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边彝族服饰:一针一线都是传承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李扬枝正在绣头帕
三江都市报讯(记者 魏玉婷 文/图)一提起彝族服饰,很多人会想到美丽的“绣娘”,她们绣得专业,懂得市场化运作,然而在峨边彝族自治县的很多村落,几乎每家每户也有这样一位“绣娘”,她们不懂买卖,她们绣的衣服只为家人。以前,她们可能是母亲、是少女,但现在,她们这个群体越来越少了,还在坚持绣的人,每个村也就那么几个。
今天,继“年味篇”和“年趣篇”之后,本报继续推出“欢乐彝族年”特别报道之“年饰篇”,一起来听听这位彝家妇女和彝族服饰之间的故事。
变化:1件衣服绣几年的时代过去了
村民们都说,李扬枝(音译)是村里最会刺绣的人,而她却说,凡是彝族妇女都会绣,只是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再做这件事了。
21日上午,在峨边彝族自治县哈曲乡解放村3组,李扬枝正在绣着头帕,她打算用4天时间绣好这块头帕,在绣头帕之前,她才绣好了一个彝族挂包,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在她看来,绣头帕是彝族刺绣里最容易的,其次是绣包包,最难则属彝族服饰。
所以近几年来,她除了给小儿子绣了一件衣服之外,便再也没绣过衣服了。“现在生活好了,集市上什么都可以买,包括我们穿的彝族服饰。”李扬枝告诉记者,她现在身上穿的衣服都是集市上买的,不会再像从前,一件新衣服绣上好几年。
年代不一样了,彝族服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衣服布料不一样了,以前只有一种布料,人们没有选择;而现在布料种类多种多样,可选择的范围也变大了,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衣服的布料。
传承:颜色再多“三原色”不会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族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关于彝族服饰,始终不变的又是什么呢?
李扬枝说,虽然现在衣服的颜色多种多样,但彝族服饰的基本色却保持不变。红色、黄色和蓝色是彝族少女服饰的“三原色”,这种色系搭配的衣服适合30岁以下的彝族女性,而蓝色、绿色和黑色是彝族妇女服饰的“三原色”,适合40岁以上的彝族女性。至于30岁至40岁之间的彝族女性,她们的选择则要宽泛很多,既可穿少女服饰,又可穿中老年服饰。
相较女性的服饰,彝族男性的服饰则要简单大气的多,色系基本还是和女性服饰的年龄区分一致,唯一的不同就是衣服上的花纹要少一些,大多只绣衣服的胸前和袖口。
除了服饰上的传承,彝族女性头上戴的帕子也很讲究。17岁的少女要开始盘头发,代表成年,等到结婚生子后,就有一个传统风俗必须遵守,妇女就得回自己娘家,让娘家人找一块帕子重新戴在头上,自此,这块帕子便跟随一生。
不过现在,彝族妇女已不再这样做了。那块娘家人给戴上的帕子,李扬枝也早就换掉。
曾经:穿套新衣服都是“奢望”
今年已经47岁的李扬枝,每当想起三十几年前的生活,她都有些感慨。
13岁时,李扬枝就开始跟着村里的同龄少女一起学绣东西,没有师傅便自己摸索,绣着绣着也就会了。她说,仿佛身为彝家少女,理所应当就应该会这些针线活。
那时,她们每天在做完农活和家事后,才能开始绣东西,但那个年代,村里还没有通电,所以一旦天黑了,一切刺绣活动便只能告一段落。“白天要做事,晚上又看不见,所以一件衣服要绣上个好几年,因为每天能绣的时间实在太短了。”想起现在只要有钱就可以上集市买,李扬枝便感觉像两个时代。
据她回忆,那时村里的孩子,一年只有一套衣服可穿,同一套衣服要从春夏穿到秋冬,薄薄的衣服和裙子,必须穿过一年四季。所以,在那个时候,孩子们都盼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有穿新衣服的可能。
那冷怎么办?对于记者的问题,李扬枝笑了,她说:“冷也没有办法,冬天就围着火坐,这样就可以暖和点”,从过去回到现在,她又笑了,感慨道:“还是现在好,再也不会感觉到冷了,虽然外面还是穿着同样衣服和裙子,但里面我们想套多少暖和的衣裤就套多少,不再靠火取暖。”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