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乡旅游 Tourism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乡旅游 > 行记彝乡

​攀枝花彝乡——俚濮彝族自然文化名村迤沙拉

作者:cih999 发布时间:2017-09-01 原出处:8264.com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走进四川攀枝花的第二天,我随电视台的记者走进了位于金沙江畔的秦淮人家、中国彝家第一村——迤沙拉,这里居住的不是“六朝金粉”的秦淮仕女,而是淳朴憨厚的里颇彝人。“迤沙拉”这个地名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演绎着一段古老的文化历史。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走进村庄,一切都是原始的味道。房屋的建筑感觉你是走进了江苏,后来我知道,在大明时,这里是朱元璋屯兵之地,因此,建筑的结构基本是600年前南京一带的风格,随着汉彝民族的融合,房屋、饮食、服饰也慢慢相容在了一起。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迤沙拉就是南丝古道上的一个驿站,老百姓们称之为“万户毗馆”。毗馆的长官老来得女,取名雨莎。据说此女是仙女投胎,从小喜好舞文弄墨,写得一手好字画。父母亲视为掌上明珠,不但专门请私塾先生来教学,还请来书法家引导绘画和书写。十六七岁的雨莎出落得如花似玉,常常喜欢在花园里绘画。一天,文殊菩萨带着徒儿文拉驾着荷花云正好从川滇交界的上空路过,这徒儿鼻子非常灵敏,老远就闻到了墨香,低头探寻时,发现脚下是一片开阔的红土地,其中有一座花园,花园里有一个阿娜多姿的姑娘,十分专注地工笔绘画。那姿态那神韵简直把这徒儿看呆了。文拉青春年少,原本就六根未尽。当时碍于师傅的严厉,不敢停下云朵。回去后文拉就得了相思病。后来文拉悄悄下到凡间,以一个俊俏书生的模样出现在雨莎面前。雨莎与文拉一见钟情。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此,一场试问人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的爱恋在这方圆几十里传为美谈。两人山盟海誓,永不分离。一年后他们有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儿。女儿的名字是他们两人的名字之和——雨莎文拉。为了顺口,就喊成雨莎拉。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话说到了明朝时,朱元璋派遣沐国公率领30万征讨云南,得知这里人烟稀少,地处偏野。于是就实行军屯,将大军就地落籍。为了开发这偏僻的大西南,朱元璋颁布了一道实行彝汉通婚的“就地落籍”民族政策:士兵娶彝族妇女就改归彝族,娶纳西族妇女就改归纳西族。后来又实行民屯,陆续迁移了大批移民。由此,一部分移民入住“雨莎拉”,与当地人结婚生子,安居乐业,“雨莎拉”就成为金沙江畔的秦淮人家。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岁月悠悠,迤沙拉人的生活无处不在寄托着乡思。妇女的民族服饰强烈地表现了彝汉交融的风格,可以说是一道道养眼的风景。住房是青瓦白墙、土木结构,一派苏皖小镇的风貌。村内小巷纵横,密如蛛网;家家高墙深院,院院紧邻;门前有巷,巷巷相通。胡家巷、张家巷……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5年9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如今,迤沙拉彝人还在一如既往地演奏金陵遗韵——谈经古乐,这位老人一直保存着祖辈留下来的口玄琴,这里还在用琴声表达南京移民们对秦淮古土的拳拳依恋,这里还在用彝家山歌野曲的变奏,反映彝汉通婚、彝汉民族融合在音乐中的演绎和变迁。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条奔涌不息的大江把横断山脉边缘的一座陡峭山峰横切成险峻的金沙江大峡谷;一个村子里的人96%以上是彝族,但彝族人里有毛、张等汉族姓氏;彝族男人不穿查尔瓦,彝族妇女不披羊皮褂。坐在村口,听着老人们讲述他们祖辈的故事,这是一个地处川西、滇西交界处的彝族山村,却错落着江南水乡特色的各式民居;在这个汉族和彝族生活习俗高度融合的村寨,居住着与毛泽东有血缘宗亲关系的彝族村长毛氏人家……这就是迤沙拉,一个在中国地图上不留下任何标记的彝族小山村,一个引起国内外人文学者高度关注和浓厚研究兴趣的特殊人群。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众多“谜团”促使我那一天我居住老了下来。夜里的风很大,甚至夜宿在古村的院子的半夜的门吱呀一声开了。我看看屋内,没有人进来,窗外只是星星,这一天的行走,我破解的有三个之谜,第一个“谜”,绝大多数彝族村民使用汉族名字,自称老家在江苏、江西或安徽一带;第二个“谜”,在崇山峻岭中的彝族山村,建筑物却带有明显的江南水乡特色;第三个“谜”,村子里毛姓彝族人家与毛泽东有血缘宗亲关系。这些都是600年前大明时期的屯兵移民的子孙延续......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云南还不在其治下。当时盘踞云南的元朝残部梁王,踞险峙守,并连续诛杀两名明朝特使。朱元璋震怒之下,遣义子沐英统大军30万,从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这个地方出发,远征云南,史称“洪武开滇”(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这30万明朝大军,以南京人为主,包括江苏、江西和安徽等地的人。云南归顺后,朝廷在贵州、云南一带实施军屯,此后,又实行民屯、商屯,一部分将士就地转为居民。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迤沙拉村的彝族人,绝大多数都是明朝戍边将士的后人,因此,他们称自己的老家在南京或者是江苏、江西一带。600多年来,他们始终难忘故土风情,代代吟唱同一首歌谣:“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为争米汤地,充军到云南。”数百年来,他们虽然汉被彝化,但眷恋先祖故地,倾慕秦淮文化,顽强保留下来很多汉民族的文化特质和民风民俗。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迤沙拉村的建筑,非常讲究布局和街巷设计。村子里街巷门肆、骡马客栈,大多依照祖先留下的体例而筑。村民家家有院,一正两厢,四合五井,白墙青瓦,高瓴飞檐,显现出徽派建筑“五岳朝天,四水归井”的特色与和合聚财的风水氛围。走进迤沙拉的高墙小巷,让人顿生仿佛置身于江南农村小镇的奇异感觉。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随着迤沙拉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正式出台,这个古老的彝族村寨也将散发出无穷的魅力与勃勃生机。孩子们身穿彝族服饰,欢快地奔跑在江南民居小镇一样的高墙深巷里...快乐的自己快乐。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场830的大地震并没有摧毁他们的建筑和生命的意志,400多户人家高度集中在一处小山坡上,修建后的苏皖民居依旧保持着木瓦房,错落有序,高墙深巷,彝族妇女走街串巷的生活在故乡,记住的是乡愁,凝固的是乡音。
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汉一家亲。这里,融合了太多的文化。这里就是四川进入云南的第一个驿站,被称为“西南丝绸古道”,也被当今国内外学术界公认为我国对外交往最早的国际通道之一,是中国最大的俚濮彝族自然文化村落。

  请跟我一起来吧,走进金沙江畔的秦淮人家、中国彝家第一村——迤沙拉,去感受一下这600年的“六朝金粉”的秦淮仕女的火热和淳朴憨厚的里颇彝人。ISB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