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从《西南彝志》看彝族先民哲学思想和文化观念

作者:王光荣 发布时间:2023-12-27 原出处:民族文学学会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DSC_7803.jpg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南彝志》是古罗甸水西(今贵州西北部大方、毕节、黔西一带)热卧土目家一位歌师根据彝族的古经词、历代文献、典籍、神话和传说,用老彝文编篡成的一部兼有历史性和文学性的巨著。全书以彝族传统歌谣形式——五言诗体记叙了彝族先民对宇宙、人类起源的认识,反映了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源流。特别是具体地描述了我国西南地区彝族几个主要分支的谱系及其相互关系。原著共26卷,400多个标题,原名为“哎哺啥呃”,意为“形影及清浊二气”,成书年代大约为清康熙初期。建国初期在贵州大方、黔西、赫章、威宁、金沙、纳雍、织金、毕节等县(自治县)彝族婚嫁、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主家常常请一些歌师前来吟唱其中大部分章节或片断。1957年至1966年,贵州省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将这部古老的巨著翻成彝、汉文对译初稿。1984年,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和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根据对译本,编选了一本17万字的《西南彝志选》(以后简称《选本》)。本文就《选本》所体现的彝族先民哲学思想和文化观念,作些粗浅的探索。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自然流露

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的,“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转引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13页)赫拉克利特的这句名言,曾被列宁高度评价为“对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列宁选集》第38卷395页)。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世界物质性的正确观点立场。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南彝志》与其它神话古歌不同,就是基本上摆脱了由神来创造世界这一观点的束缚,较科学地反映了宇宙间各种事物和自然现象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过程,并说明这种形成、变化和发展过程的起因,代表了彝族先民某种进步思想,体现了他们古老而朴素唯物主义宇宙观。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先民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宇宙观体现在众多方面,《选本》的各个部分内容对这一观念都有所体现,其中第一章《创世志》和第四章《天文志》记叙得更为集中,也更为翔实。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创世志》这一章主要记叙了彝族先民对宇宙的产生、人类起源的认识,描述与此有关的许多传说。《天文志》一章主要论述万物生成变化的道理,用一个“变”字(彝文写作“扐”)来阐述它们发展的规律。那么,彝族先民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宇宙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关于天地形成的认识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古代的元气说和古希腊的原子论就是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中国古代元气说认为,一切有形的物体都由客观的元气所生成,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多少年来,一直有木、火、土、金、水“五行”之说,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的“原初”物质。古希腊的原子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不可分割的颗粒(原子)和虚空构成的,原子是世界的共同的基础。虽然这些观点在当时并没有被科学所证实,而且将万物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这就把问题简单化了。然而,它在当时是一种十分可贵的猜测。它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对客观世界穷根究底,试图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在本质上是正确的,是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初级阶段。《选本》头页(第一章)开篇写道: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金锁管混沌,不讲嘛不明;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要讲从头起,先叙哎和哺,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哎哺未现时,只有啥和呃;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啥清和呃浊,出现哎和哺。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所说的“混沌”正是远古时代宇宙空间形状。“哎”“哺”及“啥”“呃”均为彝语音译,其意分别为影、形和清气、浊气。