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姓氏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了无姓氏的个人。即便有,我们也称他(她)为“无名氏”。可以说,“无名氏”这个称谓,便是我们赋予他(她)的姓氏。但是,作为姓氏,它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
彝族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据考证,中国人在5000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说到姓氏的起源,就不能不讲我国上古时期著名的部族首领伏羲氏。他不仅被列为三皇之首,还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史载,伏羲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建都於陈,死后亦葬于陈。淮阳自古就称“太昊之墟”,就是传说中的陈都。伏羲氏贡献颇多,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
在原始社会之初,人们群居杂婚,难免近亲婚育的弊端,伏羲氏认识到这种危害,制定了一套同姓不婚的嫁娶礼仪制度,从而避免了血亲通婚,实现优生繁衍。姓作为“远禽兽,别婚姻”的符号,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记,经过数千年的分衍发展,至今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姓氏已有2.2万多种,这些姓氏有的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绝大部分代代相传,延绵不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纽带。可以说中华万姓同根,根在伏羲氏,而羲皇故都淮阳,正是中华姓氏最初的发源之地,滥觞之地。《三坟》曰:“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为风姓”。
“姓者,生也”,“因生赐姓”,这是血缘传承的标志;“氏”者,旁支别属也,“胙土命氏”,这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姓”重血统,而“氏”重地域;一纵坐标,一横坐标。两者交叉,便把每个人固定在了唯一的靶心上,给后人回溯历史,提供了无上的方便。“姓”、“氏”合流以后,“氏”升为“姓”,“姓”、“氏”都站到了表示血统的那一边。于是中国人又发明了“地望”,再次建立起地域、身份之坐标。这纵横坐标的发明,是一项伟大的发明,真可誉为“第五大发明”。要知道,多数欧美国家迟至中世纪中期才开始采用姓氏制度,而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亦至10世纪左右才相继使用姓氏,日本更迟至1870年(明治三年)才准许百姓取姓。中国也许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制度的国家。
“姓”、“氏”而外,中国人又发明了“名”。“名”是用来区别同“姓”、同“氏””中之不同个体的。“姓”、“氏”、“名”之外,中国人又发明了“字”。“字”是从“名”孳乳发展出来的另外的“名”。
“姓”、“氏”、“名”、“字”之外,中国人更发明了“号”。这“号”的发明,恰表现了中国先人秩序中求活络、强制中求自由的“灵活精神”。“号”的精神是自由、取法灵活,不受限制。
“号”可以说是“姓氏文化”中的一包调味剂,常常叫人回味无穷。
由姓氏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民族文化与民族族精神。
一姓有一姓之个性,传统所养,基因所逼,个体很难逃脱其规律。或帝王气不足,或侧重政治、军事,或“五世六公”、“九代封侯”,或“数世科名,门第清华”,或专心于一门而成工商世家、书画世家、医药世家……家族文化乃是中华文化之缩影,在家族文化里,吾人既可读到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又可读到祖先之生存状态,处世心境、价值观念,更可读到吾土吾民之悲欢离合,之生灭盛衰,之死去活来。
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彝族的姓已经形成,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姓氏族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为姓。
