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之旅
被誉为“航天城”、“月城”、“小春城”之称的西昌,位于四川省西南攀西大裂谷,有青山环绕,冬暖夏凉。它有着2651平方公里幅员面积,54万人口,海拔1500米。
西昌市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区首府。据史载,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它便是祖国西南边陲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朝时,这里叫邛都,公元862年,南诏征服这里后,把它改名为建昌。1728年,清朝雍正年间,因其位于四川西部,朝廷又希望它繁荣昌盛,故改名为西昌,并沿用至今。在这里,曾演艺过司马相如的开疆拓荒,诸葛亮的猎猎南征,杨升庵的浅吟低唱,马可波罗得异域探奇,“彝海结盟”的千古绝唱。
西昌之所以有小春城之称,是因为它的气候丝毫不逊色于有“春城之称”的昆明。西常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也在10摄氏度,而七、八月的平均温度却不过24、25度而已。真可谓:“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而月城这个名字则是因为:在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四川段上,有三大气象景观,清风,雅雨,建昌月。其中建昌月就是指西昌的月色。西昌海拔较高,又没有污染,所以空气能见度很高,月色自然就特别皎洁。航天城就无需多言了。这里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它已成为我国高科技的象征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另外,西昌还有许多风景区,特别是位于西昌城南5公里,自古被誉为是川南胜境的泸山、邛海。泸山因其苍翠黛色,并且靠近泸水(金沙江水系的古称),所以取名为泸山。泸山是一座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身的景区。古人用松、风、水、约四字来概括泸山的风景,曾有一幅对联这样写道:“天上月、水中月、月月齐名;松涛声,海涛声,声声相应”。自古名山古刹不分家,当然少不了道观寺庙。庐山不像峨嵋皆佛,青城存道,它是儒、道、佛三教合一。1985年在泸山修建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更是为这座名山锦上添花。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50年代初,这里还处于奴隶制社会,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后,它便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座博物馆保存了大量关于这方面的实物和资料,为我们认识、了解这一巨大变迁提供了条件,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凉山彝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情况。进入博物馆前须登上29台阶,它象征着凉山从1956年民主改革到博物馆建成的1985年间29年的奋斗历程。博物馆门前有一座雕塑,名叫“凉山之鹰”,,它是彝族历史上的一位英雄-----支格阿龙,是一位和后羿一样的英雄。
第一个展厅是序厅,包括凉山的地理慨貌、凉山彝族的来源及凉山的历史沿革几个部分。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南,总面积六万零一百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0至2500米,总人口380万,其中彝族160余万,另外还有汉、藏、回、傈僳等十四民族。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它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是一种古老的节文字。据记载,凉山彝族的主要来源是70年代以前,由云南昭通一带迁入的“古侯”、“曲涅”两个部族繁衍而来。除此之外,最早有战国时期氐羌“旄牛种”的南迁,中期有唐朝时南诏的“乌、白二蛮”的北迁,后期有明清时由云贵渡江而来的部族。自秦朝开始,历朝历代均在凉山设置郡、县,凉山还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个展厅介绍的是社会生产力,从这里陈列的大量实物及图片可看到,凉山彝族地区的生产力十分低下,耕种还属于原始的刀耕火种。社会分工还十分模糊,畜牧业和手工业都还未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业也还处于以物易物的初始阶段。
第三个展厅介绍的是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奴隶制的社会形态在凉山持续了两千多年,森严的等级制便是它的重要特征之一,根据血缘关系,所有社会成员分为五个等级,即兹莫、诺合、曲诺、嘎加、嘎西,这些名称都是彝语的音译,都是各自的含义。
第四个展厅介绍的是彝族的家支及习惯法。所谓家支就是家族的意思,它是父系血缘集团,有父子联名的谱系。凉山彝族地区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组织,而黑彝家支就起着政权的作用。习惯法是凉山彝族不成文的法律,它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奴隶制度的依据,包括人身占有与保护财产所有、犯罪、婚姻等方面,而依据习惯法作出的刑罚十分残酷,往往是斩手、断足、挖眼等酷刑。
第五个展厅是关于宗教、姻家庭与文学艺术。凉山彝族没有成型的宗教体系,他们的信仰还处于祖先崇拜与万物有灵的阶段,鬼神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从事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职业的人叫毕摩和苏尼,他们各有其职,各司其法。苏尼主要职责是撵鬼驱邪,而毕摩是诵经安神祭祖,除此之外,毕摩还是彝族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是彝族的民间文化人。所以毕摩的社会地位也比苏尼高。
凉山彝族的婚姻制度有两个准则: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即同一等级不同家族的人才有可能通婚。彝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有创世史诗《勒俄特依》等一批代表作。彝族也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乐器,如口弦、三弦、月琴等。
第六个展厅集中展示了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彝族盛大的节目--火把节、彝族新年,有绚丽多彩的服饰,有独具特色的彝族饮食,有独特的婚礼、葬礼。
最后是民居院,由木结构的板屋和土木结构的碉楼组成,集中展示了彝族建筑的精华。
泸山寺庙和道观中规模最大的是光福寺,建于唐朝,原名飞梁寺、大福寺,明改为光福寺。寺内现保存有植于汉、唐时期的柏树数株。还有著名的地震碑林,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邛海是四川最大的天然湖泊,它的面积为31平方公里,南北长11公里,东西宽5公里,平均水深14米,最深处达34米。如果把西湖比作雍容华贵的贵妇,那么邛海就像清新质朴的村姑,它的美就在于它的恬静、自然。邛海还是一个盛产鱼虾的湖泊,同时,也是开展水上运动的好地方,这里曾举办过多次国际、国内比赛。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西昌以北70公里的一个叫沙坝的山谷中。它从1970年开始建设,现以成为了一座包括发射测试、指挥控制、跟踪测量、通信、气象、勤务保障等系统在内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性航天发射场,也是我国目前唯一能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基地。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