彝族先民认为宇宙的起源,首先是清气和浊气的变化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天和地。清、浊一气分别变成为“影”和“形”(彝语“哎”和“哺”)。“影”“形”长久存在以后,逐步演化成世间的一切物质。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气青幽幽,浊气红殷殷,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翻黑压压,浊变晴朗朗;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青者着云裳,红者戴霞勒。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局啊现日影,日影亮晶晶,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宏啊显月形,月形金晃晃。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闹啊变青烟,青烟象彩衣,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努啊成红雾,红雾象罗裙。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段歌词描述了清、浊二气演化成日月和云雾的过程。“勒”即勒子,是古代女子头上一种包头巾;“局”“宏”和“闹”“努”是彝语音译,分别为日、月和雾、罩。歌词以这种拟人手法,把自然现象比作一个美丽的女子的装束。人们可以从古代女子头上的装束和身上的彩衣、罗裙想到日、月、云雾初露的情景和形状。日、月、云雾如此美丽,而星、风、彩虹、雷电等天象也令人陶醉。《选本》头章头节后半段写的“闹作左”“努痴弟”“吐作左”和“舍痴弟”都是彝语对风、云、雾、雪等的美称。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元气的变化而形成天地的观点,在《选本》头章“天地进化论”一节中表露得更具体: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天未产生时,地也不曾生;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空空的呢,大虚虚的呢。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出现了清气,清气青幽幽,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出现了浊气,浊气红殷殷。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气升上去,升去成为天;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浊气降下来,降来成为地。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种清气升成天,浊气降成地的说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元气说的观点,即认为一切有形的物体都由客观的元气所生成,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它是一种古朴的唯物主义观点。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清浊二气与人类的起源进化论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无机自然界在特定的条件,产生了生命物质,形成了生物界。生物界又经过了漫长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和发展,才出现了各种类别的高级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前身。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生物学方面解答了人类起源的问题,得出了人是古猿类进化而来的结论。根据这些观点,联系前文所提及的“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这一论述,可以证实一个明确的结论由高级动物——猿类演变成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归根到底是由元气演生而来的。当然,从元气中产生的生命物质,生命物质演生成高级动物——猿类,再由猿类中的一部分进化为人类,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且从猿到人的转化不仅仅是个简单的生物进化过程,而且是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质变。彝族先民经过长期的观察,认为人体和天地一样,是由清气、浊气在漫长岁月中,几经周折的演化而成,认为清、浊二气是人体的气、血、营、卫。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天乃生于子,天与天相配,高天自生了。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地乃辟于丑,地与地相配,大地自成了。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乃生于寅,哎与哺结合,人类自生了。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血又有气,有生命会动,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会动也会说,会吃也会穿。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提到天、地、人分别生于“子”“丑”和“寅”,是因为古人习惯按地支的顺序去认识宇宙和人类的起源,而地支的前三位是“子、丑、寅”,因而便有了“天生于子”“地生于丑”和“人生于寅”的说法。这种说法本身也符合先天地,后有人类乃至万物这一自然发展规律。体现了彝族先民唯物主义思想因素,他们以这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去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界的各种变化,较客观地挑明了人类起源的真谛。