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语言文字与古籍

人类的记忆遗产:《西南彝志》《彝族源流》

作者:王幼红 发布时间:2018-12-05 原出处:贵州民族报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巍峨峻峭的乌蒙山,气势雄伟磅礴,耸立在云贵高原上。千百年来岁月沧桑,乌蒙山区一直是彝族人民世代生息繁衍之地,又是孕育发展彝族古代文明的摇篮。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也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跨境而居的民族之一。彝族有自己古老的民族文字,彝族先民利用它记录族群的发展史,给后人留下了《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等一大批具有珍贵价值的典籍。
jk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k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k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k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南彝志》原名《哎哺啥额》(音译)。彝族先民认为,由于啥额(清浊气)自身的不断发展变化,产生哎哺(一种物质元素)。又由于哎哺自身的不断发展变化,形成天地,产生万物。《西南彝志》全书彝、汉文对译本共26卷,290个标题,彝文约计34万字,是一部古代彝族最古最全的百科全书,本书从开天辟地写起,记述彝族历史长达数千年,对彝族先民的物质、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描述,书中对彝族各支、当地的汉族以及各兄弟民族的历史均有记载。既用“编年”,也采用“纪传”,史料内容异常丰富,极其珍贵。此外,本书有不少章节内容,广泛涉及天文、历算、语言、文字、医药、冶炼、兵器制作、生活用具制作、工艺、畜牧、狩猎、农耕等各个方面,较全面地反映了彝族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因此是研究我国西南各民族史的重要史料,也是一部较优好文学作品集。jk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k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源流》的原彝文名叫“能素恒说”直译意为追溯彝族的根源,主要流传于古乌撒部地的今贵州威宁、赫章两县的一些世袭布摩家中,如威宁县哈喇河、迤那、牛棚一带称“阿卓吐布”的禄姓八家布摩家,威宁自治县雪山镇一带称“阿者侯泊”的禄姓布摩家,威宁金钟一带称“阿都乃素”的孔姓布摩托家,赫章珠市乡一带的称“麻博阿维”的文姓或杨姓布摩托家,赫章县财神镇一带称“阿侯布”的王姓布摩家等等,经过文革时期,除毕节市彝文文献翻译研究中心所收的藏本和赫章县财神镇一带称“阿候布”的王姓布摩家等少数几家布摩的藏本外,其余抄本几乎散失殆尽。《彝族源流》记录哎哺、尼能、什勺、幕靡、举偶、六祖等六个时期的彝族历史。它的整理翻译被国家民委列为“七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重点项目”之一,2008年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目录”。全书共二十六卷,整理翻译和出版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本书出版突出了父子连名谱部分,基本按原书的哎哺、尼能、什勺、米靡、举偶、六祖这六个时期的谱系排列为顺序。是记录彝族族源史的权威文献。jkQ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