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国斌:新民腊湾“民族团结桥”的前世今生
【图片说明】
图为云南网记者在2023年“民族团结日”时所拍摄的图片。看着群众高高兴兴地准备跨过“民族团结桥”去参加一年一度“民族团结日”活动的场景。谁又能想到,两个曾经有着极深恩怨,结仇长达150多年村寨,如今会变得水乳交融、亲密无间呢?
【话说故事】
生活在滇中高峰三峰山脚下的新民和腊湾两个行政村分别属于姚安、牟定两个县管辖。两村山水相连,田地相接交错,且为同根同源同祖的彝族,语言相通,风俗一样,仅隔着发源于三峰山的紫甸河上游一段小河。早年,两村为了便利生产,相互走往,就在河上修建了一座桥,名叫“五马桥”。
由于新民村的大平地和腊湾村的白沙河两个自然村同用一个水源,山林田地又相互交织,连在一起,加之古代相关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时间长了,就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与土地、水源和山林等有关的权属纠纷。原本只是人与人、户与户之间的简单争执,但因两村群众之间大多是亲戚连着亲戚,宗族连着宗族,导致矛盾越积越深,逐步发展演变为宗族与宗族、村寨与村寨之间的矛盾,简单的问题也就复杂起来。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两村因水源纠纷而发生了械斗,闹出了人命,从此结下世仇。“五马桥”也被堵断,双方宗族都立下族规,决定永世不再来往。从那以后的150多年里,两个彝家山寨虽只是隔河相望,近在咫尺,鸡犬之声相闻,但却老死不相往来,更不能通婚交朋友。从清朝到民国年间,两个村寨又曾多次发生过流血事件。
历代各级地方政府也曾多次组织过调解,并立过契约,刻过碑文,做过种种努力,试图改变这种状态,但都收效甚微。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民族法律法规,经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不懈地工作,两个村寨的世仇才逐渐有所化解,相互间有了往来。“五马桥”又被重新通行,双方也有了实现和解团结的希望。但1991年2月16日,由一棵白秧树砍伐而引起的误会,导致两个寨子的矛盾又骤然升级,事态发展到相互断沟、断路、毁田的程度,双方都做好了决斗准备,械斗一触即发,“五马桥”也又一次被堵断。两县乡村两级干部再三调解也无济于事,平静的山乡一时弥漫着浓浓火药味,眼看历史的悲剧又要重演。在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楚雄州委、州政府及时派出工作组,带领两县有关领导赶赴现场办公。在深入走访调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耐心细致地向两村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讲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反复的宣传教育和引导,终于疏通了思想,化解了矛盾,解开了心结,平息了事态。座谈会上,双方群众代表握手言欢。各级干部和群众一致认为,如果在平时生产生活中,双方多来往、多接触,有事多通气、多商量、多谅解,小问题就不会变成大问题,小矛盾也就不会上升为大矛盾。为了便于相互沟通、促进团结,双方约定从1992年开始,把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定为民族团结友好交流日,双方轮流做东,长期坚持。在节日的气氛中互通情况、交流情感、共谋发展。同时,还决定将“五马桥”更名为“民族团结桥”,以便牢记历史上的惨痛教训,珍惜好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从此,就诞生了一个新的节日--新民腊湾民族团结日;“五马桥”也才又再一次通行起来。
在此后30多年中,双方群众通过“民族团结桥”越走越亲。每到节日这一天,两村及附近的彝族群众都会换上精心缝制的节日盛装,携家带口成群结队地从山间的寨子里走出来,跨过“民族团结桥”,欢聚在一起参加“民族团结日”及文化物资交流活动。在文艺活动场上,文艺表演队争相亮相,观看的男女老幼全神贯注,不时发出开怀大笑;篮球赛场上,两村队员们龙腾虎跃,各施绝技,让围观群众喝彩助威声不绝;羊肉汤锅摊点上,老倌老奶们围坐一起,或吃羊肉喝小酒,或纳鞋底绣花样,个个其乐融融;小伙姑娘们则沉浸在跳歌场释放激情,悄悄地物色意中之人。在这样的情景中,谁还会想得起早已逝去的那些恩怨?唯有曾经历过那些风雨的原新民村党支部书记周继武和原腊湾村党总支书记李国森两位老人,会时不时到“民族团结桥”上走走看看;空闲还会到对方家里坐坐,唠上半天,对饮一回。他们都说,今天民族团结和谐的大好局面来之不易,一定要教育后辈子孙永远珍惜!
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个节日已深深融入了当地彝族群众的生活中,成为他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演变成为当地各族群众共同的一个民族文化传统节日,活动内容也由当初的座谈交流发展到今天的文艺演出、群众民族文化表演、山歌调子对唱、体育活动、座谈联欢、物资交流活动等。通过“民族团结日”活动不仅增进了群众之间的了解友谊与团结,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目前,两个村寨之间有事相互商量,村帮村,邻帮邻的风气已蔚然形成。新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寿华说:“现在两村挖路一起挖,修沟一起修,干活也互相帮忙,感情是越来越融洽了。”腊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普才说:“腊湾村水资源丰富,新民村土地广阔。现在两村把双方优势结合起来,两地群众的增收是大有希望了。”自从举办“民族团结日”以来,两村群众之间相互通婚的已达30多家,村民之间很多都成了亲戚朋友。从新民村嫁到腊湾村的李正香说起往事还有些害羞。她说:“嫁过来20多年了,当初双方父母都有些不同意,担心两个村团结搞不好,亲戚间不好处。现在好了,自己有一个儿子一个姑娘,丈夫对我也好,日子过得也很幸福。后来我哥又娶了腊湾这边的姑娘嫁过去做我嫂子,过年过节我们都会相互走往,平时也走亲戚。”
姚安县新民村和牟定县腊湾村本是山水相连的两个彝族村,过去双方因一些鸡毛蒜皮小事结下仇怨,在150多年里相互仇视,互不来往。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党民族政策的阳光雨露滋养下,双方终于解开了百年“仇结”。如今,两村人民在生产、生活和情感等方方面面都早已融为了一体,正并肩携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努力建设自己的美丽家园。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作者地址: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文联。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黑石大洞 梭山一绝
- 2 精美的石头不仅仅只会唱歌
- 3 神秘的撒尼村
- 4 昙华山马樱花
- 5 我的彝乡旧情
- 6 寻访阿诗玛
- 7 泸沽湖,一个打不开的结
- 8 路南石林――叫一声阿诗玛
- 9 探奇揽胜黄莲行
- 10 余秋雨“点金”普者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