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歌书不仅叙述了人类的起源,而且反映了人类初期社会生活的情景。《选本》的“天地进化论”写道: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类在当初,不曾住地面。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野兽花斑斑,跑在森林里: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居于树上,兽与人同处,人与兽相随。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时人群中,金哎耿诺左,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想了三年,他想了三月,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与人联合,请了史慕魁。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慕魁亲手做,他教点起火,点火避野兽。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段歌词描绘了人类初期阶段——蒙昧时代的人类生活情景。“耿诺左”和“史慕魁”都是人名。前者为彝族传说中原始人群的首领,他曾出主意、想办法,叫人联合起来同野兽作斗争,排除野兽的威胁,因此,人们用“金哎”一词美称他、赞扬他。后者史慕魁为彝族传说中发明火的人,也是一个原始族群的代表。“三年”、“三月”表示时间久长,不是实数。根据有关学者考证,彝族是使用火最早的民族之一,在广大彝族地区流传着许多关于火的神话传说。彝族的绝大多数支系每年农历六月,都要过一次传统的火把节,他们崇火、敬火,常常以火象征本民族。《西南彝志》也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彝族先民使用火的情景。除此,对人类初期衣食、记时等状况也作了较具体的描述。“传到后来呢,大地有疆界,人住地上来。没有粮食吃,吃草籽树果;没有衣服穿,穿的是树皮”。又说当初“男的不会娶,女的不会嫁,知母不知父”。这些记载生动地描绘了原始人群的一幅生活图景,符合人类社会开始出现的实况。歌书还写道: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成群的人们,还不懂耕牧……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树木开花时,就叫春三月;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树本花谢时,就叫夏三月;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树果成熟了,就叫秋三月;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树叶枯落时,就叫冬三月。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是原始人对季节气候的认识和概念形成的认识,也符合原始人类思想发展的规律。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对大自然现象的解说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南彝志·天文志》从地面的变化到日光直射、斜射的时间地点的不同,以及节气的差异等现象,说明清、浊二气的不断运行这一本质。书中说道:由于清浊二气的不断运行,由于日月按正月至十二月的各不同月份,运行于不同的七条路线,产生了四季和24个节气,因而又定出了年月界限。彝族先民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活动中,测定天体运行365度又四分为一年,按大月30天,小月29天推算闰年闰月,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历法,正如歌书写的,“一年十二月,太阳行走的,经过七条线,循回地走着。”意思是说太阳在一年内分别沿着七条路线运行:正月和九月运行在第一条路线上;二八月、三七月、四六月、五月、十一月分别运行在第二、三、四、五、六条线上;十月和十二月运行在第七条线上。歌书还说明太阳的运行道也是月亮的运行道,每日太阳和月亮显露情况为:“初一日在中”,“十五月圆满”,“初二初三间,日与月并行”,“初七与初八,太阳转一角,照着月一半,月亮一半明,”“十五十六日,太阳转天上,月光地上旋”,“十八与十九,太阳和月亮,各向一角转”,“二十二三呢,太阳又转角,月又缺一半”。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年、月界划分法,歌书也作了记叙:“天旋转一周,三百六十度;天旋转一周,三百六十日。”这里写明了一度即一日。这个“度”的概念亦来自清、浊气。“最初的时候,清气熏熏的、浊气沉沉的、高天的周围,三百六十度。”歌书还从本质上说明了自然霜雪、风雨、雷电以及五行(金木水土火)的起因。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歌书中,记载彝族先民识别宇宙的方位,开始定下的“四方八角”,以哎、哺、且、舍、亨、哈、鲁、朵名之,这就是汉文书籍中所指的“八卦”,彝文作“zzβ”,即“八角”的意思,又用天干、地支来记时间,主方位,论述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道理,用一个“变”字来阐述了它们运动发展的规律。他们通过自然界不断变化这个表象,推出断“影”、“形”变化的本质,为我国天文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古老经济文化的倩辉

