山到北京,从童年到现在,阿洛滔滔不绝,仿佛回到了生养的那片故土。当我问她,最让你魂牵梦绕的地方是哪里?阿洛几度哽咽,她想起了自己的母亲,离开家乡几十年,现在已经不能尽孝道了。
阿洛是个感性的女人,我急忙转移话题。
聊到音乐,艺术,阿洛又开朗了。时不时地,就在现场为我哼唱起来,举手投足,完全是舞台的感觉。我惊讶于她的快速切换。
采访一气呵成,再看时间时,已经晚上10点半了,我连忙道歉耽误太长时间。拦了一辆出租,阿洛和我挥手告别,消失在北京的车水马龙……
(采访记者 贾兴鹏)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