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秘境双柏:彝族文化世代传承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双柏便是彝族祖先——“濮人”部族的聚居地。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置益州郡,双柏为其二十四郡之一,哀牢山区被纳入中原王朝郡县管辖范围。
彝族文化 世代传承
在双柏县,生活着三个彝族支系,今天依旧能够看到寓意相通却又各有特色的传统仪式。
太阳崇拜是彝族人心向光明、温暖生活的写照,而火的运用,也将人类推进了文明的殿堂。在这个崇尚“火”文化的民族中,万物的创造与火都有着渊源,彝家人的火塘也因此从不熄灭。
在遥远的过去,毕摩,是祭司、是彝族人所有活动的主持者,也是一切疑问的回答者。他们通晓古老的文字、熟悉各种生活仪式,掌握着丰富的天文、医药等知识。在传统的世袭制度下,毕摩也成为彝族文化重要的传承者。
彝文经卷,是毕摩们终其一生的成就。伴随着生命的消殁,古老的故事也大多随火而化,保留下来的这些经卷,是记录这个民族发展尤为珍贵的历史文献。
在双柏县流传下来的许多彝族经卷中,总能看到与“虎”有关的传说记载,这些古老的文字,讲述着深山里的“百兽之王”与这座城市、这个彝族支系特殊的联系。
生活在双柏县的彝族支系,将“虎”视为共同的祖先。在彝家人的世界里,虎眼是日月,虎牙为繁星,虎毛是森林,虎肠为江河。“虎”崇拜,表达着哀牢山彝族人独特的世界观。
民族史诗 口口相传
在双柏县下莫且法村,居住着一位叫方贵生的老人。被誉为“彝族根谱”的创世史诗《查姆》便有部分经卷珍藏在老人的家中。
这是一部令许多彝族文化研究学者苦心孤诣的珍贵文献。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人能够完全解读出《查姆》史诗中所记载的全部内容。
“查”是彝族人记叙文字的单位,“一查”代表着一个段落或是一个篇章;“姆”在彝族语言中意寓为“大”。然而,对于《查姆》这部史诗的认知,仅靠字意的解读,还远远不够。
这部记述了人类史前文明的珍贵文献,内容涉及万物起源、天文地理、诗歌文学等许多领域,也被称作彝族的百科全书。
与欧洲古希腊《荷马史诗》的记述方式相同的是,它们同为重要的口述文学作品;不同的是,《查姆》史诗的历史要远早于那部享誉世界的欧洲神话故事。
这部由毕摩翻译整理、口口相传的古彝文典籍,是所有彝族经卷的主谱,它也随着一代代毕摩的逝去散落在哀牢山不同的角落里。有关《查姆》史诗的收集、整理和翻译工作,直到今天仍在继续。
2008年,《查姆》史诗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多年潜心于史诗翻译工作的方贵生被确定为这一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受其重要文化研究价值影响,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查姆》史诗列入“世界记忆遗产”预备名录。
云药的重要产区
不同的海拔气候,孕育出药理不同的丰富药材。双柏县,也因盛产药材远近闻名,成为云药的重要产区。
这种酷似手形的植物叫做“佛手”,是哀牢山盛产的一种药材。
树荫下,这些“怕光”的药材植物叫做“重楼”。因其生长周期缓慢,是双柏县境内经济价值较高的药材品种。
如今,六百平方米的“重楼”药材,可以给村民每年带来不低于30万元的纯收入,中药材种植也成为了双柏县富民产业的主要支撑。
绿水青山 生态家园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就了双柏宜人的气候。在云南省政府最新的一份调查报告中,双柏县被列入了云南省生态资源优势县保护名单。
位于云南省中部、区域面积500平方千米的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了84.6%,是云南省乃至中国少见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区。
从2015年开始,所有进入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人员、车辆开始实行实名登记办法。
严格的管理,使林区的人为破坏大量减少,植被的保持和生态恢复正在这片土地上显现着新的功能和作用。
2017年,双柏县政府完成了查姆湖的水体污染治理和整体改造。环绕城市湖泊的健康绿道,串起了双柏人生活的期盼,也铺筑出双柏迈向新时代的前行之路。
(本文出自:中国影像方志《双柏篇》)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雷波县
- 2 喜德县
- 3 红河点滴
- 4 历史名城越西县
- 5 陆良风光
- 6 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
- 7 奢香故里——贵州大方
- 8 大姚县文化
- 9 弥勒县概况
- 10 楚雄:一片美丽神奇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