彝族在远古时期就是一个经济文化发达的民族之一。20世纪50年代,云南晋宁县石寨山的古墓发掘,出土人物约四百人,时间相当于西汉中晚期。这些出土人物在农耕、祭祀、狩猎、生产、舞蹈、享宴、出行、纳贡等活动中,活生生地记载了滇池地区民众(以彝族为主体民族)当时的生产水平和社会风貌。随着出土人物的出现,许多古老的器物也被发掘了出来。其中铜器尤为优美,镶玉宝石的扣饰,有铜银镶嵌,是多种手艺、多种劳动组合的产品。没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和较发达的生产水平,是不可能生产出这种高技术的器物的。据考古专家冯汉骥先生考证,时滇池地区约有七种兄弟民族,其中四种是彝族先民,因此,上述出土器物自然与彝族有密切相关。由于铜成了彝族文化的标志,《西南彝志》记述了铜的重要作用: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委姆密尼,耿纪铜坑显,署甫铜坑现,铜坑闪光芒,光辉映天空。铜坑自然显,铜坑自然现,它产生之后,美文十二篇,丽史十二月,阿莫鲁吐家,嫁女的时候,采用其礼制。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考古资料表明,远自春秋时代起,至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郭昌率部击灭劳浸、靡莫,滇王降汉置益州郡,赐滇王印,令复长其民。(详见《史记·西南夷列传》)这近千年的历史时期,正是滇中青铜文化自产生到鼎盛时代。通过对楚雄万家坝、祥云大、波那、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安宁太板山等墓葬出土遗物的分析、研究,看出这批数以千计的青铜遗物,具有明显文化同源这一特征,即这一批青铜器的主人,具有同一民族的属性。而彝族先民在远古时期就已进入了滇池地区,并经过不停地发展,逐渐产生了以“君、臣、师”为统治阶层的部落政体的社会组织。在“六祖分支”前夕,彝语中出现了“噢姆”这一职务名称。这个“噢姆”原意为最高主宰者,可意译为“帝王”。换言之,在彝族“六祖分支”以前滇池一带就出现了以部落联盟基础上的王国。而关于“帝王”这一称呼,在如今的彝族各不同支系、各不同方言,甚至属于彝语支的哈尼族,都共同称为“噢姆。这一语言现象表明了彝族先民处于同一地域、同一文化发展的远古时期,已经产生了与“噢姆”相适应的国家政体——“古滇王国”。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先民在远古时期建立统一国家这一事实在彝文文献《爨文丛刻·治国经》中,也有过记载: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昔中古世,汉光武时代,忽有一日间,世子俄阿基,治国如何治?安邦如何安?问尔圣明师,伊佩徒忠义,言谦理正答。三呼万岁君,昔时明阿叠,《治国安邦经》,他已略论明。明阿叠者,正是《西南彝志》所述的彝族父系第二十一世祖武洛丛时的祭师。在彝族的另一部文献《六祖魂光辉》中,亦有一位与明阿叠相似的人物,被称为“特阿德”,估计明阿叠和特阿德历史上可能是同一人物,后因方言差异,使各地读音上出现了差别。通过对各地彝族社会生活的调查研究,发现了历史上彝族统治机构,都恪守“兹、莫、毕”三位一体的统治制度;各地毕摩(师公)主持各种不同的祭祀活动时,都能按统一的规矩进行,甚至咏唱的经文也大同小异,分属不同支系的彝族,在主要风俗习惯上仍是一致的。说明在“六祖分支”以前,彝族社会生活中,早已形成了一整套规章制度等上层建筑,并经历了较长的统一实施,使“六祖分支”后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仍为分散到各地的彝族后裔遵循不变。“兹”、“莫”、“毕”译成汉意即分别为“君”、“臣”、“师”。这个“师”就是通常所说的祭师,彝语称“毕摩”,各地又因方言而有不同的异音和别译。还有一种人在这里没有提到的,就是“格”汉意为“匠”。君、臣、师、匠四种身份组成彝族的政权机构。他们之间关系和职能正如《六祖魂光辉》所写的:君魂施号令,臣魂来指挥,师魂有识见,匠魂管艺人。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套政权机构,昔日在四川大凉山地区,被奴隶主们所尊奉,并逐渐发展成为:“君筹划全局,臣明判是非,师主管祭祀,匠掌管手艺。”《西南彝志》多次提及君、臣、师、匠(彝语“兹、莫、毕、格”)在各种活动中的职能,与上述内容大体相符,当中还有一节专门写了“君臣师”的来历,说他们的出现是清浊气不断变化的结果。由于清气、浊气的变化,出现了“哎”(影)和“哺”(形),“哎翻来是君,哺翻来是臣”。“哎”、“哺”的地位有区别,哎位居于天,相传有四代,合称为天君;哺位居于地,亦有四代,合称为地臣;天君管着地臣,地臣管着师主,天下男女要向师主求教。说明彝族的君、臣、师体系形成很早。虽然哎、哺分别成天君、地臣的说法不够科学,然而著作者通过哎、哺的变化规律,揭示君臣师的关系,体现了彝族文化渊源久远。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东西,它包括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制度和组织机构,它也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西南彝志》选本“经济志”一章的许多段落是红白喜事礼仪的经词,它们概括地反映了彝族古老的经济文化鼎盛情景,叙述了各世君臣师长装束盛况。从彝族六支第一代祖先开始就穿着各色各样的缎袍、缎衣,说明彝族纺织、印染工业早有成就,而且一代代下传。不仅衣着如此,而且很早就制造锦袍和盔甲,打仗时用它来护身。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德额宫殿的叙述”和“论宏伟的九重宫殿”二节,详细描述了彝族布、默支系早期宫殿的建筑情景,体现了古代彝族建筑艺术,也进入了相当发达的阶段。工匠们“川流不息来”,光是所用的工具就需要用数十匹马来驮运。为了修建一座宫廷,“伐木的九千,量木的八万”,“九千人弹线,八万人划黑,尺子和墨斗,堆成一座山。”兴师动众,规模宏大。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歌书对宫廷构造和形状也有所描述。整个形状参照天体而建成。“天体有九层,宫殿修九幢;地体有八层,廷堂修八幢;天有七层天,宫门开七道;所建的房子,与天宫相似。房顶的样式,象天顶盖着,宏伟且堂皇。”这些宫殿不仅外型建筑宏伟堂皇,而且内部设置也讲究,有个宫殿设有九十院宫室,其中设置最漂亮的有二十四个,全部有三十八个式样。同时“雕梁又画栋,有鄂、莫图影,有禽鸟形象”,“还有野兽图”。“鄂、莫”是远古时代北方两个部族的名称,宫殿里显现他们的图影,体现了当时执政君子对鄂、莫这两个部族的崇拜。宫殿板壁上画的各种飞鸟、禽兽中,以鸿、雁老鹰为飞鸟中的一、二类;以虎豹为兽群之首,体现了该支系彝族某些动物图腾观念。至于廷内的一些装饰,更有鲜美独特之处。“银包椽桷头,金包椽桷腰,桷尾挂金钤,共有四十八”。宫殿内处分九重,各种兵器、用具、鼓乐、餐厅和不同身份人员的居室,分别安置在不同的方位。