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之最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屯土司庄园
“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坐落于七星关区大屯民族乡境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屯土司庄园,如同一首凝固在山间的华美乐章,以其古朴典雅、庄重宏伟的建筑风格,瑰丽多姿、技艺精湛的艺术魅力,令游人叹为观止,如痴如醉。
现今大屯民族乡的区域,在明朝时期为扯勒部彝族统治家族宗社所在地。大屯,彝语又称“扯勒业阔”,意译即扯勒宗社所在之地。气势恢宏的大屯彝族土司庄园承载了千百年来磅礴乌蒙彝家的辉煌岁月。大屯土司庄园位于七星关区东北部大屯民族乡境内的大屯村和平村民组,距离毕节市区108公里。大屯土司庄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庄园系大屯余氏六世祖余国栋初建(正厅),后经其八世祖余家驹(时园)、九世祖余珍(亦园)、十一世祖余若烿、余达父等逐年扩建,遂成现在之规模,总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庄园最有名的主人余达父,彝族文化底蕴深厚,且精通汉文化,又曾留学日本东京法政大学。设计者在修建庄园的过程中,将传统的中国建筑样式和浓厚的日本建筑风格相结合,辅之以彝族的龙虎图腾等民族文化符号,使庄园显得古朴中蕴含着典雅,处处匠心独运,布局合理,结构别致,恢弘大气,人文气息浓郁。大屯土司庄园部分建筑仿日本唐招提寺风格,依山势而建,坐东南向西北,由缓坡低平的台地逐次升高,远望呈虎卧之势。整个建设呈中轴大体对称的三路主体构筑,各路皆有三重堂宇,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贯通,布局严谨,结构别致。
进入庄园大门,站在院落里抬头仰望,只见3米高的台基上,耸立着一幢古色古香的建筑,气势恢宏,这就是庄园中路大堂。拾级而上,大堂里支撑整个建筑的立柱映入眼帘,高约10多米,让人惊叹不已,同时心中暗暗揣测,以当年的交通条件和运力,这些木料是如何完整无缺地运来的呢?带着疑问,继续前行,再度拾级而上,依次为对厅(二堂)、正堂,构成整个庄园的中心主体建筑。
庄园的左路依次为轿厅、雅堂、祠堂。轿厅后是西花园(时园),由雅堂、祠堂和风雨桥组成。雅堂是余达父先生读书著述的地方。屋外,很有些年头的紫薇花正是恣肆绽放的季节;屋内,斯人早已远去。穿过风雨桥,登上祠堂楼,西花园中的美丽景致尽收眼底,当年种下的桂花树已高过了祠堂的屋顶,一枝分杈横过窗前,飘来若有若无的暗香,惬意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庄园右路依次为东花园、客房、仓房、绣楼。东花园也称“亦园”,园中种植花草。绣楼是余达父女眷们的居所,四周围砌高墙,唯一通道是正厅的后门,进出必须经过余达父夫妻的住处。据说,余达父的几个女儿,个个精通文墨,熟悉女红,就连丫鬟也略识文字。然而,由于不能与外界接触,女孩子们的这些才艺也只能长锁深闺,用来打发无聊的漫漫时光。
彝族是一个崇拜虎的民族,庄园房屋的廊柱、房檐和石礅、石阶等都刻有形态各异的虎头图形。浓厚的日本建筑风格和传统的中国建筑式样结合,辅以彝族的民族文化,成就了庄园建筑的整体风格,古朴中蕴含着典雅,每一处都显示出庄园建筑的独具匠心和宏大气派。
介绍古代庄园建筑,我们不能不关注它的一个典型特征,那就是碉堡,它是土司制度的特殊产物。大屯土司庄园共有石、土碉堡6座,分布在庄园东西南北角和左右中轴的两侧,建筑相当坚固,墙面留有瞭望孔和射击孔。6座碉堡既可独立使用,又可相互策应,使庄园显得壁垒森严。庄园周围是高2~5米不等的砖砌围墙,墙脊拱砖粉饰。
院内进深80余米,横宽60余米,整个建筑占地6000多平方米。据传,当年参加修筑庄园的有近300名工匠,历时3年,方才大功告成。大屯土司庄园是目前全国仅存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彝族土司庄园之一,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是研究民族、民俗学的珍贵实物资料。1994年至2011年,国家文物局先后数次拨款400多万元,对大屯土司庄园进行了保护性修缮。
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将大屯土司庄园核定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