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罗婺故地“唱响彝山苗岭新生活”
2023年9月10日,在乌蒙山余脉,罗婺故地武定禄劝县交界处的武定县插甸镇增益村委会过界梁村民小组,一场“唱响彝山苗岭新生活”的文艺表演,斗牛、商贸活动在这里精彩上演,来自武定、禄劝四方八面的彝族、苗族、傈僳族、汉族同胞欢聚一堂,共同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
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建学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说,近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全村各族人民和谐共融、团结拼搏,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如今,我们开启了新的篇章,全村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发展林下经济,种植粮食、食用菌、中药材,养殖鸡、猪、肉牛、黑山羊,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全村各族人民正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阔步前行。今天,我们以节为媒、以节会友,欢聚一堂,畅叙民族情谊、同庆花山佳节、共绘华夏愿景。有全村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状态,必将绘就出民族团结进步、经济健康发展、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界梁苗寨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
文艺表演在本村过界梁文艺队带来的开场舞《苗家丰收乐》中拉开帷幕。鼓声阵阵,敲出了喜悦和幸福,敲出了民族精气神。苗族歌手带来的歌曲《月光下的苗家寨》,展现了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苗族酒歌《丰收美酒献给你》展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感,一杯杯清甜的美酒敬给嘉宾,台上台下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气氛。歌曲《情系阿卯》《月光下的布达拉》,将深厚的民族感情融入青春的旋律,通过歌声让人们听到拳拳赤子心,听到民族自信,感受不屈的民族精神。《傈僳族酒歌》《竹笛声声》、歌舞《踩月亮》《爱在苗山》《美丽的苗山我的家》亮堂堂的太阳,金灿灿的故乡,生活充满了希望。唱响了彝山苗岭的“花山节”,唱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苗岭春晨》《早安小村》把我们带进忙里偷闲的早晨,清新明媚的阳光下,回到故乡的村庄,充满希望。来自禄劝县龙家村的芦笙歌舞表演,时而翻滚,时而旋转,一个站在一个肩膀上,芦声不断,给现场观众带来惊心动魄的视觉冲击,这种高难度动作引起人们阵阵喝彩。《对歌对到日落坡》《幸福苗家》等歌舞表演,唱出了苗家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各族群众不畏艰辛,积极向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美好景象。高亢激昂的歌曲《天下中华美》,唱出了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共同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祝福增益各族人民幸福安康!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叫做“子落夺”。相传远古时期苗族组先大迁徒,途中道路坎坷,荆棘遍野,勇敢的苗族青年们为了给父老乡亲开辟一条道路,就用自己矫健的身躯从荆棘林中滚出一条路,人们为了纪念这些青年的功绩,就模仿他们用身躯滚倒荆棘的动作编成芦笙舞,取名“地龙滚荆”。
“滚山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各种技巧,并不断完善,到了1989年,芦笙舞“滚山珠”由以往的单人表演发展成为8人同时表演的舞蹈。
本次文艺表演,邀请插甸中小学教师担任评委,现场亮分,最终决出舞蹈节目6个奖项,最高1000元,最低150元,唱歌比赛6个奖项,最高500元,最低100元。
斗牛是苗族传统的民俗活动,其斗牛习俗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的原始社会。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对牛结下了特殊的情感。苗家人爱斗牛,爱养牛,并非是戏牛取乐,而是以斗牛的形式,展示苗家人敬牛、爱牛、拜牛的特性。苗寨斗牛场设在一个开阔地方,四周高处观看比赛的人山人海。山坡上,公路旁停满了远道来看比赛的车辆。卖各种小吃的摊位一个接一个。比赶庙会还热闹。各参赛队伍的斗牛更是霸气十足,两头斗牛放斗后,撒开四蹄就冲向对方,低头就碰。四角相碰的乒乓之声不断,观众喝彩之声不绝。场面凶猛激烈,扣人心弦。
在斗牛场,一对对健壮的斗牛放入场地,斗牛双方试探“踩场”过后便狂怒互相挑战、顶斗,牛角也相互碰击,寻找对方的薄弱处和致命处,勇猛冲杀,直至将对方斗倒或是一方先跑另一方紧追其后才算赢。“咔、咔、咔”,牛角清脆的碰撞声响彻斗牛场,两牛头部相抵,四脚叉开,喘着粗气,肌肉剧烈抖动,奋力拼搏,场上观众群情激昂,气氛火爆,喝彩声此起彼伏。
本次斗牛比赛,有来自武定、禄劝苗族村的40余头牛王,设A组650公斤以上,B组650公斤以下,最后A组第一名对B组第一名决斗第一名,A组第二名对B组第二名决斗第二名,A组第三名对B组第三名决斗第三名,产生八个奖项,第一名1000元,第二名800元,第三名600元第四名400元,第五名300元,第六名250元,第七名200元,第八名150元。
当然,苗族人以牛相斗并不是戏牛取乐,而是以斗牛的方式选出神崇拜,来展示苗家人崇敬的力量和勇敢。苗族斗牛是典型的“东方式斗牛”,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文化现象,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娱乐价值。在打造苗族文化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对苗族斗牛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李绍德,武定县委宣传部;张燕琼,武定县插甸镇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