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彝家山寨荷兰豆飞入大城市餐桌
正值夏日,来到武定县插甸镇康照村荷兰豆种植基地,542亩豆园里,放眼望去,满眼翠绿,一排排、一行行绿叶带花尽显生机。村民们正在忙着采摘、运送、分拣、等待装车,忙得不亦乐乎。
康照村村党总支书记和顺华说:“在以前,康照村村民的收入十分单一,只会种植祖上沿袭下来的老三样,包谷、豆子,马铃薯收入微乎其微,而现在,种植荷兰豆,把撂荒多年的地也开恳出来,每亩拿到500—700的地租后又到基地务工,每天不少于80元。此外,村民还能通过地租、固定资产收益分红等灵活用工的方式来增加收入。”
在插甸坝子,800多亩荷兰豆正在采摘,一大早四面八方的打工者汇集这里,田间水泥路上收购商的车辆来回穿梭。
“今年豆子长势较好,预计亩产量会较往年高,达到每亩800——1000公斤。今年在康照村种植542亩,按照目前每公斤12元—16元,下一步就算8元一公斤每亩也不会少8000元,今年毛收益预计可达500万元左右。”康照村种植基地老板王东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武定县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荷兰豆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取得实实在在的实效。荷兰豆已经成为武定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九大主导产业之一。如今,这些特色高原蔬菜,已经从武定县的彝家山寨,飞到了北上广等大都市市民们的餐桌上。在过去,很难想象,武定原生态的绿色蔬菜和上海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连接在一起。
2022年,武定县先后在狮山、插甸、高桥、猫街、环州、发窝等乡镇分批次种植荷兰豆1.2万亩,目前,大多数实行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运作模式,每年兑付农户土地租金600余万元,支付村集体资产租赁费用80余万元;产业工人需求超过1000人,月均发放村民务工工资200万元左右。可实现年生产荷兰豆12000吨、实现经济效益1.2亿元。
在一批“外来”企业的带动下,武定县的产业发展已实现脱贫产业“产量”“销量”双提升。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