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和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
所以,我们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的彝族,其姓氏同样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彝族社会历史的进一步发展,彝族姓氏及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唐朝时期,在彝族统治阶级里出现了大量的姓氏,如“蒙氏”“乌蒙氏”“奢氏”等等。蒙氏是唐朝时期南诏国王室的姓氏;乌蒙氏是宋钦宗赐封的乌蒙王的姓氏;奢氏是川南彝族地方首领的姓氏。明初明太祖朱元璋赐姓“禄”,由于改土归流,“禄”家在清朝时远走云贵各地,改姓“余”,明清时期彝族著名诗人“余昭”、“余珍”就是其后代。元末明初,彝族普通百姓家族也开始使用姓氏,如“曲木”、“曲比”、“吉子”等,而且同姓不同家族的姓氏出现了很多,如“邱摸”有“沙者邱摸”、“聂乃邱摸”、“拉玛邱摸”、“吉尼邱摸”等等。“沙者邱摸”与“聂乃邱摸”都是“乌蒙”家族中“聂乃惹所(三子)”家支成员的分支;“拉玛邱摸”是“阿莫惹古(九子)”家族中“拉玛惹尔(四子)”家支成员的分支;“吉尼邱摸”是“吉尼惹黑(八子)”家族的分支。“曲比”也有两种,“沙玛曲比”和“哦齐曲比”。这种现象在彝族姓氏中是很普遍的。彝族姓氏的来源主要是祖先的姓名,这是由彝族的父子连名制谱系而来的。而当时祖先的名字很多都来自于生活,有的是动物名:如阿祝(狐狸)、阿海(老鼠)、克惹(小狗)、阿张(乌鸦)、阿牛(猴子)等;有的是职务名:如尔古(工匠师)等。有的是地名:如莫伙(峨边莫伙拉达:今乐山市和峨边县境内)、日史(日史普吉:今凉山普格县)、阿勒(阿勒南瓦:今凉山金阳县南瓦、土沟等乡)、玛海(玛海伙吉:今凉山金阳县马依足乡)等。
有学者认为,彝族姓氏与彝族自称有一定的关系。他们认为,现今众多的彝族自称或他称中部分源于早期的彝族姓氏。诸如“诺苏”、“纳苏”、“聂苏”(或后面加“泼”,彝语意为“人”)等自称和他称。据不完全统计,直到解放前夕,还有“纳罗泼”、“迷撒泼”、“濮拉泼”、“濮瓦泼”、“阿西泼”、“撒尼泼”、“里泼”、“葛泼”、“罗泼”、“罗武泼”、“阿哲泼”、“六米”、“勒苏泼”、“山苏”、“阿租泼”、“格濮”、“阿武”、“他鲁苏”、“撒摩都”、“六得濮”、“纳查”、“拉乌苏”、“纳若”、“咪西苏”、“罗罗”、“白罗罗”、“黑罗罗”等几十种。
彝族的姓氏和彝族的族源也有一定的联系。彝族不是一个单源民族体,而是一个多源族群融合而成的民族体,其姓氏及其文化也融合了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族群的姓氏。有学者认为,古羌人与西南土著部落融合为僰,昆明人与僰(濮)的融合是彝族姓氏文化形成过程中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在6000~7000年前,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沿金沙江在安宁河流域的邛都和普渡河流域的滇池定居。滇池和邛都的居民,史称“越雟羌”、“青羌”、“蛮夷”、“郡夷”、“叟”等,并不断和当地的僰(濮)人、僚、汉人等融合,成为彝族的先民,其姓氏成为后来彝族姓氏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
彝族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
彝族姓氏的形成彝族姓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且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和特色。
根据彝族史料推测,彝族的姓氏可能形成于父系社会时期,彝族父子连名制时代。现在能看到的比较完整的关于彝族姓氏的彝文记录是《安氏世记》(水西安家世谱)。安氏父子联名至七十二世纳知陇铺,明朝赐姓安,自此不用父子联名而用汉名至安坤。加上陇铺至安坤十二代,共计八十四代。史家认为第一代当在东汉晚年,即六祖分支时期。如上溯至三十世祖希母遮,约为公元前五世纪时期。从汉文史料中也可以看到彝姓的影子。宋史《沪州蛮传》中记载的斧望个恕、沙取禄路,以及清史《世宗实录》中记载的施额者布、法漏者约、扁刀说革等。据了解,“施额”、“ 法漏” 在今彝良县境, 曾作地名使用。“ 说革”则在镇雄。
彝族人和其他民族一样,见了面,总是要问姓名,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倍感亲切,认为两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其实不一定。编写《彝族千家姓》时,我们调查发现,彝族的一个姓可能有多个来源,比如说彝族的姓“邱摸”就有40多个来源,有些是来自“拉玛”家支成员,有些是来自“聂乃”家支成员。这就是说,就彝族而言,见了面,只问姓名特别是只问汉姓汉名的话,无法确定两者是否属于一个家族,必须问一问家支,盘一盘谱系才能确定两者的确切关系。
