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乡旅游 Tourism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乡旅游 > 彝区概览

红河州建水县概况

作者:彝族人网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5-04-12 原出处:彝族人网综合 点赞+(16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
PM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03.jpgc02.jpg

(建水古城俯瞰,来自:古城建水)

地理位置与气候‌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中游北岸,东与弥勒市、开远市和个旧市相接,南隔红河与元阳县相望,西与石屏县比邻,北靠通海县、华宁县。总面积约为3782平方公里,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8℃,气候温和,四季如春。PM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412091012_003.jpgc08.jpg

(建水古城俯瞰,来自:文旅建水)

历史与文化

建水县历史悠久,古称步头或巴甸,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公元806年~820年),距今已有1200余年的建城史。建水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建水文庙、朝阳楼、朱家花园、团山古村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M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07.jpgDM_20250412091012_007.jpg

(建水古城,来自:文旅建水)

人口与民族文化

建水县总人口约55万人,辖8个镇、6个乡,包括临安镇、官厅镇、西庄镇等。县政府驻临安镇建水大道647号。有着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3%左右。PM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05.jpg

(建水传统文化,来自:文旅建水)

建水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滇南邹鲁”“文献名邦”“千年临安古城”,有一批突显中华文化的旅游节庆和精品演艺品牌,彝族烟盒舞、哈尼族铓鼓舞、紫陶烧制技艺、建水民歌小调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保护,实现了儒家文化深入人心,中华文化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交流融合创新发展。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PM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04.jpgPM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建水小调,来自:古城建水)

经济与产业

2023年,建水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1.35亿元,同比增长3.5%。农业方面,建水是全国最大的早熟夏黑葡萄基地,拥有35万亩特色水果和35万亩蔬菜基地。工业方面,建水产业园区是省级重点培育铝产业园区,矿产资源丰富,锰储量居云南第二位。PM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412091012_002.jpg

DM_20250412091012_001.jpg

(来自:文旅建水)

旅游资源

建水县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如燕子洞、双龙桥、纳楼司署等。建水古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域占地面积约1.03平方公里,现存地面文化遗迹1000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古桥、古塔、古井、古街等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堪称历史博物馆,是中国最令人向往的50大旅游胜地。PM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412091012_004.jpgDM_20250412091012_010.jpg

(来自:文旅建水)

交通与区位优势

建水县交通便捷,昆明至建水“复兴号”动车开通运行,进入昆明“两小时经济圈”。境内有天猴、呈元、建(个)元3条高速公路交汇,泛亚铁路东线穿境而过,使建水成为连接东南亚的重要经济走廊。PM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06.jpg

(来自:文旅建水)

特色与荣誉

建水县是中国紫陶之都,紫陶小镇上榜“中国最美50个特色小镇”。建水连续7年上榜“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并荣获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等多项殊荣。PM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412091012_008.jpg

(来自:文旅建水)

建水县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自然风光,成为云南省乃至全国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和经济发展区域。PM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09.jpgc10.jpg

(来自:古城建水)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文字来源:建水县人民政府网、彝族人网;图片来源:建水县文化和旅游局、微信公众号-云南地方志、微信公众号-古城建水。图片摄影作者不详,欢迎提供相关信息。
【声明】本文的素材资料从公开的互联网平台搜集,并经过彝族人网综合整理,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相关版权归属原作者和原媒体,著作权人如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