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人制造:为情而歌的音乐之旅(之一)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出 发 之 地 ――有梦想的地方就有希望生长
大凉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在连绵高耸的丛山之中,生活着倔强而桀骜不驯的彝族人,世世代代,生生不息。他们生于山,长于山,还于山。山是彝族人的生之母,养之源,归之魂。大山塑造了彝族人的性格――高傲而自信。他们的生命力如同千年古柏,任凭暴风骤雨摧残,饱受贫困与征战之苦,但永不绝望,自强不息。凭着这种乐观的秉性,他们创造了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尽管这些文化现在还被大多数人所忽视,但它的一部分如同冰山之一角,正在浮出海面,开始引起世人的关注。
在群山环抱之中,美姑河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穿梭于山涧,一直向东流入长江,直奔东海。美姑――这个美丽的地名不知因何得名,一说是这里的姑娘个个长得花容月貌,美丽动人,因此得名。也有人说这里过去竹林葱郁,彝语称竹林为“玛古”,渐而演变成“美姑”。地名从何而起,因何得名,不得而知,也无须考证。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里人才辈出,美女如云,俊男如山。彝族历史上家喻户晓的美女――嘎姆阿妞就是生于斯、长于斯。就近年来说,在凉山彝族选美中,美姑的俊男美女包揽了很多届的选美桂冠。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美姑因盛产美女而得名。
无独有偶,在眼球为王的大时代,美姑走出了一大批引起众人关注的人物,至少在彝族人中声名鼎沸,被追捧如英雄。如彝人制造、山鹰乐队、曲比阿乌、沙马阿果等。他们或从事音乐,或供职媒体,或著书立传,无论如何度量,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佼佼者。彝人制造作为美姑这片宝地养育出来的闻名全国的音乐组合,他们雀起的名气也使美姑这个名字传扬得更广更远,更富神秘色彩。
在众人艳羡于彝人制造成功的光环时,我们不妨探访其亦喜亦悲、亦歌亦诗的足迹,令人深思,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80年代,当港台流行音乐伴随着喇叭裤和长头发传到美姑这座封闭的山城时,如同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泛起了年轻人浮动的心潮。不甘寂寞的曲比哈布作为当时年轻人中的一员,开始了对另一种生活的追随。本能的模仿,时尚的引诱,天性使然,都促成了他走上了音乐的不归路。尽管在那个年代,没有人相信唱歌能够换来面包。
从被音乐诱惑的那天起,在从街头到巷尾几乎人人都认识的美姑县城,曲比哈布背着一把吉他四处流浪,后面有不少追随者,多为年龄相仿或更小者,弟弟哈日可以算是忠实的追随者之一。他们对这种游侠式的生活钦慕之极,但迫于学校和父母的压力,追随者多,践行者少。当地人给这种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起了一个不入耳的称呼――街娃儿。
如果一旦让家长知道谁加盟了“街娃儿”,随之而来的麻烦就非同小可。轻则责骂,重则痛打一顿,以示惩戒。彝族父母不愿对孩子多费口舌进行说服教育,所以往往选择棍棒相加,干净利索,立竿见影。哈布曾经企图甩掉哈日来避免麻烦,但纸终究包不住火,在美姑这个熟人社会里,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没有秘密可言,尤其是对那些想追求与众不同生活方式的出格的少年们,会引来各式各样的眼神和闲话,被告密更是在所难免了。
暴风雨总是如期而至――哈布被平日沉默寡言、严肃有加的父亲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并处以“饥刑”,这也是彝族父母对付不听话孩子的拿手好戏。这种教训惩罚是刻骨铭心的,好在还有一位慈祥的母亲偷偷地庇护着他。有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在百分之九十九的彝族家庭中,父亲都是严厉的,父子是天生的一对矛盾,直到父亲慢慢变老,儿子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这种矛盾才缓和下来。这也许是同为人父的同病相怜,深感做父亲的辛苦不易。
