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要闻

乐山峨边底底古村:一座彝族民俗馆的记录和述说

作者:唐诗敏 发布时间:2021-10-05 原出处:​乐山日报 点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峨边,彝族文化源远流长;黑竹沟,景色瑰丽动人。驱车前往被誉为“中国百慕大”的黑竹沟景区,底底古村是通向这片原始森林的“门户”,千百年来,它低调地矗立于道路一侧的半山腰上,安静地守望着美丽的佳支依达(彝语,意为峨边)。
V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底底古民俗馆

在海拔1100余米的黑竹沟镇底底古村,于2018年建成投用的底底古民俗馆位于一栋彝族风格鲜明的酒店一层。古老的农耕文化、多彩的民俗风情、“一跨千年”的变迁……一座民俗馆,一部立体而鲜活的彝族发展史。V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迹峨边 厚重的农耕文化

“你现在看到的是我们彝族特有的锅桩,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底底古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洛子布哈向记者介绍,“锅桩底部生火,上方的木质隔板通常放有豆渣粑。以前经济水平较低,村民们常常要步行很远到山上务农,烤干的豆渣粑就成了他们随身携带的干粮,饿了就吃上一口饱腹。除了豆渣粑,隔板还会用来烘干辣椒,逢年过节用来熏腊肉,用途广泛。”V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农具展示

洛子布哈口中的锅桩,生火处以精心雕刻有彝族图腾的三个拱形石墩作为区域划分。一处置有柴火,是锅桩生火的“入口”,另一处通常朝向房屋主人的房间,是族中长者、尊者落座的位置,还有一处通常是族中晚辈、访客的落座位置。锅桩不仅用于烘干各类食物,还是传统彝族家庭商谈议事、接待访客的重要场所。V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俗馆生动还原了锅桩的设计与布局,而散布在四周的劳动用具也格外引人注目。生活在大山里的彝族群众勤劳质朴,农耕生产贯穿了他们的一生。V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锅桩

“这些都是我们费了不少功夫从村民家中募集而来的羊毛剪、马匙子、鱼篼子等,很多原始的成色现在都看不到了。它们曾经在祖辈的手中被反复使用,甚至被磨出包浆,在劳动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反映了彝族人的农耕文化与智慧。”洛子布哈将民俗馆展出的实物用途、来历一一道来,“这里每一个物件的背后都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故事,它们不需要任何语言,就能生动还原历史。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早已超越从前,但是祖辈们的勤恳,面对贫苦从不放弃的精神,值得今天的人永久纪念。”V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图说”峨边 阔步迈向新时代

民俗馆内,有两组照片让人印象深刻,以“图说”的形式,展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峨边跨越式发展走过的光辉历程。V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峨边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先后办起了勒乌、哈曲、斯合等10个林工商和沙坪、五渡等8个林场,林业经济一度成为该县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天然林停伐后,全县推行“四荒”拍卖,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老百姓真正尝到了林业转型发展的甜头。V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彝族新婚夫妇的服饰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发挥水力资源优势,峨边确立了“以林养水,以水办电,以电兴工,以工建农”的发展战略。仅官料河流域先后建成投运的电站就有幸福电站、巴溪电站、哈曲电站、马家坪电站等几十座,峨边水电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飞跃式发展。V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感恩党和政府,让峨边一步步建立起林产业,完善基础建设,助推农业发展的同时,提升了广大百姓的生活水平。通电、通网,农业规模化提质提效,经济有了内生动力,峨边的发展越来越快。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推进,峨边早已改头换面,佳支依达更加美丽。”洛子布哈感叹道。V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俗峨边 在保护中传承

彝族的文化之美在民俗馆随处可见。以红、黑、黄为主色调的彝族饰品传递出浓浓的民族色彩;彝族孩童、青年、新婚夫妻等各年龄段的服饰,以及彝器、彝绣等,无一不彰显彝族文化的浓厚与独特;非遗项目彝族月琴,乐声悠悠,传唱出彝族的古老故事。V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彝族月琴

展馆墙壁上还有一组用彝、汉双语编写的彝族传统道德教育宣传栏,分为“育幼篇”“廉洁篇”“自律篇”“勤奋篇”等16个篇章。V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飞来又飞去,蝴蝶想妈妈,飘来又飘去,小虫想妈妈……世人想妈妈,泪流满衣襟。”这是摘自《爱母篇》的一段文字,言语质朴,似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借用自然万物将爱母情怀缓缓道来。V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些汉字是我们后期翻译的。以往彝族的道德教育都是由家中长辈向子孙讲述,口口相传,没有文字记录。”洛子布哈告诉记者,“很难推测这些彝族儿歌产生的时间,在我们的记忆中,它曾经伴随着我们成长。如今,随着彝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们不仅有了自己的民俗馆,还会有更多人用文字和图像去记录当下和未来。”V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民从远古洪荒的创世中走来,从农耕文化的文明中走来。时间不语,但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砥砺前行……”正如民俗馆馆文中描述的那样,借着发展的东风,佳支依达将乘势高飞。VL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