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古籍保护刻不容缓 凉山今年起全面普查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四川日报网(记者 何勤华)2014年3月27日,凉山州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抢救保护彝族古籍工作的意见》。“这将开启凉山抢救、保护、研究彝族古籍工作的新局面。”得知这一消息,凉山州语委主任贾瓦盘加颇为兴奋。
凉山州近年来的普查统计显示,全州民间散藏有50万卷左右的彝族古籍,而州、县(市)两级语委、档案馆、博物馆、文物管等部门征集收藏的仅几千卷,大多数彝族古籍老化、破损等现象严重,抢救保护彝族古籍刻不容缓。
现状 古籍老化破损现象严重
凉山境内彝族古籍藏量大、品种多,内容涉及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哲学思想、法律制度、文学艺术等多方面。彝族古籍自古传承于民间,散存于民间,保管条件差,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古籍逐渐老化、破损,虫蛀、字迹退化现象严重。
“懂彝族古籍的人才也很匮乏。”贾瓦盘加说,收集、整理、翻译、出版彝族古籍的专业人才匮乏,研究队伍青黄不接,特别是随着能够识读彝族古籍的老人的去世,许多古籍有可能成为无人识读的“天书”。
从机构来看,抢救保护彝族古籍的管理机制尚未健全,没有全州统一的专业性抢救保护和研究机构。
不仅如此,彝族古籍征集工作无序,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个人抢征乱征、古籍贩子随意征购、高价征购现象十分严重。“彝族古籍蕴含着彝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贾瓦盘加说,彝族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必须做好抢救保护工作。
保护 安排抢救保护专项资金
“近年来,凉山州扎实开展了彝文古籍的保护工作。”从文件柜拿出一本厚厚的《中国彝族文典籍译丛》,贾瓦盘加告诉记者,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编辑出版的彝文典籍,目前已出版了5辑,“该典籍系统收录了彝族人民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独特文明成果,是彝族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但彝族古籍保护仍然任重道远。”
《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抢救保护彝族古籍工作的意见》提出凉山彝族古籍抢救保护的总体目标是,今年起将对彝族古籍进行系统全面普查,进一步掌握彝族古籍的分布、种类、版本、保管、收藏和保护状况,建设古籍数字资源库,加强彝族古籍征集和修复、编研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和研究专业人员,争取建立彝族古籍保护研究机构。通过努力,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抢救、保护、传承,研究工作体系,使全州彝族古籍得到全面保护。
意见提出,州本级财政将视彝族古籍抢救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安排彝族古籍抢救保护工作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彝族古籍普查、征集、修复、研究、数字化等工作,用于彝族古籍传承人、相关专业人员的培养、培训和学术研究、交流。各县(市)政府要加大对彝族古籍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彝族古籍藏量大、版本丰富的聚居县,每年必须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彝族古籍工作。
针对彝族古籍征集工作无序情况,贾瓦盘加说,语言文字及有关部门将制定相应措施,依法规范古籍市场,严厉打击盗窃、走私、乱征、破坏古籍等违法行为,严格古籍出入境审核,严禁彝族古籍非法流入境外。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彝族文化的瑰宝彝文
- 2 彝族汉姓来源
- 3 彝族文苑中的奇葩:彝文碑刻
- 4 三官寨及其彝文古籍
- 5 毕摩经书:洞开彝族先民“记忆库”...
- 6 十三代内子孙有称谓
- 7 彝族名词解说之“阿加”
- 8 彝族尔比以及类别
- 9 “克智”:口头论辩
- 10 “勒俄”:史诗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