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综述
早在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了“藏羌彝文化走廊”这个民族学概念。2014年,中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出台。
▲百里杜鹃风景区的彝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度火把节
2014年3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出台《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毕节市被列为七省区11个重点打造的核心区之一。《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旨在通过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域内资源整合,实现区域内文态、业态、形态融合,是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创新之举,是推进各民族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保护文化生态,传承民族文化,增强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彝博会开幕式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出台后,刚好处于这条走廊要塞核心区的毕节市抢抓机遇,切实推动文化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提速转型升级,打造好“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毕节品牌。
《总体规划》提出了“按照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以优秀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合理开发利用为核心,促进文化与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力的西部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带”。
▲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高峰论坛的宣传展板(吴学毅 摄)
强调“合理利用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保护;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富民;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成为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如何打造“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毕节品牌上,毕节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优越条件。突出体现在:
1.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川滇黔三省交界处。随着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隋筑“石门道”、明奢香开“龙场九驿”,自古有“于滇为咽喉,于蜀为门户”和“川滇通衢”之称,促进了“茶马古道”的加速形成。当今杭瑞、夏蓉国家高速公路的开通,全市2015年实现“县县通高速”, 毕节成为西南地区最近的出海口通道,也是珠三角地区连接西南地区、长三角地区连接东盟的重要通道。毕节飞雄机场开通了19条国内主要城市航线。一批正在规划建设的机场、高铁、货运客运铁路等,将使毕节成为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立体大交通的格局已经形成。
▲航拍横跨七星河上的七星关大桥
2.文化资源丰富。
毕节是中国南方古人类的发祥地,享有“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的美誉。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市,包含着悠远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凝重辉煌的红色文化、统一战线帮扶形成的“同心”文化。
彝族在黔西北地区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彝族人口70万人。从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彝族首领济济火助诸葛亮南征有功,受封罗甸王,建立了罗甸国,到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彻底“改土归流”,时间长达1474年,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
▲彝族特色文艺节目(吴学毅 摄 )
目前,毕节市收集到的古彝文献有八千余册,57部被收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奠定了千年彝文化的基业,创造了“百年皇帝,千年土司”的神话。现全市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78处,其中,国家级8处58个点,省级27处。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31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39个。
3.旅游生态资源独特。
毕节市有着“洞天湖地、花海鹤乡、避暑天堂”的美誉。所处的乌蒙山片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自然景观丰富奇特,神奇优美;加上丰富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和生态气候资源,具有一定代表性和便于开发利用的主要旅游资源有八十余处。目前,被贵州省列为重点打造的景区景点11处,彝族景区景点占2/3以上。
▲韭菜坪风光(来源网络)
为认真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和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精神,充分发挥毕节市彝族文化核心区及其地处南方丝绸之路要地的积极作用,提升毕节文化旅游知名度,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毕节市“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战略目标全面实现。
2014年以来,毕节市通过抓专项规划的编制、抓积极申报国家项目资金支持、举办首届“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工作,围绕打造“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毕节品牌,取得了初步成效:
▲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开幕式现场(吴学毅 摄)
1.打牢“三个基础”。
一是加大省级和国家级文化遗产的申报力度,注重市内重点、特色文物古迹的修缮保护建设;积极推进彝族博物馆及赫章可乐遗址考古公园、黔西观音洞南方古人类遗址公园、非遗传习所的建设。二是加快重点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抓好十大文化产业园区等建设。三是加快推进慕俄格古城、水西古城、夜郎古城、织金古城和乌撒古城“五个古城”建设。截至目前,在申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中,两个项目共获三千余万元的国家专项资金支持,1个项目被列入文化部项目库。
2.搭建“一个平台”。
发挥彝族文化制高点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从2016年起,连续打造一个全国性的以彝族文化为主的产业交易平台——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着力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展示平台、行业性交流平台、专业性交易平台、区域性合作平台,加快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3.着力发展“八大产业”。
