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彝彩 | 建设一个彝族服饰彝绣博物馆更为留下“指尖技艺”
来自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生活在楚雄这片土地上的彝族绣娘们更是把这一技艺发扬光大,看那银光闪闪、绣花簇簇的满襟大围腰,绣满鲜艳花朵、别致精巧的花鞋,做工精致细腻的头帕和飘带,每一种饰品都体现了彝族女子心灵手巧、飞针走线的指尖艺术。
云南彝彩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是这项技艺的承载体之一,2004年,楚雄彝彩创意服饰工作室在楚雄正式成立,带领一批彝族绣娘一针针,一线线,以七彩线、手边针,把彝乡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云霞雷火、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变化为游走在她们衣领袖口、腰间裙摆的彝族刺绣艺术。
2014年,楚雄彝彩创意服饰工作室转型成为云南彝彩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目前拥有各类专业的管理、设计、裁剪、制作、营销团队20余名,目前公司下设有楚雄州内外彝区专业彝绣合作社4个,旗下绣娘共计300余名。为各级妇联、妇基会、“妈妈制造”等机构重点扶持的民营企业。
这家以彝族刺绣起家的民营企业里,负责人名叫张丽琼,现为国家级职业技术鉴定考评员、楚雄州妇女彝绣协会法人、副会长。张丽琼带领一批绣娘为发展彝族刺绣技艺创新改良了一套独特的服装裁剪技巧,让传统彝族服饰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彝族服饰和技艺的“走出去”。
“每个彝家姑娘都有一个精巧的针线包,我也不例外。从小跟着家人学刺绣,服饰的设计、裁剪、制作工艺,我都了然于心。”张丽琼在服饰制作中,选取了各支系中的彝族服饰特色和亮点,在图案、款式、构图元素等方面不断丰富刺绣工艺。
变化刺绣针法,加入打籽绣、堆绣、挑花、数纱、贴布、镶补、盘花等绣法,呈现出更加灵动的现代感。“彝彩系列彝绣服饰作品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尝试与创新,尽可能多的与多元文化的碰撞,寻求与现代服饰的平衡感。
近年来,彝彩企业先后完成了各级组织安排的代表性展出任务,企业的各种作品和产品在全国各地参展销售过程中,通过各类活动和媒体宣传报导,把彝族服饰和彝绣推向了更广阔的平台。2017年参加上海“云南百县云品出滇”艺术展彝族服饰和彝绣精品展;2018年4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博大精深、美在彝乡”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彝族文化成果暨彝族服饰和彝绣精品展;加2019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会等重大展示活动。通过积极参加这些重大活动和展演,极大地宣传了楚雄彝族服饰和彝绣。
“尽最大努力保护、传承、发扬彝族服饰文化和彝绣艺术,让彝族优秀文化走向更为宽广的天地。同时,这份技艺必须传承。”张丽琼为传承彝族刺绣技所做的事情,是建立了中国唯一一个公益性的民办彝族服饰彝绣博物馆。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壮大,公司收集博物馆藏品和以彝族文化主题研发的文创产品、彝族服饰、彝绣精品,开设的彝绣培训课程等主营业务已逐步形成品牌效应,成为楚雄州乃至西南彝区较有影响力的彝族文创企业。
多年来,彝绣博物馆征集收藏了来自滇川黔桂各个彝区的500多套(件)彝族服饰和彝绣精品,涵盖清末、民国至今多个历史时期,时间跨度100多年。“聚拢一批优秀的彝族刺绣传承人,珍藏一批有文化价值的彝族刺绣产品,既是稳住彝绣技艺的根,也是守住彝绣技艺的魂”对于张丽琼来说,这样的做法是对彝族刺绣技艺最好的传承。彝绣博物馆开馆至今已圆满完成各级各界交办的各类接待任务100余场次,接待各级各类参观交流学习团队和人员2000余人。
“彝族服饰,代代相承,代代创新。”张丽琼说,彝族人民在早期社会时期就以广博的智慧把火草、棉麻、动物皮毛、植物纤维等材质制作成简易的服饰,形成云南彝族各支系早期特色鲜明的服装样式。然而,彝族刺绣手艺传承至今,早已成为无声记录着悠悠漫长岁月演变的无字史书。如今,历史悠久的彝族刺绣也正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正以它独具特色的魅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学习者和传承者。
本文原载于《云南网》 作者:记者 龙彦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