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乡旅游 Tourism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乡旅游 > 彝区概览

彝人古镇里神秘的毕摩文化

作者:让城市更中国 发布时间:2019-12-02 原出处:伟光汇通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文化是文旅小镇旅游产品体系的魂魄,为小镇提供优质的精神内涵,为城市嵌入更多的历史文化记忆。二十余年,伟光汇通持续挖掘地缘文化,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由创意创新激活资源存量,提升文旅小镇的深层次体验感受。作为云南黄金旅游线上的彝族文化特色小镇,彝人古镇已成为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毕摩、姑娘房、火把节、彝历新年、梅葛、彝绣......多元素演绎彝族文化的璀璨。今天,我们一起了解博大精深的毕摩文化,共同感受古老民族绵延跃动的精神脉搏。
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行走在楚雄,就能看到簇簇旺盛的油菜花;围坐在彝家的火塘边,就能遇到一场庄严的法事。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主持法师的神秘男子身披法衣,手持签筒,间或摇动神铃,用深沉的嗓音诵读经书上的字句,发出神秘的召唤,他就是毕摩,彝族文化的维护和传播者。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参与法事的彝人们一脸虔诚,沉浸在本族代代传承下来的独特仪式感当中。族人们日常出猎、播种,过节,包括生老病死都离不开毕摩的主持。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7.jpg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讲解彝族文化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个民族的前行,必然有与之并行的文化形态。毕摩是彝族社会中特殊的神职群体,毕摩是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在传统的毕摩文化里,毕摩既掌管神权,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导人事。可以说,彝族文化架构就是以毕摩文化为主干搭建起来的。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8.jpg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文字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以经书和仪式为载体,以鬼神信仰与巫术祭仪为核心,同时涉及和包容了彝族的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教育伦理,天文历法,文学艺术,风俗礼制,医药卫生等丰富内容,是一种保存完整的活态原始宗教文化。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以毕摩文化为核心向外扩散的过程中,彝族民俗、建筑、服饰等文化要素如一幅长轴缓缓铺开。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图腾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句老话叫人死如灯灭,但彝人可不这么看。他们崇拜灵魂不灭,人死只是躯体的改变,而灵魂永不磨灭。因此,祭祖就是把祖先的灵魂找回来祭奠,愿祖先赐福子孙后代。火塘正是祖先神灵取暖的地方。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9.jpg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游客在彝人古镇点燃火把  (新华社记者 杨宗友 摄)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塘里的火熊熊燃烧,照亮的是彝家人一年的生计。夏天,火塘烟熏房屋瓦板,一年四季不蛀虫;冬天,火塘保暖御寒,熏腊肉,给全家人储备蛋白质。过年的时候,火塘里不熄火,全家人都要在火塘边守岁,借着火苗期盼来年的好光景。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人对火的崇拜已渗透到骨子,信仰体系的核心融入了民俗社会和日常生活里,就形成了以火为个性的民族文化。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10.jpg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们在彝人古镇火把节上狂欢  (新华社记者 杨宗友 摄)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八月的火把节似乎还有余温。这场“东方狂欢节”点燃了入秋前这个夏天的最后一把火。彝人古镇里,老乡们身着艳丽的彝族服饰,几百人围成一个大圈子,在西南大地敲响左脚舞的节奏。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夜幕降临,在充满仪式感的祭火大典上,彝家儿女唱起火的歌谣,在毕摩带领下一起诵经祭奠火神。游客们也一起跳舞欢呼,共同沉醉在火的乐章。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土掌房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城市白领在写字楼里忙忙碌碌,毕摩当然也有自己的“写字楼”——毕摩房。青砖为地,黄土为墙,堂屋中央摆放着毕摩法扇、法笠、法铃、签筒和经书等法器法具。厢房里,彝族文字历法和毕摩的驱灾避邪静静陈列,散发着神秘的气息。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11.jpg未标题-12.jpg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人古镇内的毕摩房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房的原型就是彝族传统民居土掌房。滇南炎热,亚热带气候温差大,彝族先民用泥土、木料、石块建房,屋顶以整棵的木材一根根铺底,然后在上面铺上柴草、松针之类,最上层铺上黏土用木棒锤实。这样不漏雨,又冬暖夏凉,有较好的隔热性能和防火性能,可以自然地调节昼夜温差,住在里面冬暖夏凉。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13.jpg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传统民居土掌房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山区地势陡峭,土掌房平坦的屋顶成了彝家人最好的晾晒场。几十担谷子铺在屋顶上,苍茫的大山深处一片金黄,燃放着彝家人的殷实祥和。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彩衣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平时主持祭祀的时候都身披法衣,外面罩一件用绵羊毛线编织而成的披风,古朴传统,庄重大方。法衣通常在领口、袖口、衣脚、衣背均刺绣或镶嵌不同的花纹图饰,把彝家人对色彩和花纹的理解融会贯通。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14.jpg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人古镇祭火大典仪式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服装多以毛、麻织品为主,现多用布料,基本款式为大襟右衽长衫、长裤。妇女服装领口、袖口、襟国、下摆及裙脚均饰彩色花纹组合图案,耳环、手镯,戒指等银饰;男子服装无花纹,出门常披羊毛披毡。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15.jpg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人古镇内彝族绣娘展示彝绣技艺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妇女多擅长刺绣,绣品丰富多样,包括服饰、鞋子、包头、围腰、马甲等,都是她们施展手上工夫的舞台,工艺独特,做工精美,历史文化、生活环境和宗教信仰所造就的服饰审美融合在了彝族妇女的指间。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是彝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做法事,仪式流程皆展示彝族的信仰图腾;建毕摩房,也是以彝家传统土掌房为格局,身披的法衣更是采纳彝族服饰之风。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转签筒,披法衣只是毕摩这个职业的工作流程。外面的世界透过毕摩这个酷酷的职业,看到的却是彝族宗教信仰、建筑风趣、服饰刺绣的文化格局。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通过代代的累积把这些要素凝固在自己身上,又在彝人古镇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文化给古镇灵魂,而以古镇为载体,建筑、民俗、风土等彝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在这里缓缓流动,不断刷新着游客的体验和感官,让来到古镇的人们领略着原生态的彝家魅力。cb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所属专题:

彝州楚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