在哈布、哈日的成长之路上,父子间的这种矛盾从不缺少,而且有时呈现出不可调和之势。哈日曾经不止一次地谈起过严父管教之下难熬的日子,不管在外多么快乐潇洒,一回到家中便不敢出声。只要父亲不在家,兄弟俩趁机大闹天宫,但一听到父亲的脚步声,说笑玩闹声便嘎然而止,变得小心翼翼,乖巧之极。要是在大街上看见父亲的身影,就飞奔似地逃之夭夭,惟恐避之不及。兄弟俩对父亲的“暴政”深为不满,曾力劝母亲与父亲离婚,以摆脱父亲的管教。今天在闲暇之余,他们再次谈起父亲,对家父当年的良苦用心逐渐理解,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眼眶变得湿润起来。正是因为父亲的言传身教,甚至不惜武教,教会了他们如何待人处世,使他们能在追求背离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远离恶习堕落,塑造了他们倔强刚正的品性。
父亲的严加管教,对遏制他们标新立异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依然无法熄灭他们心中对音乐的热爱,反而梦之越烈,求之愈甚。在音乐和大街上花费了太多时间,加上当时当地的教育现状,哈布、哈日高中毕业后都没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哈布考入了四川美院,专修美术绘画,这与音乐还是相去甚远。正是这段时间的学习,哈布打下了深厚的绘画功底。闲暇时,哈布也不时露一手,绘画成了他的“副业”。他还曾萌生过开一间画室的念头,但因丝竹乱耳,闲暇有限,终未如愿。哈日上了四川省冶金专科学校专修选矿专业,这与他所爱好的音乐风马牛不相及。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彝人制造的歌声仿佛是大山里的小溪淙淙流淌,是大海中的波涛汹涌澎湃,是来自世间万物的灵感,是永不磨灭的天籁之音。他们给予了我力量,让我勇敢的去面对挫折与困难,让我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坚强;他们也给予了我快乐,让我平淡的生活充满了激情与热烈。
――摘自:彝人制造歌迷卫的《成功失败都是歌》
彝人制造是当代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组合的一个奇迹。美国MTV音乐台国际总裁曾赞叹彝人制造的和声是他“在中国听到的最美的声音”。他们背负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在布满荆棘的音乐之路上艰难前行,百折不挠,奋勇攀登原创音乐的高峰。他们坚信,坚持意味着执着,意味着胜利在望,意味着霞光万丈的黎明已浮现天际。音乐作为他们生命的全部和意义所在,亲情、爱情、友情、乡情占据了他们音乐的空间。正是这古老而年轻的“情”结,给了他们源源不断创作的源泉,化作他们前行的强大动力。
出 发 之 地 ――有梦想的地方就有希望生长
大凉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在连绵高耸的丛山之中,生活着倔强而桀骜不驯的彝族人,世世代代,生生不息。他们生于山,长于山,还于山。山是彝族人的生之母,养之源,归之魂。大山塑造了彝族人的性格――高傲而自信。他们的生命力如同千年古柏,任凭暴风骤雨摧残,饱受贫困与征战之苦,但永不绝望,自强不息。凭着这种乐观的秉性,他们创造了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尽管这些文化现在还被大多数人所忽视,但它的一部分如同冰山之一角,正在浮出海面,开始引起世人的关注。
在群山环抱之中,美姑河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穿梭于山涧,一直向东流入长江,直奔东海。美姑――这个美丽的地名不知因何得名,一说是这里的姑娘个个长得花容月貌,美丽动人,因此得名。也有人说这里过去竹林葱郁,彝语称竹林为“玛古”,渐而演变成“美姑”。地名从何而起,因何得名,不得而知,也无须考证。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里人才辈出,美女如云,俊男如山。彝族历史上家喻户晓的美女――嘎姆阿妞就是生于斯、长于斯。就近年来说,在凉山彝族选美中,美姑的俊男美女包揽了很多届的选美桂冠。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美姑因盛产美女而得名。