追溯彝族姓氏形成的渊源,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是以祖先的名字作后辈的姓。如吉克,原是祖先的名字,之后作为姓,再后来子孙不断繁衍,就有了阿约、尼色、吉木、吉补等姓氏。彝族自古实行父子连名制,祖先的名字逐渐演变成后代的姓,后代子孙繁衍多了,形成若干支系,后代的名字又逐渐演变成其子孙的姓。因此,虽然从字面看各是各的姓,按其家谱,却是同一支系。
二是以职业或某种特点为姓。如尔古,意为能工巧匠、手艺人等。原来,这些手艺人和工匠,因为有一技在身,到处受人尊敬,而以此自诩,久而久之,所操职业便成了其代名词,后来又逐渐演化为姓氏。又如苏呷,原意为富有、富裕之人,由于这些富裕人家有一定的财产,有的人便故意隐去其真名实姓,直呼其为苏呷,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种姓氏。
三是统称“赤黑”。原是一种统称,汉族或其它民族的人被人贩子卖到彝乡做奴隶,或彝族统治者出兵直接掠夺来做奴隶的,因为他们不是土生土长的彝族,没有彝族的姓氏,便统统称之为“赤黑”,以示区别,后来“赤黑”一词也就逐渐成为一种姓氏。当然,也还有其它的情况。
彝族姓氏的形成具有四大主要特色。首先最重要的一个特色是,有些不同的姓氏可能属于同一个支系,同一姓氏又有可能分属不同的支系。如沙马、曲比、乃保、阿约、吉木、阿力、赤、哈马等都属“曲毕”支系,阿黑、阿措、拖觉、阿苦、阿子、嘿哈、火布、吉斯等都属“尼波”支系。某些姓氏从字面和读音来看完全一样,但因所属的支系不同而具体含义也可能大相庭径。同是沙马,就有沙马曲比、沙马什亿;同是阿力,有阿力赤、阿力威、阿力曲比、阿力曲术。他们分属不同支系,之间没有一点儿血缘关系,相互之间可以通婚。
其次的一个特色是,彝族姓氏以两个音节组成的复姓居多,占彝族姓氏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单音节的比较少,没有三个或三个以上音节的姓氏。除少部分无确切的含义之外,大多数彝族姓氏均具有一定的含义,以取名的方式不一而定。如:阿杜——狐狸;沙井——糖;日——豹子;阿渣——喜鹊;阿尔——重;则——海椒;威史——红猪;阿黑——鼠;马——竹子;等等。
第三个特色是,彝族的姓氏是一个群体的指称,是用来区分群体的符号,而名字是个人的指称,是用来区分个体的符号。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姓氏代表一群人,而一个名字只代表一个人。
第四个特色是,彝族的姓氏是裂变的谱系结构及其复杂的血缘关系的象征符号,具有指代血缘关系和族属的功能,是可以延续下去的;名字则只指代特定的某个人,不一定延续下去。
彝族姓氏的主要特点彝族的姓氏主要由两个字组成。首先是在作为统治阶级的贵族里面产生了姓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百姓与下层社会的奴隶都是没有姓氏,只有名字。彝族的姓氏主要来源于祖先的名字,也有来源于地名的。这在彝族姓氏文化中是很明显的特点。在成家以后,彝族的女性还是要保留父系家族的姓氏。
具体而言,彝族姓氏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唯一性。在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彝族实行的是父子连名制,即父亲名字加儿子的名字,儿子的名字加孙子的名字,照此类推,一代接一代,如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一直延续下去。关于彝族的父子连名制,汉族文献《新唐书\x{2022}南诏传》、《蛮书》、《唐书》、《资治通鉴》、《云南志略》、《南诏野史》等均有记载。《资治通鉴》记载到:“细奴逻、逻盛、盛逻皮、皮逻阁、阁罗凤、凤迦异、异牟寻等”。彝文典籍记载的就更多,在贵州水西翻译整理出版的《西南彝志》中,父子连名制的谱牒就占了大部分篇幅,每个大的家支都有自己的父子连名制谱碟。直到今天,在大小凉山依然还保持有父子连名制的姓氏传统。可以说,彝族这种父子连名制的姓氏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二是庞大性。彝族姓氏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四川省凉山州彝学会2012年3月至12月的调查统计显示,仅四川省就有3280多个姓,经过合并同类型姓氏后,依然还有1680个。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2012年上半年调查统计显示,仅云南宁蒗主有1200多个姓氏,经过合并同类型姓氏后,依然还有600多个。1991年布拖县民语委所作的一项统计表明,该县就有彝族姓氏294种。1988年昭通地区民委调查,彝姓有143个,汉姓74个。虽然,这些数字不是十分准确,但说明了一个问题,彝族姓氏的数量是十分庞大的。
