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彝人助学”的首笔企业个人捐款
2005年4月10日笔者收到了助学金人民币5000元整。这是“彝人助学”迎来的首笔企业个人助学。这笔助学金是由北京新干线学校校长冯健以个人名誉提供的。
2005年4月6日上午,我上完课刚回到?室,电话就响起了。电话是北京新干线学校校长冯健打来的。出于深厚友谊,没有过多的寒暄,冯校长直接告诉我,他认真看了我向他介绍的“彝人助学”的情况,很受触动,愿意提供一些钱用于助学,让我抽空去取,并授权由我负责支配。听到这些后,我当时的心情非常激动。一则是有感于冯校长对教育事业的慷慨支持和对我们民族发展的深切关心,二则是由于自己多少个日日夜夜以来希望为我们民族的发展做一些贡献的心愿和努力终于得以初偿。更重要的是,我们以前收到的助学金大都是由彝族网友提供的,而这笔助学金成为了“彝人助学”的首笔企业个人助学金。这在我们当前和今后的助学活动中,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学校的招生办公室,笔者与冯校长进行了亲切、愉快的交谈。冯校长表示,近期他将号召全校师生捐款捐物以帮助凉山更多的失学同学。当冯校长得知笔者将利用暑假时间组织清华大学的同学到凉山最贫困的地区去支教和考查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表示无论届时工作多么忙,他都将随同前往,并将对此次活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持和帮助。
笔者第一次认识冯校长是在刚进清华的那天。很多的媒体要采访我,以及很多的企业邀请我去做报告,我都拒绝了。只接受了清华媒体的采访以表明我的态度。当时冯校长也来了,说实话当时我比较反感,就草率的拒绝了。可是冯校长并没有放弃,在清华记者对我进行采访时他一直坐在一旁倾听,一直等到采访结束,而当时夜已经深了。我被冯校长感动了,和他做了深入的交淡。我表示不愿意有太轰轰烈烈的开始,我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冯校长说,我所拥有的那种孜孜不倦、契而不舍求学精神,而这正是许多北京同学缺少的,希望我不要吝惜,把它们拿出来帮助和鼓励更多的人。冯校长还表示愿意为我提供大学一切的费用。我被冯校长的那种为了学生甘愿奉献一切的师德和人品深深感染了,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但同时我也提出条件,即不接受新干线学校的任何资助,最后冯校长也只得同意了。
随后,我应约在国家图书馆音乐厅为数千名同学做了报告。我没有准备发言稿,给同学们讲了我的一些经历,并很随意和他们进行了交流。后来,同学们写了很多纸条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向我提问。其中一位同学还在纸条里夹了100元钱。整个会场的气氛十分热烈,而且充满了感动和爱。我注意到坐在我旁边的冯校长显得非常高兴,闪着泪光的双眼,如同农夫站在金灿灿的稻田边那样充满了希望。
大会结束后冯校长又邀请我到座落在北京理工大学北门外东侧的北京新干线学校参观。透过学校巍然矗立的教学楼,整洁有序的教学环境,刻苦求学的众多同学和认真和蔼的老师们,不难看出这位年青有志的校长艰苦而成功的创业史。其实冯校长今年不过三十出头,却只经过5年的努力,就将新干线学校创办成为已拥有7所分校(国内6所,日本1所),年培训学生达上万人次的京城规模最大的补习学校。也许他那满脸的疲劳和干瘦的身体才能见证他这许多年来走过的坎坷而又辛酸的创业之路。
很快时间到了中午,我怕再耽搁会给校长带来麻烦。结果他硬是要把我留下来,请我吃饭。他笑着说:“不会为你开小灶的,和平时吃的一样。”开饭了,吃的果然很简单――盒饭。然而我和他吃的都很开心。在吃饭过程中,我发现校长居然连不小心掉在餐桌上的一粒都舍不得,夹起来很自然地放在嘴里吃了。这就是我认识的冯校长,一个日本留学生,一个拥有七所分校却过着极其艰苦朴素生活的校长。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自己很“吝啬”的人,对公益事业却是如此慷概。在他的带动下,全校师生广泛参与公益活动,数万捐款被寄到环保、震灾、教育等事业中去。
冯校长一再表示不希望宣传此事,其实他也并不需要我们的宣传。并且做为一所座落在北京的学校,他们也不需要到凉山去招生。但是冯校长依然做了他认为的有意义的事。
他为我们的助学活动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了千千万万颗和他一样有爱的人的火红的心;透过这扇窗,我们也看到了我们教育事业、西部开发事业和民族团结事业的美好前景;透过这扇窗,我们更看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和伟大祖国充满希望的明天!
感谢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