其中第九重专供歌师们居住,当时彝族君主们都有一群歌师常住于宫廷,为君臣们,也为周围的百姓唱史作歌,引来四方亲朋,歌舞同乐。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也是个很早进入农耕时代的民族。《西南彝志》选要中提及的实奢哲和勺莫额是该民族传说中发明种植庄稼的人物。他们或许是某个地区某个部族的发明家,不一定是整个民族甚至全人类的种植发明者,但也足以说明彝族先民由狩猎和游牧生活转入“耕田有邑聚”的农耕时代是相当早的。在滇东南和桂西彝族的许多口碑文学中,常常咏及他们祖先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发现粮种、开荒种粮的情景。开初,他们用树枝、竹片凿洞开坑播种,后来,逐步用上铁杵、铁刮作为农具,栽培各种粮食作物。其中,荞子是他们最早发现并栽种的粮食作物,正如《选本》“荞事记”一节记述的: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世间的人们,大量种荞子,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天天要勤耕,以荞为主粮。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委姆密尼,荞君为青荞,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荞臣为红荞,荞师黑节荞,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种荞收获多,四大囤箩装。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唱诗者按当时世人的等级,将荞麦分为几大类,说明从“君、臣、师、匠”到平民百姓,都以荞麦为主粮。荞麦也是彝族先民酿酒的原料。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生活、生存的需要,人们种植的粮食不仅仅限于荞麦,而是包括五谷在内的许多粮食作物。对于这些粮食作物的来历,先民们又不可能一一去查明,于是想象出有一种怪物留给他们。《西南彝志》毕竟不完全是纯历史书籍,穿插这种具有代表性的神话传说,亦可理解。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无论是长期的狩猎、游牧生活时代,或是进入了农耕时代以后,彝族先民们都生活在西广大山区。在山区里又都离不开骏马和好的猎犬,骏马和猎犬是彝族先民极为重要南的生产资料。因此,他们非常讲究马、犬品种的选择和培育。《西南彝志》“经济志”一章花了相当多的笔墨,记述了骏马在战场上的作用。彝族先民们爱马、养马,注意选好马亲(即马种)。一旦选好了马亲,大伙就认为选上了“福禄马”、“富贵马”。有的女子出嫁的时候,还陪嫁一匹枣骝马,表示双方吉利。歌书还说明这种马陪嫁的习俗来自上古祖先。对于猎犬,彝族先民们也寄以深情。《选本》“取吐基古述”一节专门叙述了猎犬(神犬)的故事。耕牧业的大发展,自然也离不开牛。《西南彝志》记载了彝族默部德施(西汉时人)修圈养牛,不仅用于祭祀而且用于耕地,“犁地用的牛,也从圈里牵”。彝族地区的耕牧事业已有了大发展。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彝族“哎哺”学说的深远影响

如前所述,《西南彝志》提及的“哎”、“哺”,分别指影和形,而实质是指自然界变化着的物质。“哎哺”学说即五行学说。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先民认为,世间的各种变化是一哎一哺的作用。有哎哺就有变化,哎哺如若消失,变化就会停止。哎为阳为动为升,哺为阴为静为降。这就是一种变化的观点。变化就是运动。一切生命存在于运动——彝族先民经过漫长时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出了这条经验,这对后世人们的哲学思想和各种意识观念,无疑是具有深刻的影响。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国古代汉民族思想家曾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来说明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较早的资料主要保存于《左传》、《国语》和《尚书·洪范》等书中。战国时代,“五行”说颇为流行,并出现“五行相生相胜”的原理。“相生”意味着互相促进,如“水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相胜”即“相克”,意味着互相排斥,如“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等。彝族古老的“五行”与汉民族相差一样物质,即为木、火、土、铜、水(“铜”代替了“金”),同样是始于水,终于水,而且“五行”依次相生分治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的运行。这是自然界季节气候变化的规律。按生物的生、长、化、收、藏的发展变化而来,也就是哎哺二气生生养育的化生原理。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相生就必然有相克。彝族用哎哺之气的演变和五行相克相生原理解释自然界季节变化,也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他们把人体看作宇宙天地中的一个部分,天地宇宙的变化情况,也反映了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哎哺和五行的理论,又是根据彝族太阳历运行的规律形成,它为彝族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1989年12月20日Uh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原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5期;文稿来源:微信公众号-民族文学学会。
作者:王光荣,1945年出生于广西那坡县达腊彝寨。1985年调入广西师范学院工作,以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作为主攻方向,尤以彝族民间文艺、民俗、民族风情为主要研究课题。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