三是复杂性。彝族的姓氏主要来自于祖先的名字,如聂乃勒尔,“聂乃”是氏(家支),“勒尔”是姓。聂乃和勒尔都是祖先的名字,但是聂乃是勒尔的祖先。聂乃在先,而且聂乃在当时的地位极高,所以成为了家族的氏,在凉山称“聂乃氏”。勒尔是聂乃的七世孙,成为了姓。勒尔有六个儿子,又从六个儿子的子孙里分出了“首比”、“吉胡”、“吉伍”、“曲木”等。“首比”、“吉胡”等都成了姓。目前,彝族姓氏形成既有彝姓、汉姓,又有单姓、复姓和其他姓,甚至一个人会有两个乃至两个以上的姓氏的复杂特征。
四是阶级性。彝族姓氏上下尊卑明显,带有等级色彩。历史上,彝族社会里人被分为五个等级,即:兹、莫、曲、井、呷西。兹、诺两个等级是统治阶级,曲、阿加、呷西是被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中曲和部分阿加是有姓氏的,但是一部分阿加和呷西是没有姓氏的,他们有的跟着使用主人的姓氏,有的就一直没有姓氏。
五是包容性。彝族姓氏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了许许多多外民族姓氏文化的精华,这也是社会发展民族融合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对彝族姓氏文化影响最大的是汉族姓氏。彝族在元朝末年开始出现大量的汉姓,如水西土司开始姓“安”,永宁府舍氏土司也改姓“禄”,乌蒙土司改姓“罗”等等,大多数贵族子弟也开始学习汉族文化。
六是女性的姓氏始终不变。彝族女性不管是出嫁前还是出嫁后都跟着本家族家支姓,不会发生变化。而汉族的女性出嫁前使用本家族姓氏,出嫁后改用丈夫家族的姓氏,入赘的男性要改用女方的姓氏。从这点上看,彝族与汉族婚俗不同,也说明彝族是非常注重血缘关系的。
彝族姓氏的基本功能《白虎通义》卷3《姓名》讲,姓和氏在汉族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有严格的区别。姓是为了“重人伦,别婚姻”,用于确定血统,防止近亲结婚,早在周代,“同姓不婚”就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准则。而氏的作用则在于“贵功德,贱伎力”,即用于区别人们的不同社会地位。而彝族姓氏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判别是否属于同一家支、判断身份的高低贵贱,以姓氏别婚姻,而名则仅是指代个人的符号。
彝族姓氏不只是个人的事,亦不只是家庭的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关系着我们的血脉与历史,通常是彝族维系血缘的隐形纽带。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我们的生命之所由来,从而打开久郁心中的大结:“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自己肉体、心灵、心理之血脉传承,从而使自己不致于太昧于自己之短暂人生。“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祖”。“寻根问祖”不在祈福于祖先,而在明白我们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一定会通过这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
通过彝族姓氏,我们能知道古代彝族社会的姓氏也曾有高低贵贱之别。彝族的“姓”和“氏”(支)曾经为贵族所独有,丢“氏”丢“姓”即是丢贵族之地位,故在传统的彝族社会“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姓氏,贱者有名无姓氏”。在传统的彝族社会里,有“姓”有“氏”者贵,无“姓”无“氏”者贱,这是常理。据说,在传统的彝族社会里有贵族身份的男子是既称“姓”“氏”又称“名”,而贱者和妇人只称“名”,不称“姓”“氏”。所以,在彝族奴隶制社会里,奴隶们就只有名,没有姓氏可言。
通过彝族姓氏,我们能知道彝族中什么人与什么人之间可以通婚,什么人与什么人之间不能通婚。氏(家支)是一道门槛,我们的祖先4500年前就已经规定,所有的男女均不能跨越这道门槛,而走进婚姻的殿堂。但“同姓可婚”不是“同姓不婚”,若谓“姓”重在“别贵贱”,“氏”则重在“明婚姻”:“氏同姓不同,婚姻不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则可通。”“姓”可改变,而“氏”,则是不变的。
