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县丨夯实“五大基础”筑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根基
近年来,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进一步筑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根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夯实政治基础,把牢民族团结“风向标”。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工作格局。成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民族工作责任制,并将其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察、政绩考核重要内容。二是健全完善机制,加强制度保障。制定《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为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强化队伍建设,夯实基层力量。目前,全县共有少数民族干部职工2526名,占干部职工总数的44.23%,县、乡、村共有专兼职民族工作人员265名。
夯实物质基础,注入民族团结“新动能”。一是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全县GDP从2017年的70.9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40.92亿元,与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总量共同迈上百亿元台阶。财政预算管理绩效综合评价考核自2017年以来,连续3年获财政部奖补资金。二是基础设施实现新提升。争取上级补助资金12.8亿元,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制村公路全部硬化,荣获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320件,农村生活污水有效管控率达省级考核标准。三是生物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4.89%,湿地保护率达81.5%,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达98%,3个乡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文明乡镇,3个村获评“国家森林乡村”。
夯实精神基础,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一是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工作合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内容,用好县委党校、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等平台,开展“浸润式”教育。二是深化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组建民族团结进步志愿者宣传队和296支民族民间文艺队,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等活动,举办民族宗教政策及法律法规专题学习培训,发放民族宗教工作宣传材料,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营造浓厚氛围。三是强化示范引领,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制定《武定县基层党建“一带五区”创建实施方案》,积极推动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目前,全县创建国家级示范单位1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个,国家级和谐寺观教堂1个。
夯实文化基础,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一是弘扬优秀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充分发挥4个民族文化研究学会作用,积极研究、整理、弘扬、传承民族文化。目前,共有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2人。二是举办节庆活动,搭建沟通文化桥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活动为载体,举办火把节、花山节、泼水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以及一乡一节一品民族节庆活动,有效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三是强化公共服务,构建交往交流交融平台。规划建设多民族共居安置点36个、社区2个,搬迁安置各族群众10654人。在安置社区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儿童托管中心、扶贫车间等,鼓励各民族联合创业、守望相助。
夯实社会基础,织密民族团结“法治网”。一是全面加强法治宣传。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活动载体,以“法律6+N进”为抓手,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二是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为抓手,将民族事务纳入涵盖1个县级网、11个乡镇级网、136个村(社区)级网、1574个村民小组的县、乡、村、组四级网格体系。2022年全县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居全省第1位。三是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深入学习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县11个乡镇136个村(社区)成立调委会,妥善化解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李绍德,武定县委宣传部;龙再能,武定县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