无独有偶,在眼球为王的大时代,美姑走出了一大批引起众人关注的人物,至少在彝族人中声名鼎沸,被追捧如英雄。如彝人制造、山鹰乐队、曲比阿乌、沙马阿果等。他们或从事音乐,或供职媒体,或著书立传,无论如何度量,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佼佼者。彝人制造作为美姑这片宝地养育出来的闻名全国的音乐组合,他们雀起的名气也使美姑这个名字传扬得更广更远,更富神秘色彩。
在众人艳羡于彝人制造成功的光环时,我们不妨探访其亦喜亦悲、亦歌亦诗的足迹,令人深思,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80年代,当港台流行音乐伴随着喇叭裤和长头发传到美姑这座封闭的山城时,如同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泛起了年轻人浮动的心潮。不甘寂寞的曲比哈布作为当时年轻人中的一员,开始了对另一种生活的追随。本能的模仿,时尚的引诱,天性使然,都促成了他走上了音乐的不归路。尽管在那个年代,没有人相信唱歌能够换来面包。
从被音乐诱惑的那天起,在从街头到巷尾几乎人人都认识的美姑县城,曲比哈布背着一把吉他四处流浪,后面有不少追随者,多为年龄相仿或更小者,弟弟哈日可以算是忠实的追随者之一。他们对这种游侠式的生活钦慕之极,但迫于学校和父母的压力,追随者多,践行者少。当地人给这种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起了一个不入耳的称呼――街娃儿。
如果一旦让家长知道谁加盟了“街娃儿”,随之而来的麻烦就非同小可。轻则责骂,重则痛打一顿,以示惩戒。彝族父母不愿对孩子多费口舌进行说服教育,所以往往选择棍棒相加,干净利索,立竿见影。哈布曾经企图甩掉哈日来避免麻烦,但纸终究包不住火,在美姑这个熟人社会里,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没有秘密可言,尤其是对那些想追求与众不同生活方式的出格的少年们,会引来各式各样的眼神和闲话,被告密更是在所难免了。
暴风雨总是如期而至――哈布被平日沉默寡言、严肃有加的父亲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并处以“饥刑”,这也是彝族父母对付不听话孩子的拿手好戏。这种教训惩罚是刻骨铭心的,好在还有一位慈祥的母亲偷偷地庇护着他。有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在百分之九十九的彝族家庭中,父亲都是严厉的,父子是天生的一对矛盾,直到父亲慢慢变老,儿子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这种矛盾才缓和下来。这也许是同为人父的同病相怜,深感做父亲的辛苦不易。
在哈布、哈日的成长之路上,父子间的这种矛盾从不缺少,而且有时呈现出不可调和之势。哈日曾经不止一次地谈起过严父管教之下难熬的日子,不管在外多么快乐潇洒,一回到家中便不敢出声。只要父亲不在家,兄弟俩趁机大闹天宫,但一听到父亲的脚步声,说笑玩闹声便嘎然而止,变得小心翼翼,乖巧之极。要是在大街上看见父亲的身影,就飞奔似地逃之夭夭,惟恐避之不及。兄弟俩对父亲的“暴政”深为不满,曾力劝母亲与父亲离婚,以摆脱父亲的管教。今天在闲暇之余,他们再次谈起父亲,对家父当年的良苦用心逐渐理解,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眼眶变得湿润起来。正是因为父亲的言传身教,甚至不惜武教,教会了他们如何待人处世,使他们能在追求背离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远离恶习堕落,塑造了他们倔强刚正的品性。
父亲的严加管教,对遏制他们标新立异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依然无法熄灭他们心中对音乐的热爱,反而梦之越烈,求之愈甚。在音乐和大街上花费了太多时间,加上当时当地的教育现状,哈布、哈日高中毕业后都没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哈布考入了四川美院,专修美术绘画,这与音乐还是相去甚远。正是这段时间的学习,哈布打下了深厚的绘画功底。闲暇时,哈布也不时露一手,绘画成了他的“副业”。他还曾萌生过开一间画室的念头,但因丝竹乱耳,闲暇有限,终未如愿。哈日上了四川省冶金专科学校专修选矿专业,这与他所爱好的音乐风马牛不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