彝族姓氏的文化传承彝族姓氏文化传承是指姓氏文化在彝族这个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这个过程因受生存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制约而具有强制性和模式化要求,最终形成文化的传承机制,使彝族姓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等特征。也就是说,彝族姓氏文化传承是姓氏文化具有彝族特性的基本机制,也是姓氏文化维系彝族这个共同体的内在动因。彝族社会每个成员正是通过习得和传承共同的民族文化而结成为一个稳定的彝族这个共同体的。这在原始的或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支系中更为明显。彝族的姓氏文化传承,与整个彝族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和社会机体的发育、成长、发展、完善有着密切的联系。
彝族姓氏文化的传承,与彝族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和社会机体的发展、发育和完善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彝族姓氏文化也在社会变迁中传承不止,变化不断。与产生之初相比,在实质和内容上都发生了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变化,有的改变了所有存在的形态;有的被新文化内容所取代;有的则融入了新的文化内容。在传承过程中,彝族的姓氏文化已逐渐失去了其原生态性和完整性。
文化传承活动是由传和承两极相连接,不断往前推进的动态过程。文化传承是传和承的结合体,任何一个传承者都处于文化传承的环节中。彝族姓氏文化的传承主要表现在父子联名谱系的教育上,由长辈或年老者传递给晚辈或年少者,他们中间任何一个人,都是整个姓氏文化的传承者。彝族姓氏文化传承就是由这些传承者代代相承而完成的。
人类文化的传承方式多种多样,而最常用的是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文本传送、行为示范和电子传动等。彝族姓氏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为口耳相传、文本传递。
、口耳相传口耳相传是指人们在传播、传授文化时,传者口头传播,受者耳朵收听后铭记下来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这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也是流传至今最普通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彝族尽管有自己的文字,但文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掌握在毕摩祭祀者手中且只在各种祭祀场合使用,没有与普通知识的传承联系起来。所以,彝族姓氏文化的传承,过去以口耳相传为主。目前,尽管出现了许多谱系文本,社会生活中口耳相传的文化传承方式在彝族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至今仍在延续。
、文本传递文本传递是指文化知识用文字符号的形式记录在石板、木板、树皮、布帛、纸张等物体上进行传播、传授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就彝族姓氏文化的传承而言,在1949年民主改革以前,这种文本相传的文化传承方式限于少数掌握彝族文字的毕摩及其家支成员之间。1949年民主改革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谱书籍的增加,文本传递成为彝族姓氏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如果仅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承彝族姓氏文化难免出现纰漏,只有配合运用文本相传的方式来传承彝族姓氏文化才是坚固有效的,这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发育成熟和文化社会文明的体现。目前,彝族地区各家支或各民间机构收集整理的家谱、姓氏录等,无论是正式出版的或是内部资料,无论是纸媒的或是电子的,都是传承彝族姓氏文化的最佳介质。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彝族文化的瑰宝彝文
- 2 彝族汉姓来源
- 3 彝族文苑中的奇葩:彝文碑刻
- 4 三官寨及其彝文古籍
- 5 毕摩经书:洞开彝族先民“记忆库”...
- 6 十三代内子孙有称谓
- 7 彝族名词解说之“阿加”
- 8 “克智”:口头论辩
- 9 彝族尔比以及类别
- 10 “勒俄”:史诗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