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彝乡——秋走清溪古道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近日,笔者随《凉山日报》社副总编、《凉山城市新报》执行总编何万敏,《凉山城市新报》主编王仆一行来到位于甘洛县坪坝乡境内的南方丝绸之路清溪古道,触摸历史,亲近自然,领略了一番深秋美景,有幸游历了清溪峡。
清溪峡又名深沟,位于甘洛县坪坝乡与汉源县交界处,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和重要关隘。峡谷中风景优美,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道至今保存较为完好。这一切,吸引着不少人前往探访。
从甘洛县城出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坪坝乡,稍作片刻休整,徒步向清溪峡进军。出坪坝乡政府大门,顺着显得有些冷清的古道向北而行,两旁的板壁房已经很破旧,但做工精致的木雕花窗和房檐下栩栩如生的木狮子,仿佛还在述说着古道曾经的热闹和繁华。
走出短短的街道,开阔的河滩呈现在眼前。河滩中间,清澈小溪哗哗而下,转过一道弯,有名的古道就展现眼前,用石块镶嵌而成的古道,路面平整,干净,顺山脚蜿蜒而去。在坚硬的石头上面,至今还可以看见深深的马蹄印,有的地方差不多两个指节深。古代那些无休止征伐械斗的战争岁月,那些南丝绸之路上的漫长商旅之行,仿佛就在眼前,让人浮想联翩,勾起人无尽的遐想。据乡政府的陪同人员介绍:“2013年5日3日,清溪古道已被列入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仅存的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路程最长、马蹄印最深的古代青石板路。”
马蹄印最深的石块
溪涧流水
沿着弯弯曲曲的古道前行,山形陡然狭窄,两岸树木葱茏。只见清流淙淙,响彻峡谷;两岸绝壁千仞,古树繁茂,青藤拂绕。秋日金色的阳光从蔚蓝如洗的天空中透射下来普照在南岸的山顶、山腰,被秋霜、秋风、秋雨渲染过的树叶,有黄的、红的、橘黄的、深红的……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点缀着这美丽山川,自然母亲为大山穿上了美丽的嫁衣。难怪不得,这里的彝族人每到秋天就要嫁女娶亲。大家手拿“长枪短炮”按响快门“咔嚓”不赢。路边成熟了的果实沉甸甸的,“虚心”地向过往游客低头弯腰,树枝上挂着红色野果,随处可见,随手可摘,让人垂涎欲滴。也吸引了无数“食客”——飞鸟走兽。置身于这样清净的美丽峡谷中,人与自然是那么的亲近与和谐,所有的烦恼和忧愁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这样的山川让人充分感到自然和历史文化的双重神奇。
色彩斑斓的秋景
悬崖上有一处瀑布,那飞流而下的清澈的溪水似白色的轻纱,一缕缕从空中飘落下来。“如果在雨季,这样的瀑布还有好几处,河这边有,河那边也有,连着悦耳的水声,真是让人赏心悦目。”随行的乡干部介绍说。
此处下行不远,我们来到了有名的“天石眼”景点。水流汇聚成深潭,从潭下有暗道流到下一个潭中,潭水清澈见底,形成了美丽的景致。当地老百姓都叫“天石眼”,有的又叫“双狮眼”。传说是个赶考的白衣秀才骑马途经这里,马渴饮水时踏破岩石形成的。也有传说这深潭中有宝物等等。可惜如今汉源县建的一座电站的进水口刚好在这里,从这里引水,“天石眼”的景观已被破坏。
天石眼
来到“天石眼”下方,古道旁有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快,刚好从正中间裂开了一条大口子,好像是用巨斧劈开的一般。当地的群众传说是公关试刀石。随着走去,下面是整片岩壁都在不停滴水的地方,叫“滴水岩”。随行人员介绍:“在冬天,整片岩壁结成倒立的冰块,景色十分壮美。”
天石眼景观
峡谷的背面出口附近的崖壁上,还有一处有名的景点叫做飞观音。那是自然形成的像观音菩萨的石头,悬挂在峭壁上。据说这里曾经建有一座观音庙,但如今已不见一点痕迹。
峡谷中原有一座古庙,早已损毁,如今只见一些砌房屋基脚的青砖了,但有人烧过香的痕迹,可见当地的老百姓还来这里烧香祈福。五道连接古道的桥梁,四座不见了踪影,唯一的一座藤桥也因为年久失修,无法使用。
尽管秋风瑟瑟,寒意十足,但走在峡谷美景中,大家都感觉不到冷,丝毫没有累的感觉,拿着相机时而蹲着,时而卧着用不同的姿势,不同的角度捕捉一幅幅山川美景。优美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但因时间关系,我们恋恋不舍地踏上了返回之路。
幽幽古道承载着甘洛千百年的厚重历史和文化,连接着甘洛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通途。随着大渡河瀑布沟、深溪沟、枕头坝电站的建成投产,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实施,旅游业的迅猛崛起,今年西博会上,甘洛县作为凉山州唯一的代表,通过省政府招商平台成功与江苏有润科技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签下总投资150亿元开发建设甘洛县坪坝旅游度假村的项目协议,用15年到20年的时间开发建设甘洛县坪坝旅游度假村。项目集温泉养生、避暑养老、旅游度假、休闲运动、生态农业种植、生态草原开发、生态林业资源保护和利用开发为一体的旅游度假村。清溪古道趁着这些难得的机遇必将在甘洛现代化建设中,尤其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背景材料】:
清溪古道亦名“西南民族走廊”、“藏彝走廊”、“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据史籍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清溪古道所行路线就成为“西南民族走廊”的重要一段。公元前383年秦献公时羌人南迁至蜀后,随季节、逐水草、逐年更向南迁移形成最初的通道,路经今雅安市汉源县、凉山州甘洛、越西、喜德、冕宁、西昌等县(市)。
据史籍记载,仅从唐贞元十一年算起,清溪关的设立就有1200多年的历史。清溪古道还是一条红色的道路,1935年5月23至27日,红军将领左权、刘亚楼、张爱萍率部队佯攻大渡河两次往返路经此道,牵制了聚集在汉源县大树一带的敌人,成功实现了战略转移。
据甘洛县志记载,清溪峡两侧由6座3000多米的高峰排列组成,“清溪古道”沿峡底溪沟贯穿而过。雨季一到,两岸岩壁时有瀑布挂落。清溪峡南北走向,全长5公里,南起甘洛县坪坝乡政府驻地,北至汉源县大树湾村。清溪古道是古时候从成都进入云南的官道。该道经汉源进入甘洛,一般按照5公里设置关铺,甘洛境内设有坪坝、窑厂、尖茶坪、海棠关、镇西、清水塘、腊梅营、蓼坪等关、铺。在海棠镇年过七旬的农民书画家蒋学尧还能背诵出这样的顺口溜:“大树李子晒经关,白马台头望河南,八里平英到大湾,一进深沟五栋桥,坪坝窑厂双马槽,尖茶陡坡到海棠。”他说:“曾经走过古道的人一般都能背诵这样的顺口溜,不然就不知道到了那一个地方了。”
(作者单位:甘洛县委宣传部)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