依托毕节市厚重的文化资源、重要景区景点和自然生态气候资源,近年来,毕节市围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的实施,重点打造“1+7”发展模式。以发展文化旅游业为龙头,大力拓展民族演艺、民族节庆会展、民族出版、民族民间工艺品生产加工、民族食品生产加工及包装、民族户外休闲运动、民族传统医药等7大重点领域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彝族文化产业走廊步伐,使之成为毕节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和战略性支柱产业。
▲彝博会期间,各类丰富的彝族特色文艺节目精彩上演(吴学毅摄)
具体任务如下:
一是以“一花一洞一海一湖一山”(百里杜鹃、织金洞、草海、支嘎阿鲁湖、阿西里西山)为主的“五个一”景区景点打造工程。突出乌蒙概念、夜郎概念和彝族文化概念,强化神奇和神秘感,挖掘独特的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建设国际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
二是加快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和基本形成旅游目的地的市、县(区)民族文化的包装,以现有文艺团体、乡镇文艺骨干、民间艺人为基础,整合演艺资源,实施地标式精品剧目战略、景区+演艺工程和民族风情演艺,让游客领略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三是以民族民间传统节日为基础,重点办好七大文化艺术节,创立文化节庆品牌,扩大城市影响,提升整体文化旅游形象,拓展客源市场,更新投资环境,增强人才、资金等各种要素的吸引力,扩大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渠道,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2016年8月3日,藏羌彛走廊彛族文化产业博览会[撮泰吉]高峰论坛(毛道安 摄)
四是搜集、整理、开发特色文化资源,编辑、创作、出版毕节以彝族为主的古籍文献、乡土教材、历史文化系列丛书、红色文化课件和影视动漫作品,大力发展民族出版业。
五是加快发展以文化创意为主的民族民间工艺诸如民族服饰、漆器、石雕、蜡染、刺绣等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加工业。建立覆盖整个区域的销售网络,积极探索搭建网络销售平台。
六是加快发展以民族食品诸如乌撒考茶、荞茶、荞酥、咂酒、水花酒、火腿、豆制品、皱椒等的生产加工及包装业。以文化包装为突破口,加大对土特产品的设计、研发、包装和销售网络建设,提升民族食品的旅游商品功能,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
七是依托自然资源和民族民间医药资源,进一步加大民族医疗产业发展和中草药的种植及生产加工,注重收集、整理、开发民族民间土方和炼方,推荐一批民族医药申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大民族民间传统医药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扶持传统中医世家、彝药、苗药等,推进民族中医药业的发展。
八是着力开发旅游景区景点民族传统节庆习俗诸如赛马、斗牛、斗鸡、射弩、攀岩、钓鱼、越野等的民族户外休闲运动业。打响山地竞速挑战赛、山地自行车赛、汽车拉力赛、溯溪赛、围棋邀请赛等五大全国性赛事活动品牌,重点打造户外健康运动休闲养生基地,增强旅游休闲运动属性功能,形成民族户外休闲运动的产业化发展。
▲彝博会主要会场慕俄格古城西城门(吴学毅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在搭建产业交易平台上,为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凸显毕节“古彝圣地、文化高地、走廊要地”的地位,彰显彝族文化与助推文化产业同时并举的新路,由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指导,贵州省文化厅和毕节市政府精心谋划组织的“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于2016年8月2日至5日在大方县成功举办。
彝博会以“彰显古彝雄风、助推文产繁荣”为主题,这是自《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出台以来,毕节市举办的首个大型展会活动,实现了“全国一流、古彝特色、高端平台、效益双丰、国界接轨”的预期目标。
▲中国版协民族出版工作委员会彝文图书出版协会第十一次年会现场(吴学毅 摄)
本届彝博会通过展示、展演、展销、论坛、招商五大类十一项系列活动的实施,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江西、广西、云南、四川等10余个省(市、自治区)和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贵州省各市州有关领导、专家学者、文化企业界客商等1000余人参会,吸引了数万人参观。
本届彝博会期间,通过举办“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论坛”、彝族古剧《撮泰吉》高峰论坛、水西建制史高峰论坛、贵州(黔西北)彝族文化产业发展成果展、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展销、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推介及项目签约仪式等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
▲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高峰论坛现场,来自四川凉山州的彝族专家在论坛上发表讲话。(吴学毅 摄)
出版了“一典一剧一历三经”(一典《彝汉对照字典》、一剧《撮泰吉》、一历《十月太阳历》,三经:《宇宙人文论》、《宇宙生化论》、《彝族诗经》);实现招商引资签约项目20个,签约资金达128.6亿元,文化创意产品展销突破100万元。与会的国内外民族文化和语言文字专家及学者还就彝族文化及彝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方向、前景,彝族文字、彝族《十月太阳历》、彝族古剧《撮泰吉》的世界性意义等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此次彝博会的举办,不仅充分彰显了毕节市作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核心区的地位,表现出为贯彻落实文化部、财政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和“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勇于作为的积极姿态和责任担当,也为毕节市文化精准扶贫助力“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战略目标的实现搭建了新的平台,同时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利用、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高地树立了成功典范。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作者简历:
陈如新,男,穿青人,1969年2月出生于贵州省大方县,1991年7月贵州民族学院(今贵州民族大学)历史系毕业。同年9月参加工作,从事文化工作近30年。现任毕节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市文化产业发展协会常务副会长。
近30年来,始终对文化充满感情,勇于担当作为,积极投身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在其争取下,毕节市于2014年被纳入全国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核心区,主持编写了《毕节市核心区总体规划》,并于2016年参与策划成功举办了首届藏羌彝文化走廊·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
同时,又于2015年参与了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毕节以西部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获得国家授牌,为毕节市构建文化强市、践行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